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上你要是想從這篇文章中有條理地看到“郭老”更詳實的經歷與近況,應該沒戲,你大可上網查查他新書的動向什么的,或者多買幾本文化時尚類雜志。寫了一年的規范文章,我煩透了!郭敬明的大作《小時代3.0》現已上市,適逢網上流傳的新一期作家富豪榜出爐,郭敬明以兩千多萬版稅收入位居榜首。巧了!年度作家首富新書的宣傳鋪天蓋地,名報大刊都表現出極大的誠意,挖掘他內心深層次的想法,描述他的近況、他的行為、他的影響,傳導他更真實準確的價值觀。我的采訪可以很享受地直抒胸臆,大作家郭敬明剛剛教導我寫作肯定是寫自己想寫的,快給自己松綁吧,就像郭敬明慧眼新捧的作家安東尼一樣,只要寫的好沒有標點符號的也可以,寫作如此,其他亦如此,無所束縛才會有所突破。
我居然驚喜地發覺自己的一絲絲老成與世故,這是之前從未體驗過的,不知道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晚熟的年輕人總是會以一種不適應性無約束力地存在,不過這種越來越少,社會發展太快。大家都曾青年過,你懂的。何況直面郭敬明。
郭敬明經常會做這樣的事情,他會在書里很真實地記錄自己的想法、對世界的認知、外界對他觸動最深的感受,無論那是對的還是錯的。創作《小時代》的1.0到3.0的5年過程,郭敬明從二十三四歲過渡到二十七八歲,終結版3.0完成以后,再去看1.0里的故事,郭敬明也會看到自己當時的不足,對世界認識的淺薄或者幼稚,甚至文筆方面的欠缺。當這種青春無敵的敘述方式發展為一種成功之后,人們再去接近他時,一種急切希望更加年輕、更加無拘無束的心情強大地占據了主導地位。在比我小一歲的年輕人身上,同為80后習慣被寵的心境迅速轉移,曾經在社會略顯蹩腳的行為方式此刻突然被賦予那是更加規矩的定義。看來青春已遠去,一旦你想捉住青春,發現你已經回不去了。
當一個人從17歲開始寫,寫到27歲,這段時間是他對整個世界的認知最劇烈扭曲的階段。把郭敬明這些年的作品聚攏,你會看到他一路走來心態的改變、價值觀的改變、對世界認知的改變。就連他自己再看他過去的作品,也會感嘆,原來那時的我是這樣的呀!他才有勇氣說,“我現在看自己前三年的作品都會害羞”,才敢擺出姿態,告訴你,寫作是不需要靈感的,就是沒有什么靈感不靈感,只要坐在那就能寫出來,靈感可能是對于初級或者中級的寫作者而言,作為一個老寫手,當你的文字技藝與寫作經驗到了一定程度時就不用了,最后你會發現你寫的內容在有靈感和沒靈感時是一樣的。
郭敬明會比一個30歲才開始寫作,價值觀已然定型的作者,看到更多成長的過程,更能讓正在成長的小小心靈們有所共鳴與期待。只是,得到的批評聲也是最多。看上去淺薄的文學,卻如此火的現象,引發的討論透著大眾對社會、對名人、對青少年的期望。
郭敬明在我們面前玩兒起了滄桑感,盡管才20多歲。在過去10年里,他覺得自己成長了太多,跟同齡人相比,10年時間甚至可能將某些人未來20年經歷的感受都包括,搞不好會更密集,更劇烈,所以心理年齡肯定要比同齡人成熟很多。
什么時候開始感覺自己是名人的?“我走在大街上被人認出來。”郭敬明直率地說,不過能夠做這種回答的人卻極少,尤其在很小的年紀能夠以寫作出名。新書頭7天銷售累計碼洋就高達6000多萬的,畢竟也就他一個人。他寫的每一個字,字字如金。他又開始回答許多關于財富的問題。名氣、財富與運氣有時真的會給你帶來負面效應,十八九歲時的郭敬明就會有應付不了負面新聞的時候,嘗到其中滋味便是他滄桑感的開端。
“一定是你在你的領域里比別的人厲害,你才會賺到更多的錢。”郭敬明驕傲地說。因今年作家富豪榜公布而備受國人關注的時候,郭敬明在微博里正義凜然地號召全社會公民正視中國作家的處境,還有一大批作家在憑著自己興趣堅持寫作,回報很微薄。是啊,相形之下,許多文字工作者都正在領受著較微薄的工資與稿費,名人的一聲呼喚,喚起了從業者心中的一聲嘆息,也讓人看到了成功可以做到的令人垂涎的程度,這就是影響力的效果。常人達不到的影響力觸動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大眾逐漸轉變,每個人的轉變都在改變著世界,你自此也看到了郭敬明改變世界的那部分。
我們更加愿意悉心了解郭敬明現在的寫作心境,他習慣在安靜環境與固定光線中,獨自一人享受寫作的愉悅感。無論是《小時代》里18個主角的人物關系,還是《爵跡》的連載系列,故事的復雜程度與容量都在不斷增強,你在掌控著這一切。愈發深厚的文字掌控功力讓那種愉悅感比從前更強烈。
郭敬明說,寫作如畫畫,作家發現自己的作品確實比以前寫得好,而且很精彩的時候,就像當你只是學徒,每天素描、臨摹,你始終不會為自己的畫感到驚嘆,但是當你畫到后期,身為大畫家的你畫出一幅濃畫,世人為你驚嘆的時候,那種成就感會更強烈。
《小時代3.0》彌漫著強烈懷舊的情愫,從純校園到校園與職場的過渡再到純職場,小時代系列終結版的完成是郭敬明對過去校園情懷的一種告別,也意味著他今后的寫作將去往一個嶄新的領域。當一切的淺薄與無知成為一種量化后的質變,一種有理可循的寫作方式時,當年的幼稚變得更加珍貴。青春似乎是不允許太多約束,允許無知、淺薄、自以為是、天馬行空、空洞,甚至是犯錯誤的。特別想看到如果郭敬明真的變成郭老時,這位曾經的青春文學代表性人物,有機會再去寫一部給年輕人看的書,還會不會有現在這般青春的無界。
郭敬明
1983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貢市,現任上海柯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最小說》、《最映刻》雜志主編,長江文藝出版社北京圖書中心副總編輯,“80后”作家群的代表人物。多次入選中國福布斯名人排行榜。連續八年國內出版銷售神話的創造者。出版數部長篇小說銷量均突破百萬冊,最高銷量三百萬冊!
2008年5月4日,美國《紐約時報》評價他為“中國最成功的作家”。
2011年,郭敬明代表作品《悲傷逆流成河》日文版于6月1日在日本首發,被日本描述為“中國最強的天才作家”。
下郭敬明驚人的成績總是打敗我們的常規。濾去了些調侃味道與喧嘩感,郭總的文字中多了些理性。
郭敬明曾以為,最開始啟動出版公司時,并沒有很多人知道,但當他以老板身份出現在行業交流活動時,發現周圍很多人早就了解他正在做什么,大家都在觀望,觀察他到底能做到哪種程度。當更多的同齡人踏入工作崗位,服從業已形成的模式與體制時,郭敬明卻大膽開辟了嶄新的領域。
這種嶄新對于中國的媒體出版業來講,都是全新的嘗試。同時運作4本雜志,簽約上百個青年作家,在文化創意產業改革的新時期,郭敬明代表著新一代青年企業家吹響了號角!人們曾經用“大家”形容趙本山先生,興師動眾地用MBA的道理講述名藝人如何用大家風范模式化地培養新人,很多文人都只要能夠實現自己的文藝追求就足夠了,如果再去運作新的商業模式,需要對人生價值有更多思考,更具智慧的沉淀,更能靈活變換的思維才能做好。在注重模式的現代中國,這種商業成功會比任何方式更令人信服。
郭總今年以創意出版人的身份領獎時,同時提名的都是駕馭文化出版工作多年,德高望重,資歷極深的領導,其中年齡最低的也在50歲以上,向前輩們致敬!可是上一代出版媒體人的理想并未見得能夠充分實現,文化需求畢竟是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前提下才慢慢形成。郭敬明以強勢新勢力浮出水面,不禁感嘆時代的偉大啊!
如果真要談天賦,郭敬明覺得自己的天賦在于表達能力。他博客里形容自己母親已到上海,發現上海的上空出現一股妖氣,估計是他寫作入得太深。可是眼前的郭敬明,戴著黑色美瞳,灰色羊絨衫米色休閑褲,全身搭配和諧,雅致的灰白印象下,渾身上下抖落著靈氣。出版人郭敬明說,他全部的書從來沒有考慮過市場問題,因為緊跟市場是永遠沒有引領市場好啦!緊跟市場的作品永遠不會超越最初引領市場的作品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他為自己出書,為他人出書,他的書就是大賣,正所謂,妖氣正濃啊!
文字里的郭敬明幽默、跳躍,甚至感性,這種既定印象很容易讓人以為他活躍、滔滔不絕、思維隨著情緒流動,而面前的郭敬明很嚴肅,回答問題時不帶笑的,一板一眼。在如此感性的作家身上卻有如此上品的控制思維的能力,他未來能將公司做得更好,我更信了。他可以為了解釋為什么自己作品里,比如《小時代》中有如此多物質化的段落,他會把知名作家張愛玲、王安憶乃至名著《紅樓夢》搬出來理論一番,告訴我們他的物質化是跟那些作品一樣對當下的反映。
這也足以證明他的文學野心,不過他說,自己的文學野心已經不是太大,連續多年極高的銷量已經讓他滿足,他如今的好勝心完全放在了出版人身上。提到最世文化公司“一姐”笛安,郭敬明看中她濃濃的文學氣息。笛安如今也榮登作家富豪榜,足見郭敬明的文學眼光。他有眼光去挖掘人才,又敢以切身經歷放手推動其成才,此乃大家。
“只要你一直朝著你認定的方向走,非議是沒有關系的。”在最近的媒體訪問中郭總以成功的榜樣教導年輕人。郭敬明對待非議的解釋:有非議不算什么,如果都是好話證明你的影響力還不夠大,只是喜歡你的人知道你,看到了你的作品,只有不喜歡你的人因為你的影響力也看了你的作品,這才能更加證明你的成功。他說自己已經有7,8年沒有哭過了,容易嗎?前段時間為了寫作,連續通宵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咳嗽,引起肺炎,加上多年疾患中耳炎,為了把心思收攏,不影響創作,他只能痛到每天吃止痛片,直到完成后才去醫院,住了兩個多星期。他說作家與出版人兩個身份已經夠了,別的也忙不過來了。
新年即到,郭敬明非常周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規劃來年,然后一步步按計劃實現。他很辛苦,明年依然是繼續勤勤奮奮,看很多雜志書刊把握當下信息,完善對文字對生活態度對藝術對社會的審美趣味,推動公司的各項進展。不過,辛苦之余也別忘了奢侈的生活,咱不談錢,談錢就俗了,談談品位,談談你如何將從外灘一直鋪到南京西路的名牌搬回家,談談新消費群體的崛起!但是郭敬明,你的身價到底有沒有過億啊?2億?3億?1.5億總有了吧?
靈光乍現,完成以上亦夢亦崇的文字,作為一批批復制出的、守規矩的乖孩子中的一員,只是以靈感為生的三流寫作者而已,放松自嘲一番,也有幾番快活。
趁年輕!也以此緬懷逝去的青春!
文畢,靈感戛然而止。總是帶著虔誠的態度去找尋被訪對象成功的方法與精神時,當真看不到真實的自己,可未必沒看到真實的郭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