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看到這樣的一組建筑物,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這是故宮;也可能會有人說:這是紫禁城;或者說:這是故宮博物院。其實這些的說法都對,紫禁城、故宮、故宮博物院,這些名字的演變,道出了它的歷史變遷。
故宮就是舊時的皇宮的意思,它是歷史上后一個朝代對前一個王朝皇宮的稱呼。就像明代的時候,就對元大都稱為故宮,明朝滅亡以后,紫禁城由清朝來繼續使用,直到清朝滅亡以后才稱為故宮。
說到這里,大家肯定明白了,2012年正值龍年,中國歷代的皇帝都以龍自居,所以這期的名人故居就是帶大家去看看皇上住的房子——故宮,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這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群。
故宮的基本布局介紹
基本布局
唐朝詩人駱賓王一句詩:“未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面對明清皇宮紫禁城,你將產生同樣的感受。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筑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墻,墻高近10米,底寬8.62 米。
城墻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墻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筑中的杰作。
偌大的故宮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不可不看的外朝主體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寬的巨大平臺上,總面積約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為“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后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里就成為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余年。更有趣的是,故宮的許多細節都有某種象征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粹。
天人合一紫禁城
紫禁城屹立在北京城的正中心,已經有五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人們對它的印象半似清晰,半覺朦朧,雖然人們已經習慣了它的存在,但常常還會有人問起,它的名字為什么叫紫禁城呢?
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它在北斗星的東北方。“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古人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都以龍自居,他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宮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最高級別的“禁區”,便有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
太微垣南有三顆星被人視為三座門,即端門、左掖門、右掖門;與此相應,紫禁城前面設立端門、午門,東西兩側設立左、右掖門。午門和太和門之間,有金水河蜿蜒穿過,象征著天宮中的銀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宮與坤寧宮,“乾”、“坤”二字就意味著天地的意思,其東西兩側的日精門與月華門,則象征著日月爭輝。東西六宮及其他諸宮殿也都分別象征著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個星座。
紫禁城像傳說中的紫宮一樣,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從公元十五世紀初,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10位皇帝曾經在這里統治全國、生活居住。
故宮與24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頒詔遷都北京修建故宮
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把北平改為北京,并于公元1406年,詔令建造北京宮殿,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紫禁城。既然明確了是明成祖朱棣建殿,可為什么還有人說,是朱元璋建的紫禁城呢?為什么還有人說,不單單北京有紫禁城呢?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紫禁城就是明成祖朱棣在鳳陽、南京紫禁城的設計基礎上建造的,朱棣曾是鎮守北京的燕王,他認為他的根基在北平,于是遷都北京。而且當時的北京由于連年戰亂城破垣敗,于是朱棣下令在元朝大都的東邊建一座新城,同時把皇宮也建起來。
遵照皇帝的詔令,建造皇宮的上好木料,是從湖南、云南等地采伐來的。每當說到皇宮的磚土時,我們還常常會聽到一個形容詞:“金磚墁地”,那么什么是金磚呢?這種在蘇州等地燒造的方磚,土質很細,粘性大。磚坯入窯后,要用各種柴草燒130天,墁在地上,再浸上生桐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皇宮里“金磚墁地”的“金磚”。
建造皇宮用的巨大石料,大都是從北京附近的房山、盤山開采來的。那巨大的石料是怎么運到北京城中的呢?冬天,民夫們潑水成冰,鋪成一條冰道;夏天,就在路上鋪上滾木。保和殿北面的云龍石雕,是紫禁城里最大的一塊整塊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0米,重200多噸。這塊石雕,從房山運到北京,50多公里,兩萬多民夫用旱船拉運,走了28天,耗銀21萬兩。
從明成祖1406年建殿,歷時14年,到1420年,動用十萬工匠、百萬夫役、耗銀無數,終于建成了北京紫禁城。
清圣祖仁皇帝玄燁: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
在紫禁城的歷史上,有一位皇帝,自公元1662年到1722年,君臨天下長達六十一年。在他之前,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個皇帝在位時間這樣長,他和法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大帝,同是當時世界上的著名君主。
康熙十四歲親政,開始獨自處理政務,乾清宮是他日常辦理政務的場所和寢宮。每天清晨,康熙都會差人把他的御案搬到乾清宮的門口,他在這里聽部、院各衙門官員面奏政事,當面裁決,最后與內閣大學士共商重要政務。乾清宮門口成為康熙帝聽政的主要場所之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康熙“御門聽政”。
康熙皇帝御門聽政,還有一段歷史淵源。那要追述到明成祖朱棣建成紫禁城不久之后的一場火災。
朱棣平日聽政的奉天殿,也就是清朝改名的太和殿,在這次大火中也燒毀了,朱棣認為這是上天在懲罰自己,朱棣怕“違背天意”,不敢再建,權以奉天門為聽政之所,這就是明清兩代皇帝“御門聽政”的起因。
那太和殿是什么時候建起來的呢?朱棣死后他的兒子朱高熾繼位,仍舊沿襲“御門聽政”不改,同時因為他留戀興王之地,想復都南京,無心修復北京的三大殿。直到19年后,英宗朱祁鎮于1439年才下詔復建。然而,又一場大火再次將紫禁城的主要宮殿燒毀。
萬歷三十二年,也就是1604年,乾清宮和坤寧宮才得以修復。可紫禁城里最主要的前朝三大殿卻還是遲遲不能動工,一直拖至康熙年間。有人說,不能動工的原因是木材缺乏,不能施工。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堂堂皇家工程怎么會缺乏木材呢?
據說,那時建造紫禁城用的是金絲楠木,金絲楠木產量極低,四五百年才成材,成材后的可用之料也僅僅是其中的十分之一。在明代皇家建筑中運用得多一些,但到清代以后,可運用的就不多了。之所以稱之為金絲楠木,是因為它順著紋理的方向有著排列有序的“金絲”,在陽光照射下泛著金光,十分稀奇。現在,這個樹種在我國已經基本滅絕了。正是因為金絲楠木如此奇缺,導致太和殿被燒毀之后,一直拖至康熙38年才又動工。據說康熙年間的這次動工,還是因為一次偶然的發現,通惠河工部郎陸澹園在天津至海岸沿途的蘆葦中發現金絲楠木一千余根,解決了木材問題。這些金絲楠木為什么會在蘆葦中,目前還不得而知。
清遜帝溥儀:故宮里的最后一位皇帝
在公元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辛亥革命,震動了全世界,也改變了紫禁城的命運。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隆裕皇太后被迫宣布清末代皇帝、六歲的清遜帝溥儀退位。
紫禁城被收歸國有,紫禁城不再是皇權統治的地方,這時的它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故宮。當時的國民政府決定,要將熱河承德行宮和盛京沈陽的文物移至故宮。
按照《清室優待條件》,清皇室小朝廷暫時居住在故宮后宮。歷時十三年的時間里,清皇室除了密謀復辟,還以賞賜、典當、修補等名目,從故宮轉走大量文物。一直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這年11月5日上午,清朝遜位皇帝溥儀,收到民國政府的一份公文,上面寫著:“大清宣統(即溥儀)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當天下午,溥儀被請出了宮,緊接著,清室善后委員會前來點查宮內物品。 根據《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報告》,初步清點出的文物有一百一十七萬余件,這些文物都是稀世珍品。
溥儀出宮的第二年,1925年的10月10日,故宮更名為故宮博物院。開放的當天,故宮博物院的參觀門票是1塊大洋,那個時候,民間有俗語:“4個大洋1頭牛”。但盡管這樣,據報道,北京市內萬人空巷,交通為之堵塞,人們以爭先一睹這座神秘的皇宮及其寶藏為快。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迄今已歷經560多年的滄桑歲月。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既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場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們居住、游玩的地方。3公里長、10米高的宮墻,儼然是一座森嚴壁壘的城堡,這也留下了一個個不解之謎……
故宮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故宮房間知多少
故宮的房間數不清。有人說,故宮有9999間房;有人說,故宮的房間應該有9999間半。那么,又為何有9999間半呢?半間在哪兒?
原來,半間是指文淵閣樓下西頭的那一小間。實際上故宮所謂的半間房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這間,面積頗小,僅有一作上下用的樓梯,但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處所,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淵閣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數為間的慣例,采用了不講對稱的偶數——6間。但又為了布局上的美觀,西頭一間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間房。故宮房屋到底有多少呢?據實地測量有8600余間。
冷宮何處
來故宮參觀的人,總要找找“冷宮”在哪里,看皇帝是不是真地過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先談“三宮六院”: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為“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及永和宮。皇帝的妻妾眾多,說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據《禮記》記載,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這說明,早在我國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嬪、世婦、御妻等名號,數量也相當驚人。封建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妃子。“宮中多怨女”,在封建社會里,多少青年女子被關進宮內,終生不得自由!
至于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在宮中禁室里等死,更為悲慘。故宮的“冷宮”在哪里?并無定所,但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即是乾清宮、長春宮;一說“冷宮”無固定地址,關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
查遍所見明、清史料,紫禁城無“冷宮”匾額,冷宮并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據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為“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明末天啟皇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勢赫赫的太監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御花園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嬪、恪嬪三人。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之西。
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說關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坍毀),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里。如果這一出自太監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也算得一處“冷宮” 。
門字之謎
故宮各門匾中“門”字末筆直下至底沒有向上的勾腳。為什么故意寫成這樣呢?
“門”字無勾腳,宋代就有了。據說宋偏都臨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門燒光。宰臣奏說,宮殿匾額中的“門”字,末筆都有勾腳,帶火筆,因此招火,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方能免災。從此以后,凡宮殿的匾額,書寫時“門”字末筆都直下,不勾腳。
有一個為寫“門”字而喪生的故事,更能說明宮殿匾額“門”字無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書詹希原寫太學集賢門匾,所寫“門”字,末筆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發雷霆說:“我要招賢,你詹希原這廝要閉門,塞我賢路!”遂下令斬之。真是伴君如伴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