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慧娟
【摘要】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和學者的關注。大多數ST公司存在財務狀況差、內部管理混亂的問題,其內部控制更容易不健全或存在缺陷。因此本文以2008~2010年深市A股ST公司的年度報告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為研究對象,描述分析了這3年深市ST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情況。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關鍵詞】深市ST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
一、研究背景
自國內外一些大型的上市公司爆出會計造假丑聞后,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問題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方向。內部控制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并直接影響到財務報表的編制。而財務報表是企業外部的使用者獲取企業信息的重要途徑。因而加強企業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將成為各個監管部門的重點。
ST公司面臨著財務困境和退市的風險,一直是會計丑聞的重要源頭。與其他公司相比,ST公司更有粉飾財務報告的動機和壓力。所以這類公司更為可能出現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導致內部控制形同虛設的現象。因而我們選取ST上市公司作為我們的研究方向,揭示此類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情況,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二、分析與評價依據
盡管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發展歷史較短,但我國有關部門加快建立健全相關制度。2006年6月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以下簡稱《上指引》),并于2006年7月1日起實施。同年9月28日深圳證券交易所也發布《深圳市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以下簡稱《深指引》),并于2007年7月1日起實施。《上指引》和《深指引》都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并鼓勵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審核意見。但《深指引》同時要求公司的監事會和獨立董事也對內部控制獨立發表意見。
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聯合有關部門制定并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并于2009年7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要求上市公司進行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評價,披露自我評價報告,并可聘請中介機構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發表審計意見。
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聯合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和保監會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企業必須對本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自我評價報告,并聘請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該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實施。
三、我國深市ST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分析
2007年7月1日《深指引》開始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實施,2009年7月1日《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在上市公司實施。那么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ST上市公司在這些規范下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情況,我們選取了2008~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ST公司作為樣本。從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巨潮資訊網中我們搜集到2008年在深市上市的A股ST公司有73家,2009年有75家,2010年有80家。
分析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可以從多種角度入手,本文根據《深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有關規定,從4個方面研究ST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詳見表1。

(一)深市ST公司是否對內部控制信息進行披露的統計
根據《深指引》的規定,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情況可以在年報“公司治理結構”中披露,也可以單獨出具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本文將這兩種披露情況都納入統計范圍。
從表2可以看到,《深指引》自2007年7月1日實施以來,近3年的披露內部控制情況的ST公司從98.6%到現在的100%,披露情況良好。可見強制性披露的規定有效地減少了公司的選擇余地。對于ST公司,由于其財務狀況不穩定,更應該監管其內部控制的披露情況。
從上面的統計情況可以看到,2008年有3家ST公司沒有單獨出具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在年報中“公司治理”下進行了披露。2009年和2010年全部ST公司都出具了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并且大多數ST公司同時也在年報中進行了披露。可見絕大多數ST公司都可以按照《深指引》的要求披露內部控制情況。
(二)深市ST公司是否詳細披露內部控制情況的統計
在上述進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這些ST公司中,披露質量如何昵?本文參照池國華、原國英對2009年遼寧省上市公司研究的方法,并根據《深指引》的有關規定從4個方面來評價其披露質量。
1.重點是否突出,即是否說明應該重點關注的控制活動以及評估情況;是否說明內部控制缺陷及其改進措施。
2.內容是否全面,即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否涵蓋公司所有營運環節,例如投融資管理、信息披露管理、關聯方交易管理等。
3.意見是否完整,即公司監事會和獨立董事是否對公司所形成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發表了意見。
4.是否設立內審部門,即公司是否設立了專門負責監督檢查的內部審計部門或專職的內審人員。
根據上述的4個方面我們對披露的詳略程度進行界定:同時滿足上述4個要求的,認定其為詳細披露;滿足上述3個要求的,認定其為比較詳細披露;滿足上述2個(含2個)要求以下的,認定其為簡單披露。
從表4的統計來看,2008年詳細披露的ST公司有32家,占當年總數的44.4%,2009年詳細披露的ST公司有30家,占當年總數的40%,2010年詳細披露的ST公司有30家,占當年總數的37%。詳細披露的公司比例反而在逐年下降。本人認為是ST公司本身陷入財務困境,內部控制系統肯定存在缺陷,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后會影響公司的聲譽和股價,并且證監會并沒有對披露的質量做過多的強制要求。為了自身利益,絕大多數ST公司會盡量詳細披露內部控制情況。

2008年比較詳細披露的公司比例為44.4%,2009年為46.7%,2010年為51.9%,比例有所上升。說明越來越多的ST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基本情況,但筆者發現這些ST公司基本上都沒有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和改進措施,只在其他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盡的披露。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ST公司大多數又流于形式,“繼續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力,強化審計工作”之類的語句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在每年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的信息披露缺陷方面都是照搬以前年度的語句,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簡單披露的公司比例近3年基本相同,都在11%左右。
通過對ST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的統計可以發現,盡管絕大數公司都可以按照《深指引》的規定披露內部控制情況,但絕大多數的ST公司并沒有真正披露其中的實質性內容,在質量方面堪憂。ST公司本身比非ST公司存在更多的問題,那么在質量方面更應該加強披露。
(三)深市ST公司監事會、獨立董事的評價意見統計
內部控制制度是由企業董事會制定、實施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