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寶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教育部2006年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的有關精神。本文探討高職院校與企業協作共同發展的一些見解。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a)-0000-00
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烏海的工業經濟有了跨時代發展,但人才短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烏海長遠發展戰略,為了解決烏海市專業技術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狀況,2003年烏海市委市政府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決定組建烏海學院,從而實現自己培養人才為本地經濟服務。如何充分利用好烏海學院的人力資源和科研設備增強烏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加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科技附加值已成為烏海學院長遠發展的一項重任。隨著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開展,國家的宏觀政策調整已涉及到烏海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烏海市確立了以“重環境 調結構 創新富民”為載體的學習實踐方案。縱觀烏海經濟現狀,資源依賴程度依然很高,資源浪費嚴重,科技含量不高,企業產品大都屬于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產業鏈條延伸不長,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機遇,也關系著烏海市今后發展戰略的成敗大局。同時高校如何設置適合本地的高職專業,制定對口的人才培養方案,充分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等種種問題也急需解決,教育部2006年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再次強調“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要求高職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因此如何貫徹教育部的相關精神,促進高職院校健康良性發展的問題迫在眉睫。綜上所述,高校的優勢人才科研設備資源與企業結合發展將對各方的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只要選擇合理的最佳的切入點實現校企之間的合作必將達到校企雙贏的目的,也將為推動烏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隨著低碳經濟的到來和全球氣候變暖對環保提出的要求,選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具備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高附加值產業項目是企業選擇項目的前提條件,這樣的決策需高素質的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的參與,高校從教學科研的角度出發經常參與這領域的研究,校企之間合作可以共同探討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其次,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需求大量的高素質員工,很多學校培養的畢業生所學專業課程內容陳舊,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低下,不能迅速適應企業生產,這些都制約著企業用人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制約著校企之間的良性發展。因而,只有通過校企合作才能制定出適合企業需求人才的培養方案,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場地與技術人員為企業培養所需求的高技術技能型管理人才,避免企業新進員工二次培訓,而高校存在的意義正是為企業、社會培養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高校也能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企業的新產品研發需求的項目研發人員不只制約著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是企業新產品研發的瓶頸所在,而高校具備這樣一支年富力強有進取心的年輕隊伍,校企合作可以充分使高校科研人員與科研設備充分利用,達到資源共享最大化利用。
2從高校的角度看,能否制定出適合企業需求的用人計劃,培養出企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正是制約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難題。大學生畢業后不能迅速融入到企業的生產活動中,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培養的學生和企業的生產活動嚴重脫節,校企之間通過深層次的合作可以實現雙方共贏。同時通過雙方的合作企業可以為高校提供實習實訓基地,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實踐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實踐。學校的教科研隊伍創造出的實用的科技成果還可以得到轉化的支持平臺,這也為校企之間的合作創造了一個良好互補環境,同時也可解決學校發展的經費問題。高校的教師隊伍也缺乏必需的生產實踐能力,這樣沒有實踐活動的教科研活動又怎能創造成社會需求的科技成果和培養出企業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呢,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還可以鍛煉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
3高職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現狀,從大量的調查分析來看,當前校企之間的合作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調查發現,所有高職高專院校都開展了形式不同的產學研合作及實習基地,但以協議形式執行情況不佳,合作的企業目的不明確,合作尚處于松散狀態。高職院校對產學研合作教育重視不夠,企業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缺乏合作熱情。合作雖形式多樣,但主要形式單一。合作形式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是學生實習,其次是訂單教育,參與其他形式合作的學生數目比較少。高職院校希望通過實習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而企業希望通過實習優先錄用新員工,未將合作的重點放在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上。[1]當前企業安全生產要求很高,但學生的安全意識不強,學校安全教育不足,本地區企業規模偏小或崗位少,大量接收實習生不便于管理,導致企業不愿意接收實習生。組織機構建設不完善,有相當多數高職院校的產學研合作教育通過系一級部門聯系進行,與企業間難于形成深層次的合作,缺少學校一級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企業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產學研合作教育,多數是由人力資源部門兼職負責或以項目形式開展。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校企合作很難深層次開展。
綜上所述,校企之間的聯合是雙方互贏得需求,是校企長遠發展的需要,我粗淺談
一些關于校企合作方式以供參考:
充分利用學校的無課或課少的教師到企業做掛職項目或技術負責人,企業根據需求可采納掛職人員的管理或技術方案,根據市場運作給予掛職人員一些必須的經濟回報,這樣既可以解決企業人員不足問題,也可以解決教師隊伍實踐環節不足問題。校企合作在企業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可聘請企方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作為課外指導,這樣一方面培養出大量適應企業工作的后備員工,也可為企業提前在實習生源中選拔優秀畢業生,同時也解決了學校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及為學生的就業提前做好工作。
目前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發展還需政府的支持與協調,高職校企產學研合作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與企業、政府三方轉變觀念。[2]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生產管理一線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實訓資源,人才培養的成本較高。政府在對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方面,需對高職教育投人更多的實訓資源,如建立實訓室、建立公共實訓基地,高職院校財力不足大大限制這方面的發展,因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鼓勵社會資源投入高職教育勢在必行。建議政府建立專項基金,采取政府投一點,企業集一點,社會籌一點的方式籌集資金,建立多元化的產學研投融資體系。本地區的一些科技含量較高項目實施時將高職院校作為合作方之一,能積極與高職院校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總之,學院校企產學研的發展不僅要靠自身的不斷努力,還需社會與政府的全力支持。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請各位同行予以批評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