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沖
清苑縣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部,太行山東麓,冀中平原西部,交通便捷,四通八達,自古就有“北臨三關、南通九省”的美謄。清苑縣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風淳樸、崇尚文化。扎根于這片土地上的清苑繡球龍燈藝術以其光彩奪目的雄姿、獨特的風格、與眾不同的造型,在中國舞龍賽場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是非常寶貴的藝術瑰寶。2009年6月,清苑繡球龍燈被列入第三批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龍俗稱耍龍,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人們把龍當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既能除惡避邪、降妖伏魔,又能興云作雨使五谷豐登。所以人們常常把自己的命運和美好的愿望與龍連在一起。天旱無雨時人們盼望龍能恩賜及時雨,逢年過節時人們舞龍祈求人壽年豐。清苑縣孫村鄉戎官營村的繡球龍燈,就是這樣世世代代相傳下來的。
據碑文記載,清苑縣孫村鄉戎官營村繡球龍燈起源于1581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正值明朝萬歷九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戒官營村到處張燈結彩,孩子們手持各式各樣的燈籠在大街上玩耍,時而分散,時而集中。村民戎軒見此景象深受啟發,從中研究出繡球花燈。即:手持各式各樣燈籠的人們,排成雙隊,加上龍頭龍尾,組成兩條騰飛的火龍,并在空中騰上翻下、跳躍挪移以表現龍的姿態。由戎軒牽頭,戒官營村村民組建了舞龍隊,初名“云龍圣會”,并逐漸發展壯大起來。該村將這項優秀的民間藝術世代相襲,流傳至今,逢年過節或有重大節慶活動,人們舞動巨龍,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清苑繡球龍燈由龍頭、龍體、龍尾三部分組成,因龍體由繡球形身段組成而得名。龍頭采用了龜首、鷹爪、蝦眼、鹿角、馬耳、馬齒、牛鼻、歐陽須,加之張閉有度上下扇動的大嘴,顯示了龍的威嚴,且有萬物歸為一統之勢。龍體為斷開的龍節組成的蛇身狀,可自由翻轉舞動,每個龍節由內外兩層的圓形繡球巧妙構成。龍體節段共12節(閏年13節),一節代表一個月,每個舞隊有兩條龍,共24節,象征農歷一年24節氣。龍節由兩個連在一起的繡球構成,外球直徑40厘米,內球直徑36厘米,內外球用線連接能靈活轉動。小球內有主環,上裝一木板,中央釘上鐵片,再釘上鐵釘,蠟燭穿在釘上,無論球怎樣轉動,蠟燭始終直立向上,不易熄滅,外層似魚鱗清晰華麗,內層突出了燈的特色,增加了“繡球龍燈”的神秘感。這是繡球龍燈的一個重要特征。繡球下端安一個球把,上方下圓。龍尾為圓錐形,后面有須尾。彩球制作及尺寸和龍節一樣,上系紅綠綢布及一對銅鈴,銅鈴起指揮作用。
起初,龍燈是用藤皮做成單層的繡球圈架,里面裝上蠟燭,用紙裱糊,形狀如錘,上涂紅、黑、黃、藍等色。后繡球龍燈歷經演變,首先由云龍圣會會員戎振坤、戎祥改制成雙層繡球龍燈,舞龍者由男人改為女人:到戎老杏為會首時期,繡球圈架由藤皮改用竹皮制作:上世紀90年代,戎福友將繡球由紙糊改為紅綠綢布制作,增加了球面的色彩和透明度;2011年以后,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戎云鵬又將繡球龍燈圈架由竹皮改為鋼絲,安裝改為折疊,此舉大大降低了扎龍的成本,減輕了龍節的重量,增加了舞龍的靈活性,拆卸折疊,便于運輸,照明由蠟燭改為電子發光二極管,增加了繡球龍燈的亮度及安全性。2001年戎云鵬將繡球龍燈成功申報了“使用新型繡球舞龍”的國家專利,把龍燈制作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繡球龍燈表演中,引龍人是表演的核心人物。前人有詩云:“艷說年豐五谷登,龍幡九節彩云蒸,譬如聲涌驚濤沸,火樹干條搶滾燈(龍珠)。”“龍珠”是引龍人手持的引龍道具,二龍翻滾,蜿蜒盤旋,這一切都是在引龍人的指揮下進行的,引龍人是貫穿整個繡球龍燈表演的重要角色,舞龍當中要求引龍人不但有敏銳清晰的引導思路,而且要做出翻、轉、騰、挪等高難度動作。
繡球龍燈舞龍隊伴奏為打擊樂,由大鼓、堂鼓、大鑼各一面,鐃四副,大鈸六副,小镲兩副,馬鑼兩面組成。表演時,多種樂器齊上陣,敲出喜慶,打出精神。舞龍人員身著兩種不同顏色秧歌服裝,代表雌雄兩條巨龍,在引龍人的指揮下,拿著球柄隨著龍頭舞動,進行“踩街”“撂場”兩種形式的表演,表演形式變化多樣,氣勢壯觀,形象逼真。
一是“踩街”,邊行進邊舞蹈,隊伍雄壯,步伐整齊,要求舞者臺步優美,銜接緊湊,動作敏捷,配合默契,一氣呵成。踩街表演的內容有:“二龍出水”“龍打滾”“抄連環”“大過橋”等形式,將龍的威嚴表現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撂場”,在街頭、院落、空場表演,組字擺圖,內容繁復,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邃。常見的圖式有“龍馬獻圖”“煉石補天”“大舜耕田”“金龍盤玉柱”“單盤”“雙盤”“二龍戲寶珠”等20余種,其表演套路多根據上古傳說演繹而成。“龍馬獻圖”出自河圖洛書的傳說,“煉石補天”出自女媧補天的神話,“大舜耕田”則通過擺“五谷豐登、天下太平”等字樣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繡球龍燈每條龍的龍節上都有兩對活把子,擺圖或擺宇時可以分開。擺字時,根據字體筆畫不同,持龍節(繡球)的方法也不一樣,一般隨著筆順方向放龍節,橫筆要橫放,豎筆則豎放。為了使字和圖立體感更好,根據漢字的上中下結構,上部持龍節者蹬上桌椅,中部持龍節者站立,下部持龍節者蹲在地上,層次分明。如擺筆畫少的字,可以一次擺好,筆畫多時龍頭帶龍節、龍尾跑圓場或“8”字,龍頭龍尾填補最后的筆畫,字形擺好為止。舞隊交叉變換,瞬間圖形被擺在廣場上,讓圍觀群眾一飽眼福,贊嘆不已。繡球龍燈在“撂場”表演時還可做“口中吐字”(條幅),“口中噴霧”“噴火”等。
清苑繡球龍燈在夜晚表演時更加美麗壯觀,別具一格。它的特別之處是既表現了巨龍的騰飛之勢,又突出了燈的特色,兩者并存,剛柔相濟,極具觀賞性。整條龍通體晶瑩剔透,金光閃閃,飛鬃流彩,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舞龍時,龍珠引導,龍身起舞,時而騰飛,時而下旋,云里奔,霧里鉆,忽隱忽現,靈活婉轉,扣人心弦。
新中國成立后,清苑繡球龍燈得以迅速發展,文革時期一度險些失傳。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和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清苑縣戎官營村的繡球龍燈藝術團也在不斷成熟、壯大,多次代表省、市、縣參加重大慶祝活動。1999年9月藝術團參加了首屆河北省民間藝術節,并在民間藝術精華展示民間花會大賽中榮獲一等獎。2000年10月在文化部和重慶市組織舉辦的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中榮獲一等獎——中華舞龍群珠飛騰獎。在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國安杯“中華舞龍大賽中榮獲銀獎。
群珠起舞歲月新,巨龍騰飛山河壯。清苑繡球龍燈凝聚了燕趙兒女的智慧,舞出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