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紅
在海外,華人社團種類眾多,以地緣為紐帶成立的同鄉社團就是其中之一,同鄉社團及其所構成的社會網絡是海外華人社會的重要支柱。在泰國,華人同鄉社團已發展為華社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社會團體,也已成為泰國文化資源中不可多得的組成部分。
泰國華人同鄉社團的歷史概貌
據記載,早在漢代中泰已有交通往來,19世紀下半葉中國移民數量有了空前的增長,1910年全泰華僑達79.2萬人,至2007年,據專家估算約達700萬人。泰國華人構成以祖籍潮州、海南、福建、臺灣、廣西、云南、江浙等為主,其中潮州籍華人的比重最大。
19世紀下半葉,海南、福建、廣肇籍及客屬華僑都先后成立了同鄉社團。福建籍華僑于1872年在曼谷順興宮內設福建公所,1894年建華僑公墓閩山亭。1877年廣肇籍華僑發起創建廣肇別墅,在曼谷石龍軍路購地建筑會址。董里府的四邑華僑大約于1900年成立了四邑會館。客屬華僑曾在曼谷三王府左面設立集賢館,作為客家人聯絡情感的地方。集賢館后分裂為群英和明順兩集團,1889年設立客屬義山,1902年建立客屬道教廟宇——呂帝廟,1910年由一些客屬華僑出面組織“暹羅客屬會所”。海南華僑約于19世紀80年代在曼谷成立瓊州公所,19世紀90年代成立瓊島會所。
隨著移民人數的增長,移民分布的區域、規模逐漸擴大,曼谷崛起為中國移民集中聚居的城市,全泰國各地都有華僑聚居地。在首都曼谷之外地區,海南籍華僑于1863年在素叻他尼府的蘇梅島成立海南公所,1901年在萬侖埠成立成德社。在宋卡府,1898年海南華僑黃裕欽等創議興建瓊州公所;在攀牙府高吧埠,1898年海南籍僑民成立瓊州會館。董里府是海南華僑分布較多的地方,董里瓊州公所成立于20世紀初。在春蓬府,瓊州公所創建于1906年。拉農瓊州會館的設立也較早,與拉農府錫礦的發展有很大關系。1907年后,英國人在拉農府開采錫礦,瓊僑數十人被招募為執役,他們以鄉人居留曰眾,發起籌款興建拉農瓊州會館,1907年還成立有弄宣港口瓊州公所。在普吉府,20世紀初海南華僑發起成立了普吉瓊州會館。
至1945年,廣肇、客屬、福建、海南、潮州、臺灣、江浙等七屬華僑都成立了各自的地緣性社團。客屬華僑1910年正式組織“暹羅客屬會所”;1911年閩籍華僑發起成立福建會館。廣東花縣華僑于1915年成立花縣同鄉會。在曼谷,海南華僑已先后組織了三個同鄉團體,即瓊州公所、瓊島會所和曼谷會文社。曼谷會文社也是海南籍華僑固定集會活動場所,凡海南籍華僑不分工商學界,均可加入,初期以工人居多。海南華僑散居南部各府如董里、春蓬、拉農等地,與移民分布廣泛相對應,瓊僑也在各聚居地組織社團。1921年,北汶浪府海南華僑將原本頭公廟改為瓊州會館并興辦博文學校。1924年,素叻他尼府海南華僑假天后圣母廟設立萬侖瓊州公所,以聯絡鄉僑感情,互通聲氣,1935年泰國政府批準注冊。
泰國華人中潮州籍人數比重最大,1911年成立了兩個潮安籍華僑的社團,即潮安互助社和潮安研究社,“以為公余雅集之地,互通聲氣之所”,由于能夠做到疾病相顧、患難相助,為同鄉人土所稱道。1927年,兩社合二為一,取“益友輔仁之義”,定名潮安輔益社。南澳籍華僑于1926年創設汫澳公所,作為同鄉人聯誼集會之地,由鄉親自動捐助經費,參加人數由數十人增至數百人。全體潮州人的公共組織——潮州會館成立于1938年。
20世紀初,江浙華僑人數很少,不滿干人。江浙華僑在曼谷設有類似同鄉會的組織,為江浙同鄉談敘休息之所,但沒有正式成立。1923年,鑒于其他各屬華僑為謀同鄉社會福利而紛紛組織社團,江浙華僑便在原有組織的基礎上成立了江浙會館。臺灣籍華僑人數不多,1919年有資料表明,當時在泰的臺灣人有17位,至1935年旅泰臺灣人也僅有50人,1945年臺灣人增加至600多人。1935年,由張春木、王鏡秋等人發起組織了臺灣公會,并獲得泰國政府批準。
20世紀60年代以來,泰華地緣性社團增長迅猛,至少有225個。海南籍華人把瓊州公所、工商聯合會、瓊島公所整合成泰國海南會館。廣西籍華人于1971年籌備成立泰國廣西會館,1981年6月泰國政府批準注冊,同年10月正式成立,首任理事長為封君曉。云南籍華人于1996年成立了泰國云南會館。在泰華人除了以祖籍地的省、市、縣為組織原則外,還出現了以村鎮為地域的同鄉組織。一些以祖籍所在縣、鄉為組織范圍而成立的地緣性社團陸續出現。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祖籍為潮州所轄各縣如潮陽、大埔、揭陽、普寧、澄海、惠來、豐順、饒平等地的華僑組織了8個以縣為范圍的同鄉社團。以更小的行政單位——鄉為組織基礎的同鄉組織也不少,如祖籍為潮陽玉峽溪尾、潮陽高堂鄉、梅縣松口鄉、普寧白沙隴鄉、普寧赤水鄉等的華人組織了同鄉社團。
以在泰國的居住地為組織范圍而成立的地緣社團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繼出現。從這些組織的分布地域來看,遍布泰國各府,甚至有以府以下的縣治為單位的組織,以普寧同鄉會為例,它已在22個府、縣建立了分會或聯絡處,散布于東北部、南部、湄南河上下游和東西海岸的廣大地區。廣西籍華人分別于1979年和1994年在泰南部的勿洞和合艾建立了勿洞廣西會館和泰南廣西會館。以居住地為組織基礎而成立的泰華同鄉團體相繼成立,表明了泰國華人人際結合的基礎大大拓寬,同時也是華人認同觀念發生變化的表征。
泰華同鄉社團的活動與功能
歷史上,同鄉社團是以鄉誼為紐帶的社會組織,建立在認同于鄉土的觀念的基礎上,以故鄉的旗幟相號召,把不同境遇和經濟實力的同鄉華人匯聚在一起,是整合同鄉適應居留國社會的最佳場所。當今,泰國政治、經濟、文化等不斷出現新變化,華人的需求多元化,泰華同鄉社團順應局勢,及時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為華人之間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也是傳播延續華人文化的重要載體。
1.為社會舉辦各種福利事業
聯絡鄉誼、團結互助是大部分同鄉社團設立的初衷和起點,早期惠及對象為同鄉華僑,貧病交加者得到社團的賑濟,初涉重洋謀生的新移民獲得提供伙食、介紹職業、料理事端、救濟貧困等方便。一些同鄉社團成立之初依托于廟宇之中,顯示了地緣與神緣的一致性,同鄉社團成立后,爭取到了監管本屬寺廟的權利,承擔起管理寺廟運作的義務。客屬華僑先后建有三奶夫人廟、呂帝廟、漢王廟、本頭公廟、關帝廟及觀音宮等,客屬會所向當地政府注冊,獲得各神廟的監察保管權力。保管本屬寺廟、維系本社群的精神信仰,通過對鄉土神的祭拜來強化地域觀念,實現同鄉“敦鄉情、崇信行”的心理追求,同鄉社團這方面功能使其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和
凝聚力,有效地凝聚同鄉。
建設義山以解決同鄉死無所歸、歲無所祀的難題,這是各屬華僑社團較早舉辦的福利事業之一。義山是廣肇會館從事的三大慈善事業之一,廣肇別墅最早建立的山莊是成立于1884年的廣肇山莊,墳場里大部分的葬地、道路和建筑物由同鄉捐建。同鄉社團通過設立本屬山莊來安頓亡魂,不僅強化了同鄉的地域觀念,也增進了旅泰同鄉的凝聚力。有些地緣性社團還設有醫院、贈藥處。廣肇醫院創辦于1903年,1932年廣肇會館向泰國政府衛生部正式注冊成為一所合法的慈善醫院。對于來診病、就醫或做手術的病人,不分界域種族及階層,一視同仁,熱情服務。
同鄉社團向來對興辦教育有很高的熱情,或創辦學校,或逐漸把由本屬華僑共同創設的學校統一到社團名下管理。社團是華僑學校整合的主持者,從學校的創立、校產的購置、校舍的興建、經費的籌劃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如,1912年客屬華僑創設進德學校,學校人數至1939年達到900多人。同鄉社團還以各種方式推動教育事業,最普遍的便是設立會員子女獎助學基金,泰國澄海同鄉會至2001年已向會員子女頒發獎助學金629萬泰銖,有4053人受益。
地緣性社團承擔照顧、保護同鄉的責任,如安頓同鄉新客、推薦就業等,以適應人地生疏的新環境;舉辦慈善事業,購置義山、興辦醫院、救濟鄉梓災民等,以服務于同鄉的生養死葬;同時組織拜祭共同神靈以繼承本社群的信仰;開辦學校,教育同鄉子弟以提高整體文化素質。從同鄉社團所承擔的各項職能來看,同鄉組織發揚僑社自立自治精神,為同鄉移民在居留國立足、發展提供了精神與物質上的幫助。從這一意義而言,同鄉社團是華僑社會的基礎組織之一,是各屬華僑精神匯聚的場所和文化中心,也是各屬華僑的福利機構。依靠這些組織,泰國華僑社團才得以建立起特有的文化體系和認同。同時,對泰國社會而言,各地緣性社團團結全體同鄉,把處于渙散無序的同鄉移民重新組織起來,整合成具有自立、自治、自律精神的群體,這對泰國社會秩序的建立也有所貢獻。
2.搭建中泰友好往來的橋梁
泰華同鄉社團關注中國的發展,一方面積極幫助祖籍地的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另一方面盡力參與溝通中泰關系。1994年,中國華南六省發生嚴重水災,泰華各界發動獻米救災運動,泰華九屬會館聯合認捐大米1萬包,泰國潮州會館暨各縣同鄉會聯合認捐3000包。1998年,中國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發生特大洪災,九屬會館聯合捐款100萬泰銖救濟災民。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災情嚴重,泰華九屬會館聯合捐款200萬泰銖賑濟災民,潮州會館暨潮屬十縣同鄉會也捐款100萬泰銖賑災。
在促進中泰友好關系層面,同鄉組織起到了相當重要的溝通聯絡作用。一方面是同鄉組織組團回國參觀訪問,了解家鄉的經濟建設情況。泰華九屬會館1992年應中國全國政協、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邀請首次赴華訪問,訪問北京、濟南、曲阜、杭州及深圳特區等地。1999年泰華九屬會館組團訪問上海、揚州、無錫等地。這些訪問團成員的親身體驗和返泰后的廣泛推介,有助于泰華進一步增進對中國的了解,推動中泰間的經貿關系、企業投資和交流互訪等。另一方面是中國國內的城市向泰華進行推介宣傳,這些中國各地代表團中不僅有來自華人家鄉的縣市,還有如上海、四川、青島等地的考察團,這些訪問團往往都訪問相關同鄉組織,了解僑情,同鄉組織在其中起到接待的作用。
3.泰華同鄉社團的國際性活動
近二三十年來,海外華人社團活動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作為傳統聯系紐帶的地緣因素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泰華各屬同鄉組織也盡量利用地緣紐帶參與不同層次的跨國聯合活動,為本屬同鄉成員和世界各地同鄉的溝通、交流、合作構筑了一個平臺。
泰華各同鄉組織在同鄉的國際聯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參與有組織的國際性聚會,泰華各同鄉組織有效地組織和擴大了本屬華人與世界范圍內的同鄉間的各種聯系,為他們之間頻繁而密切的交流與協作建立起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對發展跨國經貿往來起到潛在的推動作用。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成立于1981年,每隔兩年召開一次年會,泰國潮州會館是國際潮團聯誼年會積極的創辦者和參與者,由來自世界各地區的潮州籍團體參加,匯集全球潮州精英。每屆年會基本上都要強調工商經貿,例如第六屆年會由法國潮州會館主辦,大會以“敦睦鄉誼,弘揚文化,發展工商,造福社會”為宗旨。每屆年會對團結世界各地潮屬鄉親、促進鄉誼起到了一定作用,為謀求區域性經濟貿易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結語
同鄉關系是中國傳統社會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海外華人也有著濃厚的鄉土意識和同鄉觀念,以地緣為紐帶而加強聯系,建立眾多的同鄉社團。在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后,泰國華人同鄉社團本身發展面臨很多挑戰和問題,比如增強社團凝聚力、吸引年青一代華人參與、在商貿聯系全球化的時代發揮華人傳統社團的作用等,期待這些基于地緣的華人同鄉社團自身能夠不斷進行調適和完善,不僅服務于泰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能在21世紀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的潮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者單位:廈門市華僑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