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調整有了些眉目,所以說這個話題似乎有亡羊補牢之嫌,不過這個看法兩周前就有了,和上一篇的出現時間相同,只是當時覺得談談地產政策時效性更強,這個就放到了現在,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開個玩笑了,一種分析如果時效性過強了,可能就意味著這個東西用處不大,相當于一次性用品,用完就扔了。
我們的話題這次是關于底部的形態。在本輪反彈過程中,大家都經歷了異常糾結的過程,一開始不信反彈,然后看著市場上漲痛心疾首,然后每次滯漲或微跌信號來臨時大呼調整來了,每次利空消息或數據出來大呼必跌,可是,市場依舊連漲七周,畢竟2132 的出現,也是連跌七周然后橫盤兩周才出現的。每次高呼暴跌的,都是可憐的踏空者,你問我怎么知道,因為我就是其中之一。
參見下圖,是過去十幾年左右的GDP 當季同比與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走勢圖。歷史上看,多數時期我們面前的經濟走勢都是上下的震蕩,每次底部或頂部都是W 形或多個W 形的疊加。從圖上可看出,經濟復蘇僅有一次形成了真正意義的V形底部,那是在2008年,核心原因來自于金融危機打擊而成的深底,然后中國推出超級強烈的貨幣及財政政策刺激,從而一舉實現經濟的反轉,同時也促成了2009 年的一波牛市。而一般情況下,底部卻是逐漸形成的,非一日之功,其形成若非有外界的強烈刺激,僅憑其自我修復機制的話,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且不會一帆風順。
回到我們目前的狀態,本次反彈的理由均是源于各種預期,關于實體經濟沒那么差的預期,關于流動性改善的預期,關于政策放松趨勢的預期,甚至還有兩會維穩的預期等等。而現在逐漸進入預期兌現的時期,能否兌現是個問題。實體經濟是否恢復,尚需數據印證。流動性改善預期目前看取決于信貸和熱錢,目前看都不樂觀。政策放松趨勢倒是確定,但步調和節奏不確定,可能會有很多自作多情的預期被打破。最重要的是,2008 年的政策后遺癥使得政府不會再次采取超級刺激計劃,這就意味著,不太可能再次出現類似于2008 年這樣的V 形反轉,而W 底甚至多重W 底更有可能。
因此,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對于經濟已經觸底或已經開始復蘇抱有太高預期,底部可能不會一次形成。雖然在投資上,目前還是順勢而為,等待市場做出選擇,但內心懷有警戒之心,還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