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華 錢偉強 王維康 孟凌瓊
摘要:新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出臺多年,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特別的案例。家屬拒接術前簽字治療,醫生在病人仍有救治希望的時候,是“救人”為重還是“簽字”為重,對于醫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是道德與法律的考量,我們認為在當前的醫療法律體制下,醫務工作人不應突破法律, 而有效的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a)-0000-00
2007年11月21日,北京市朝陽醫院收治因難產而生命垂危的孕婦李麗云,因其同居人肖志軍多次拒絕在手術單上簽字,醫生不敢“違法”進行剖腹產手術,最終孕婦及其體內胎兒不治身亡。
2008年年1月11日,在浙江德清縣人民醫院,同樣的一幕再次發生,孕婦周發芝大出血,生命垂危,需要切除子宮挽救生命,但患者丈夫拒絕簽字手術。但是,這家醫院做出了不同的決定,有兩名主治醫生聯合簽字手術,產婦順利產下一名男嬰,母子平安。(1)
1法律的力量
兩家醫院的醫生在面臨急危病人時,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我們不能單純的說北京市某醫院的做法冷血無情,畢竟有法在先:《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第三十三條中列出“無法取得患者意見時,應當取得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并簽字”。但是我們也不能只一味贊揚浙江德清縣人民醫院的做法,畢竟,違反違反術前簽字制度而強行手術,在法律責任上,醫院出于一種極端不利的地位,如果有任何閃失,醫院幾乎無責可免。然而,浙江省德清縣人民醫院的醫生是幸運的,醫生采取的措施拯救了病人的生命,病人沒有對醫院的作為深入追究;孕婦周發芝是幸運的,在她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有一群真正的勇士挽救了她和孩子的生命,這兩名主治醫師的做法是崇高的勇敢的,他們履行了自己治病救人的職責。若周發芝家屬執意追究醫院責任--未經家屬同意擅自摘除病人子宮,相信醫生們也是百口莫辯。說到這里,我們似乎到了一個死胡同里,病人生命危急的時刻,病人家屬在場,卻拒絕術前簽字,作為醫生,我們應該選擇“救人”還是“簽字”?
醫院遵守法律法規、要求醫生術前簽字,是對病人知情同意權的保護,也避免了一些醫德不高尚的大夫隨意給病人動手術、修改治療方案的情況。在醫療糾紛頻發的今天,醫生在法律的條框下進行醫療救治活動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也是對病人的一種負責。
2道德的考量
許多人在李麗云事件后指責醫生的冷血,許多人作為旁觀者時,內心會產生對病人的同情和對醫院的責問,他們認為救死扶傷應該是無條件的,用不著患者或家屬的同意。(2)但是如果醫生在家屬的反對下,強行替危重病人手術,萬一“出事”,最終也沒能挽救患者的性命,這時作為一個“術前沒有簽字同意的”家屬,我們會怎么做?感謝醫生的救治,還是責怨醫生奪走了我們親人的生命?法律能因為醫院或醫生從道德的角度為生命擔起責任而給醫院或醫生一個寬恕的理由嗎?
3拒絕簽字的原因
在這兩起事件里,似乎該受到指責的是孕婦的家屬—那些拒不簽字的親人們。可是我們不禁想,在自己的親人受到死神威脅時,為什么家屬會拒不簽字,眼睜睜的看著生命流逝, 難道他們真的冷血至此,無情如斯?
分析病人家屬不簽字的原因:現今的中國醫患關系已經勢如水火,媒體報道出的“天價醫藥費”“小病大治”“藥費回扣”種種,讓患方對醫生產生了極度的不信任。以剖腹產來說,市井流傳著一種說法,大夫會讓本來可以順產的孕婦進行剖腹產,以期賺取手術費用(3)。這種流言無疑給產科剖腹產的進行產生了極大的障礙,在這種影響下,病人家屬會在醫生提出剖腹產時本能產生反感、拒絕的情緒,使得家屬手術前拒簽的情況時有發生
另外,中國傳統上都是病人聽醫生的,醫生說什么就是什么。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互聯網的發展,病人已不再滿足的這樣的就診方式。不少病人在來醫院就診前,已經在家做足了“功課”,他們希望醫生給予他們詳細的解說并傾聽患者自己的建議,病人已經不滿足于“醫生說簽字,我就簽字”的治療方式。因此,鑒于此種趨勢,在知情同意方面,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醫生術前談話態度不好,對病情或手術意義解釋不到位,就會有拒絕簽字的情況發生。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醫務人員還存著一些落后的想法,例如認為病人是來“求醫”的,對待患者態度居高臨下,覺得病人理解不了專業的知識,在和病人溝通中敷衍了事,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粗淺回答甚至一句“說了你也不明白”來打發。沒有把病人當做一個個體的“人”來尊重,而僅僅是手術臺上需要手術的局部。也是拒絕簽字的原因之一。
4有效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其實,一個簽字的手術同意書并不能代表患者充分理解其病情和所要采取的診療方案,而增加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若患者不能理解醫生的意圖和治療,那么就算家屬或患者簽字手術,也不能保證日后沒有醫療糾紛的發生。醫生要理解病人,體諒病人,從病人角度出發,為病人做好術前的解釋工作,讓病人安心。在有多種治療方案時,要全面詳細的向病人介紹,分析利弊,幫助病人做出最優選擇,做到“一切為了病人,為了病人的一切”。
如果再次遇到李麗云這種事件,我們醫生應該反復與家屬溝通,將利害詳盡的解說他們,爭取得到家屬的理解,必要的時候借助社會的力量,得到衛生局等機構的幫助,盡一切努力挽救病人的生命。只有真正做到醫患同心,醫患同力,我們才能達到驅除病痛,醫患共贏的目標
作為在校的醫學生,我們還沒有踏上工作崗位,沒有真正的面對過病人和家屬,也許我們還沒能體會到那種遵守規定與挽救生命的較量帶來的煎熬。但我們牢記著第一天進入醫學院時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目前醫患關系已經嚴重影響醫療技術的發展,作為未來的醫生,我們不能被現在的醫療案件所嚇倒,不能被緊張的醫患關系所影響,我們應始終懷揣一顆愛人愛醫的心,奮斗在茫茫征程上,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醫療技術,更要注重培養自己高尚的醫德,堅決抵制社會上不正之風。因為我們知道將來有一天,我們手上所承載的是沉甸甸的生命。不論法律法規對簽字制度是否有了新的規定,我們只有有了過硬的技術本領,有了高尚的醫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我們才能與家屬良好的溝通,拯救病人生命,讓他們相信醫生,相信我們,共創和諧的就醫環境,達到醫患雙贏。
參考文獻
[1]張丹,高留戰.完善醫院法規,讓生命高于一切.中外醫療,2008,12:101
[2]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起早小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釋義[S].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4
[3]李艷,盧文軍,施衛星.對我國現行術前簽字制度的思考.中國醫學倫理學,2003,6:31-32
[4]韓懷忠.拒簽事件的法律與理性思考. Zao zhuang health.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