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謀 呂紹剛
2011年10月15日,北京,秋高氣爽,韻味綿長。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開幕,聚焦文化體制改革,探求文化強國之路。
同一天,深圳,暑氣消退,激情不減。《深圳文化創意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11—2015)》(以下簡稱《規劃》)及《深圳文化創意產業振興發展政策》發布,踐行文化強市戰略。
一年多前,深圳就著手研究、制訂《規劃》,自信又忐忑:觀念領先,但底蘊不足,如何夯實基礎、培元固本,形勢緊迫;產業領先,如何自我超越、開拓創新,任重道遠。
北京的盛會,給深圳的“文化雄心”注入了新鮮血液與強勁動力,讓深圳倍感振奮。
自信——完成奠基,
把握屬性追高端
深圳有一種自信。
雖然文化家底薄,但短短數年,已經初步建立完備的文化框架,保持著良好的產業發展勢頭。
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最早,任務完成最快,先后兩次獲得“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稱號。
自2003年以來,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以年均近25%的速度快速發展。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726億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全市34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全部轉制為企業,文藝院團改革100%完成任務,華僑城演藝集團等一批院團脫穎而出,深圳報業集團等國有文化企業不斷壯大;開創“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產業模式,深圳上市文化企業已達到14家。騰訊、A8音樂集團等一批民營文化科技企業迅速崛起。
深圳也有一種擔憂。
國內群雄并起,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深圳先發優勢日趨式微;國外你追我趕,理念與技術日新月異,深圳后發優勢尚未成型。
“接下來,必須實現文化產業的高端化,以質取勝。”深圳市市長許勤說,文化產業的基本點在內容,支撐點在科技創新,只有自覺把握文化產業的根本屬性,才能真正創造文化產業的“深圳質量”。
為此,《規劃》及配套政策中,深圳厘清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與外延,確定 “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兩大主攻方向,緊扣文化產業“核心層”,重點發展創意設計、文化軟件、動漫游戲、新媒體及文化信息服務、數字出版等十大產業。
自信——著眼全局,
戰略引領促轉型
深圳有一種前瞻。
作為“試驗田”、“示范區”,深圳要求自己多站在國家、世界的高度來思考、布局自身發展。這也使得深圳的實踐往往具有前瞻性。文化也不例外。
200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戰略。上升至戰略,顯然不是就文化談文化,而是把文化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放在世界現代化轉型的潮流前沿中來考量。于是,曾經只為經濟“搭臺唱戲”的文化,在深圳漸漸走到了前臺。
2004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97億元,占全市GDP的4.6%。2005年,文化就已經成為繼高新科技、金融、物流后的深圳第四大支柱產業,配角變主角。2010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726億元,占全市GDP的7.6%。
2009年,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文化產業逆市上揚,深圳文化產業以20%的增速,一騎絕塵。
預計到2015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將達到2200億元,總產出超過5800億元,占GDP的比重將達14.5%左右,成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深圳的前瞻體現在戰略上,也體現在戰術上。
不少人一提文化產業,想到的就是動漫、電影、娛樂,把它窄化為消費服務業,而忽視了它也是生產服務業,能通過跨行業的兼容性,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
深圳發現了這一點:本地和周邊地區高度集中的制造業在升級轉型中,對文化創意產生了巨大需求,特別是工業設計。為此,深圳積極打造“設計之都”,并于2008年得償所愿,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聯合國授予該稱號的城市。
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的工業設計占有全國49%以上的市場份額,聚集了全國80%的設計人才。文化創意產業和傳統產業的融合,隨處可見。
自信——價值打底,
文化立人樹文明
深圳有一種底色。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本質是共享。飽含營養,全民分享,才是文化的真諦。這些年來,深圳一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打底,以人為本,文化立人,文化化人,文化為人。
2000年,深圳就提出“滿足市民文化權利”。“不同階層參與文化創造、享受文化成果的文化權利落實與否,直接影響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說,城市的終極意義就是文化的追求,一種品位的追求。
在深圳,文化發展不只是產業經濟學上的生硬數據,更是實實在在的市民文化福祉。
“深圳讀書月”、“市民文化大講堂”等一系列享譽全國的文化品牌紛紛涌現;“戲聚星期六”、“美麗星期天”等文化服務體系已經形成;一批批精品力作在此誕生。“十一五”期間,深圳成為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獲國際和國家文化獎項最多的城市。
在深圳,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親密無間,相得益彰:前者為后者源源不斷提供多樣化產品,后者為前者潛移默化培育更廣闊的市場。
市民文化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既讓先進文化始終占據主流陣地,又讓城市氛圍文明友善,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助。志愿文化、公益文化,深入市民的血液,深圳也被稱為“愛心之城”、“中國最慷慨的城市”。2005年和2008年,深圳更是蟬聯“全國文明城市”。
“要推動文化與社會、經濟深度融合、互動發展。”許勤說,下一步文化發展除了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還需更加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更加注重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自信——走向世界,
文化強國當先鋒
深圳有一種擔當。
文化強國,最終就是文化要走出去。作為溝通中西文化的中國內陸“橋頭堡”,深圳有著文化輸出的區位優勢和傳播實力,更有主動擔當文化強國探路先鋒的使命感。
2010年,深圳文化產品出口占全國的20%,進口占全國的18%。深圳已成為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一批文化企業向專業化、國際化邁進:華強文化科技集團實現了我國自主品牌文化主題公園向國外輸出,雅昌公司榮獲18座素有全球印刷“奧斯卡”之稱的“班尼”金獎……
2011年7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深圳為“2013年世界圖書之都正式候選城市”,成為中國唯一推薦城市;深圳是中國首個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的城市,是世界知識城市峰會的“杰出的發展中的知識城市”,是國際書商聯盟的“活力圖書之城”……
深圳也是全國文化產業動向的“晴雨表”,“文化走出去”的大平臺。深圳文博會成交額從最初的300億元,達到了今天的1200多億元。預計到2015年,展會總成交額將達到1800億元以上,出口額超過30億美元。
封閉的文化注定是要被人遺忘的。國際間文化的競爭角逐與合作交流,已是常態。“如果深圳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讓深圳文化產業成為中國文化、中國價值、中國訴求走向世界的載體和平臺,進而構造世界多極化的文化話語體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經驗,這才算文化產業實現了以質取勝。”許勤說,深圳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未來必須要有這樣的自覺,也必須有這樣的自信。
(張源薦自2011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