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維琥
冠心病是老年人群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由于其病程長、無急性發作時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而且硝酸酯類藥物通常可有效控制發作時的胸悶、心痛等癥狀,致使很多患者容易掉以輕心。藥物治療不規則、依從性差,導致很多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從而導致冠心病患者的高住院率、高死亡率。
因此,提高公眾的健康和防病意識,提倡冠心病早防早治迫在眉睫。
冠心病早防早治體現在冠心病的各個階段中。如果目前未患冠心病要預防冠心病的發生,醫學上稱為“一級預防”;已經患冠心病更要防止冠心病的加重及并發癥的發生,這是“二級預防”,“二級預防”對冠心病患者更為重要。
現代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結合正在對冠心病的二級預防產生深刻的影響。目前,冠心病的二級預防主要通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通過藥物控制各種危險因素,達到保護血管內皮、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改善心肌血供的目的,從而穩定疾病進展,減少遠期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自2000年國外學者提出“治療性血管新生”概念以來,此概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治療性血管新生,即通過某些干預,促進缺血心肌血管生長細胞因子或受體,促進新的小血管生長,建立能夠有效供血的側支循環,達到恢復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癥狀和預后的目的,也可以形象地稱它為“藥物搭橋”。
當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出現狹窄時,患者缺血心肌處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等血管生長因子的表達會增加,相關受體會上調,能自發形成新生血管,建立側支循環。但這種內生性的促血管生成物質增多通常不足以建立足夠豐富的側支循環來代償原有的血液供應,心肌缺血現象不能得到糾正。如果給予藥物,促進血管生長因子的分泌或相關受體的上調,可能會提高新生血管的生長速度和數量,建立起有效的側支循環,滿足心臟血供需要。所以,治療性血管新生在冠心病二級預防中有極大的應用空間。
冠心病患者的二級預防相當重要,心臟有病不能等到發作時才去醫院,平時就要堅持服藥。
老人貧血莫大意
莊萬傳
張大爺今年62歲,從半年前開始總是出現頭暈、腰痛等癥狀,而且面色蒼白,在衛生院被診斷為貧血,然而經過3個月的治療,先后換了3家醫院,貧血癥狀卻越發嚴重。
不愿放棄的家人帶著張大爺來到市醫院血液科,醫師通過全面檢查,很快就鎖定了導致張大爺貧血的“元兇”——多發性骨髓瘤。這是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不但會導致貧血,還會引起骨骼破壞、免疫力下降、腎功能損害,嚴重的還可能引起尿毒癥,甚至短期內危及生命。
幸運的是,經過3個療程的化療與靶向治療,張大爺的臉色紅潤了,身板也硬朗起來。
老人發現貧血,一定要盡快查找引起貧血的病因,因為老人的貧血更多由惡性疾病引起,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各種急慢性白血病、消化道腫瘤等,而療效較好的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在老年人中并不多見。
值得注意的是,貧血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通過不同發病機制引起的一種病理狀態。能夠引起貧血的疾病不下百種,導致貧血的原因不同,貧血的治療也大相徑庭。若不查明病因,單純給予補血藥或各種營養藥,很難達到理想效果,更可能喪失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機。事實證明,早期檢查、早期治療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