劉麗 唐楠
摘要:本文從討論當前環境監測中現場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出發,闡述了現場監測容器的選擇和清洗對于確保監測結果質量的重要性及其實際準備過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X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a)-0000-00
環境監測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公益事業,現場監測是環境監測工作的第一線,在整個環境監測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環境監測就是通過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1].現場采集的污染物樣品、直接出具的污染物監測數據以及對監測現場的環境、被監測的對象等現場情況進行科學、規范的記錄與描述以及監測技術與方法的合理應用等,都直接決定了最終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而現場監測最重要的源頭,就是采樣容器的清洗和采樣容器的選擇。加強現場監測的質量控制工作,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控制手段,從源頭上做好工作,切實保證監測結果的質量。使得出具的監測數據具備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
我們舉例小議,就采集水樣的容器選擇及容器的清洗準備來談。
首先,容器的選擇,采集和保存樣品的容器應充分考慮以下幾方面(特別是被分析組分以微量存在時)一是最大限度地防止容器及瓶塞對樣品的污染。一般的玻璃在貯存水樣時可溶出鈉、鈣、鎂、硅、硼等元素,在測定這些項目時應避免使用玻璃容器,以防止新的污染。一些有色瓶塞含有大量的重金屬。二是應選擇容器壁易于清洗、處理,以減少如重金屬或放射性核類的微量元素對容器的表面污染。三是容器或容器塞的化學和生物性質應該是惰性的,以防止容器與樣品組分發生反應。如測定氟化物時,水樣不能貯于玻璃瓶中,因為玻璃與氟化物發生反應。四要防止容器吸收或吸附待測組分,引起待測組分濃度的變化。微量金屬易于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其他如清潔劑、殺蟲劑、磷酸鹽同樣也受到影響。深色玻璃能降低光敏作用。一般情況下,所有的選擇都應確保不發生正負干擾。盡可能使用專用容器。如不能使用專用容器,那么最好準備一套容器進行特定污染物的測定,以減少交叉污染。同時應注意防止以前采集高濃度分析物的容器因洗滌不徹底污染隨后采集的低濃度污染物的樣品。
其次,關于容器的清洗,對于新容器,一般應先用洗滌劑清洗,再用純水徹底清洗。但是,用于清潔的清潔劑和溶劑可能引起干擾,例如當分析富營養物質時,含磷酸鹽的清潔劑的殘渣污染。如果使用,應確保洗滌劑和溶劑的質量。如果測定硅、硼和表面活性劑,則不能使用洗滌劑。所用的洗滌劑類型和選用的容器材質要隨待測組分來確定。測磷酸鹽不能使用含磷洗滌劑;測硫酸鹽或鉻則不能用鉻酸—硫酸洗液。測重金屬的玻璃容器及聚乙烯容器通常用鹽酸或硝酸(c=1 mol/L)洗凈并浸泡一至兩天后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沖洗。我們通常有以下幾種洗滌方法:
第一種:用清潔劑清洗塑料或玻璃容器:a)用水和清洗劑的混合稀釋溶液清洗容器和容器帽;b) 用實驗室用水清洗兩次;c) 控干水并蓋好容器帽。第二種:溶劑洗滌玻璃容器:a) 用水和清洗劑的混合稀釋溶液清洗容器和容器帽;b) 用自來水徹底清洗;c) 用實驗室用水清洗兩次;d) 用丙酮清洗并干燥;e) 用與分析方法匹配的溶劑清洗并立即蓋好容器帽。第三種:酸洗玻璃或塑料容器:a) 用自來水和清洗劑的混合稀釋溶液清洗容器和容器帽;b) 用自來水徹底清洗;c) 用10%硝酸溶液清洗;d) 控干后,注滿10%硝酸溶液;e) 密封,貯存至少24小時;f) 用實驗室用水清洗,并立即蓋好容器帽。
另外,用于測定農藥、除草劑等樣品的容器的準備因聚四氟乙烯外的塑料容器會對分析產生明顯的干擾,故一般使用棕色玻璃瓶。按一般規則清洗(即用水及洗滌劑------鉻酸-硫酸洗液-----蒸餾水)后,在烘箱內180℃下4小時烘干。冷卻后再用純化過的己烷或石油醚沖洗數次。用于微生物分析的容器及塞子、蓋子應經高溫滅菌,滅菌溫度應確保在此溫度下不釋放或產生出任何能抑制生物活性、滅活或促進生物生長的化學物質。玻璃容器,按一般清洗原則洗滌,用硝酸浸泡再用蒸餾水沖洗以除去重金屬或鉻酸鹽殘留物。在滅菌前可在容器里加入硫代硫酸鈉(Na2S2O3)以除去余氯對細菌的抑制作用。(以每125ml容器加入0.1ml的10mg/L Na2S2O3計量),具體項目洗滌方法詳見附表[2]。
Ⅰ,Ⅱ,Ⅲ,Ⅳ表示四種洗滌方法,如下:Ⅰ:洗滌劑洗一次,自來水洗三次,蒸餾水一次;Ⅱ:洗滌劑洗一次,自來水洗三次,1+3HNO3蕩洗一次,自來水洗三次,蒸餾水洗一次;Ⅲ:洗滌劑洗一次,自來水洗三次,1+3HNO3蕩洗一次,自來水洗三次,去離子水洗一次;Ⅳ:鉻酸洗液洗一次,自來水洗三次,蒸餾水洗一次。如果采集污水樣品可省去用蒸餾水、去離子水清洗步驟。
參考文獻
[1]奚旦立 孫裕生 劉秀英.環境監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
[2]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編委會編.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