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一天,一位茶老板推門進來給你送茶葉,嘴里還謙卑地念叨“一點土特產,小意思,嘻嘻……”那你千萬別把他當回事,因為這小子肯定玩兒不起來,沒多大出息。時至今日還把茶看做土特產的人,恐怕要不了多久,這個行業就沒有他的立足之地。
據說,全世界有20多億人在喝茶,60多個國家在種茶,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過日子離不開茶。要是從根兒上倒,都是從咱們這兒直接或拐彎抹角傳去的。西方人也認賬,把茶叫做“東方賜予西方的偉大的慰藉品”,而且“好處無法估計”。
茶是造物主打哈欠、伸懶腰的時候不經意間遺落在我們土地上的一粒神奇種子,于是中國的名山秀川就成了茶的故鄉。上帝給你一份禮物,就會出一道難題。作為茶葉生產、消費和出口的大國。我們正面臨一個大考。
2008年以后,我國茶園面積和茶葉總產量重新又攀上了世界第一的座次。但我們出口的茶葉平均每公斤僅值2.99美元,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蘭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亞的茶葉價格還要低20%。統計顯示,我國7萬家茶企總產值300億元,而英國立頓紅茶一個品牌年產值就達230億元,相當于我國茶產值總量的三分之二。這些年我國茶葉出口約30萬噸左右,但在國際市場上,至今沒有一家稱雄于世的中國茶業龍頭企業,茶企多為原料性出口,且以低層次價格競爭為主,約60%出口到發展中國家。與先進國家比,科技差距更明顯。日本60%的茶葉用作傳統飲料、40%用來作深加工,而我國是97%用作傳統飲料、3%用來作深加工。
慶幸的是,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到了茶和茶產業,農業部、商務部和各地方政府隨即紛紛出臺茶產業發展規劃,從土地、財政、稅收、金融、科技等多方面出臺優惠舉措。一個產業升級轉型的黃金時期已經到來。
應該看到,近年來茶產業從第一產業(茶葉生產)向第二產業(茶飲料、茶葉深加工)和第三產業(茶文化、茶旅游、茶藝、茶館)延伸擴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作為茶葉第二產業的茶飲料、茶葉深加工行業總產值已達430億元,而第三產業的茶館、茶餐飲、茶吧等服務行業,產值約120億元。兩者累加,遠超茶葉第一產業330億元的產值總額。這一行的蛋糕究竟有多大?按照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統計,四、五年后,中國茶產業的消費總值將達到5000億元。
福州茉莉花茶的運程是中國茶世界地位的一個縮影。曾經享有盛譽的宮廷貢品,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仍紅極一時,在華北、東北等地區擁有大批忠實擁躉。然而隨著鐵觀音、龍井、普洱茶的相繼崛起,福州茉莉花茶逐漸被“邊緣化”,淪為十幾元、幾十元一斤廉價品。本期專題顯示,近年來,在政府部門的強力主導下,福州茉莉花茶正在重新收拾舊山河,開始尋求復興。
福州茉莉花茶作證,茶產業是集歷史、文化、產地、工藝等多重優勢為一體的特殊行業,由于太多的承載和蘊含,茶也像喬布斯的蘋果一樣,在滿足了市場需求的同時,還可以不斷創造市場的需求。為此,我們必須完成從傳統生產到工程化制作的轉變,完成從茶葉到茶業的轉變。
龐大的人口基數是孕育偉大企業的土壤。獨特的文化催生本土品牌。在“小而散”的同質化競爭階段,誰率先升級誰將會躍身產業的王者。“茶產業投資咨詢第一人”蔣同說:中國如果要誕生一個世界級的品牌,一定是茶,中國的茶農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