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梅
摘要:本文闡述了農村民間組織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農村民間組織進一步發展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關于下一步農村民間組織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的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C9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a)-0000-00
農村民間組織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日益明顯的積極作用。為此,如何更好地推動農村民間組織快速健康發展,已成為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1農村民間組織已成為農民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組織形式
農村民間組織主要是指我國農民自愿組成、自主管理、自行服務、自我受益,活躍在農村經濟社會生活領域的各類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1.1農村民間組織在結構和數量上已初具規模
近些年,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各類民間組織迅速發展。一是主要面向農民提供農林牧漁業生產、銷售、技術推廣等服務的各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二是各類農村民辦非企業單位,如學校、衛生所、科研組織、敬老院等。三是農民自發組織的公益性社會文化社會團體,包括老年協會、計生協會、紅白喜事協會、文化演出協會、體育協會、環境保護協會等。這些農村民間組織已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當前我國農民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已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1.2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勢頭良好
在當前農村,各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分布面最廣、最具有生機和活力、帶動輻射人數最多、發揮作用最突出,成為農村民間組織的主體。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采取“一品一會”、“一業一會”、“一技一會”等多種組織形式,已廣泛分布于種植、養殖、林果、加工、技術信息服務、銷售經營等各個領域。一批組織結構完備、自律機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已然出現。
1.3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培育和管理探索出新路子
農村專業經濟協會自1980年代中期發軔.2003年民政部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培育發展和登記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探索了發展農村民間組織的新路子:緊緊抓住依法及時賦予合法地位這個核心,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并舉,通過必要的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促進健康成長,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和非營利組織基本屬性加強規范運行,從而引導、規范其在法制軌道上良性發展。
2農村民間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獨具地位
農村民間組織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2.1農村民間組織在農村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
一是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參與市場的競爭能力,實現千家萬戶農民與千變萬化大市場有效對接,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助推器”。二是較好地解決那些政府部門“包”不了、基層組織“統”不了、單家獨戶“辦”不了的難題,推進農村公共治理機制的創新和完善。三是可以有效對基本政府社會服務職能提供補充,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2.2農村民間組織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獨具優勢
農村民間組織土生土長,是農民自己創造和選擇的組織形式,是我國農民在社會生活和生產關系領域的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它來自于農民群眾,服務于農民群眾,與農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容易取得農民的認同,農民愿意參與,具有強化社會紐帶的凝聚優勢。它以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組織形式,具有實現互助合作的組織優勢。它貼近農民,可以承擔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具有滿足農民需要的服務優勢。
2.3 培育發展農村民間組織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的重要任務
發揮好民間組織的作用,讓群眾享受民間組織帶來的服務,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緊迫任務。首先基層行政體制改革,對培育發展農村民間組織提出了需要。其次農村社會服務機制創新,對培育發展農村民間組織提出了需求。第三鄉村治理機制的變革,對培育發展農村民間組織提出了需要。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民間組織的發展將面臨一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3 農村民間組織進一步發展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農村民間組織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受一些因素的影響,農村民間組織外部發展環境還不完備,自身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其積極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
(1)受認識上限制,有些地方對農村民間組織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夠重視。有的地方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地位、作用認識不足,沒有把這項工作擺上應有的位置,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的財政扶持資金對其沒有考慮,因而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在有的地方遍地開花、迅速發展壯大,而有的地方處于空白。
(2)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限制了農村民間組織的發展空間。農村民間組織的發展和發揮作用,需要建立在“小政府、大社會”的現代社會治理結構基礎上。一些地方的領導或部門對農村經濟組織的運作規律缺乏深入研究,習慣傳統方式,搞強制推行,以包辦和命令等方式對民間組織的內部活動進行干預。
(3)農村民間組織的自身建設還存在不少需要規范和提高之處。相當一部分組織規模偏小,結構松散,代表性不夠,缺乏必要的經費和人才,帶動發展的能力不強。不少組織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未能建立合乎法律規定的理事會,民主參與度低,資產管理混亂。
4關于下一步農村民間組織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的政策建議
4.1進一步提高農村民間組織發展與管理在黨和政府工作的地位
農村民間組織農民自己創造和選擇的組織形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缺失的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歷史任務中,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業結構戰略調整、鄉鎮政府機構改革、農村社會建設等統籌研究,綜合規劃,在中央文件中進一步明確其地位、性質、作用和職能,統一全黨、全國的認識,對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工作作出總體部署。
4.2積極建立扶持農村民間組織發展的公共政策體系
農村民間組織要實現健康、快速發展,僅靠自身是不夠的,需要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當前一些涉農部門給予的資金、項目和服務上的支持,限于職能和能力不成系統、不很穩定。因此需要積極研究和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扶持的長效機制。建議在國家相關惠農政策傾斜的基礎上,探索設立國家發展項目,通過中央財政給予一定專項資助,引導地方建立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基金或財政專項,對重點發展、急需發展、必須發展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給予資金扶持或信貸支持,并以政府購買服務、資助項目等方式拓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籌資機制,提高農村專業經濟協會自我發展能力。
4.3 積極引導農民民間組織加強自身規范化建設
指導和幫助農村民間組織健全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治理結構,規范會議、決策、財務等內部管理制度,完善自我約束、獨立運行、誠信自律機制,提高農村民間組織社會公信力。增強農村民間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積極主動地為農民、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