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記
2011年11月28日下午,5000冊《慈善讀本》由中華慈善總會和福州市慈善總會一起送進羅源縣三中,并將陸續(xù)送到羅源縣8所偏遠中小學學生手中。《慈善讀本》走進羅源,得到了當?shù)馗鹘绲臒崆闅g迎。在捐贈儀式上,聲聲飽含深情的話語贏得了現(xiàn)場師生的陣陣掌聲,那掌聲中充滿了對社會的感恩、對愛心企業(yè)的感激以及觸景生情的感嘆與感動……這些感動融進了美麗的羅源灣,相信慈善教育在這片充滿熱情與愛心的沃土上會譜就新的篇章,結出累累碩果。
董志干(副縣長)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中華慈善總會《慈善讀本》福州(羅源)發(fā)放儀式”,為全縣8所中小學發(fā)放初中版、小學版兩套《慈善讀本》共5千本。此次中華慈善總會、福州市慈善總會把我們羅源縣作為《慈善讀本》進校園的一個試點,這是對我縣中小學生的厚愛,我們向中華慈善總會、福州市慈善總會表示衷心的感謝!
《慈善讀本》進學校,體現(xiàn)了中華慈善總會與教育主管部門嘗試愛心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創(chuàng)新。面對見義勇為卻反遭誣陷、老人摔倒無人攙扶、遇到傷者見死不救……這一個個事件不斷沖擊著人們的道德底線,公眾渴盼道德回歸的民意訴求越來越強烈。《慈善讀本》打破傳統(tǒng)的灌輸和說教式思想教育模式,積極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設計適合青少年特點的各種主題活動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以培養(yǎng)青少年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校園中弘揚慈善文化,其良苦用心令人欽佩。
《慈善讀本》進校園,旨在增強中小學慈善意識和理念,在全社會培育“人人向善”的慈善文化。希望教育部門認真組織好這項活動,各學校要將慈善內容引入課堂,勇于探索,讓慈善觀念在青少年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并由學生的小手拉動家長的大手,崇尚慈善之舉,營造社會慈善新風尚。
“普行善舉和諧世,共獻慈心錦繡天”。讓我們緊乘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強勁東風,加強校園慈善文化建設,增強慈善意識,弘揚慈善行為,讓中華民族的仁愛光榮傳統(tǒng)薪火相傳,讓我們社會主義大家庭更加和諧溫馨!
游亮(教育局長)
“助人為快樂之本”,慈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我們歡聚在這里,舉行中華慈善總會·中華新紀元慈善教育基金《慈善讀本》進校園發(fā)放捐贈儀式。借此機會,我講三點感受。
一是感謝。長期以來,各級慈善總會的老領導重視教育,關心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為救助弱勢群體和貧困學生多方捐款捐物,今天又不辭辛苦為學校師生送來《慈善讀本》這樣的精神食糧。在此,謹讓我代表羅源縣教育局和全縣中小學師生對蒞臨領導和編印、捐贈這套讀本的社會賢達愛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二是希望。剛才,各位領導向我縣8所中小學分別饋贈了小學和初中兩種版本的《慈善讀本》近5000冊。小學版主要采用講故事、說童話等生動有趣的方式,重感染、熏陶,對兒童進行“愛心”教育專欄;初中版?zhèn)戎匾龑W生感知、了解和體驗什么是慈善以及感恩、助人、責任等中華傳統(tǒng)的社會價值觀。這套讀本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不但是對青少年進行慈善教育的好讀本,而且也是我們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為此,希望中小學各位校長重視《慈善讀本》進校園工作,同時也希望老師們特別是承擔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師們能夠認真閱讀這套讀本,然后根據(jù)省頒教材及其要求和中小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科學地安排、選用和指導學生學習《慈善讀本》的相關內容,充實自己的實際教育和教學活動,培養(yǎng)青少年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進而促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是要求。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方針不但指明我們的辦學宗旨是“育人為本”,就是要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同時強調“德育為先”,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把德育工作擺在首要位置。那么,什么是“德育”呢,顧名思義就是道德教育,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講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包括許多方面,比如仁愛同情之心、知恩感恩之情、寬厚謙虛誠實、團結互助合作、勤勞公正廉潔品格等等。在工作和生活中人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有的是道德的,有的卻是不道德的。比如:看見別人落水了,奮不顧身跳下去救人這種舍己為人的行為就是道德的、高尚的;奧運會中國健兒在為國增光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榮譽,這種利人利己的行為也是道德的,值得稱贊的。相反,那些為了個人的私心私利,剝削偷盜別人錢財、制造銷售偽劣商品等損人利己的行為,那些賭博吸毒自暴自棄,甚至殺人放火等害人害己的行為顯然是不道德的。在我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始終非常重視道德品質教育。孔子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孟子說“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強調不論是在得志的時候,還是處于逆境之中,都應該堅持美好品德。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號召“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學校是傳播和學習文化,弘揚和培養(yǎng)美德的重要陣地。希望全縣廣大師生以此次《慈善讀本》發(fā)放捐贈儀式為契機,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德育工作,關心青少年成長,充分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不斷推進以“八榮八恥”為重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共同努力,不辜負黨和國家的殷切期望,不辜負各位領導的關心厚愛。
許建鋒(學生代表)
我是來自羅源三中初三(8)班的許建鋒,相信初二、初三的同學有所印象,你們曾為一個患有脊髓炎的同學捐過款,對嗎?那個受助者就是我。
2010年11月11日,是我們半期考的日子。當?shù)谝粓隹荚囆羞M到一半時,我突然發(fā)覺自己雙手抖動得厲害,經(jīng)醫(yī)生診斷,我得的是急性脊髓炎。醫(yī)生介紹說,這是一種臨床上罕見的病,需要大量醫(yī)療費。我爸媽都是農民,靠打工維持生計。他倆一個月的收入,還不夠我做一次血液透析。學校領導和縣慈善總會的領導知道這種情況后,立即行動起來。在他們的關懷指導下,由校團委、學生會組織向全校師生發(fā)出倡議。短短一天,大家的3萬多愛心款就送到了我媽媽的手上,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把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并得以康復。我的康復,連我的主治醫(yī)師也說:真是奇跡,奇跡呀!今天,我能重返校園,與大家共享晨嵐、霧靄,共沐知識的霞光,真有一種劫后余生的唏噓與感慨。
親愛的領導、老師、同學和所有奉獻愛心的人們,是你們用愛的雙手支撐起我生命的晴空,把我從死神的手里搶了回來。我是幸運的,因為這是愛的奇跡;同時,我又是幸福的,因為我生活在你們關切的目光中!我會始終懷揣感恩的心,發(fā)奮努力,用優(yōu)異的成績報答大家對我的關愛與期望。等我有能力了,我定會竭盡所能地把你們的愛,如同薪火傳遞般地傳承下去,為建設溫暖和諧的社會添磚加瓦!
親愛的同學們,過去,我和大家一樣,不知道什么是慈善,或者覺得慈善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從去年以來,我們學校全體師生積極參與全縣慈善一日捐活動。今年五月份我校全體師生為放學途中遭遇車禍的兩位同學獻愛心,還有我校七年級(四)班劉源好同學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多年來,把父母給她的壓歲錢、零花錢以及稿費都捐獻給縣慈善總會定向資助我縣松山鎮(zhèn)岐后村一名9歲的孤兒,每月100元,幫助她完成小學到初中的學業(yè)。所有這些,使我們明白了這就是慈善,慈善就在我們校園里,人人都可以做慈善。
有這樣一個組織,他們始終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開展包括救災、扶貧、支教、助學等八大方面幾十個慈善項目,具有全國規(guī)模的慈善救助體系,它就是“中華慈善總會”。中華慈善總會創(chuàng)會以來不但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開展多種形式社會救助工作,碩果累累,同時還時刻關注著我們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使我們健康成長。他們以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為己任,努力探索、開發(fā)適合青少年學生德育教育的文化載體,組織編寫出《慈善讀本》,今天還親自為我們送來了五千冊。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愛心禮物,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在此,請讓我代表受贈學生謹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中華慈善總會和市、縣慈善總會的叔叔、阿姨們,來到了我的校園,為我們送來了《慈善讀本》,我想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想告訴在座的每一位同學:
慈善是一個可以信手拈來的平常心,慈善應該可以成為我們中小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承蒙社會無邊大愛,感受人間萬縷真情”。我們一定不辜負各級慈善總會的殷切期望,認真學習《慈善讀本》,并努力實踐,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用愛心、善行、義舉鑄就慈善品德新的豐碑,讓慈善這朵美麗的鮮花在校園內外、社會大家庭中越開越燦爛,讓慈善的芳香陶冶人們的心靈,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溫馨!
最后,再次感謝,謝謝大家的關心與幫助!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