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以《慈善讀本》為代表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全國風風火火地推開,好不熱鬧。無論怎樣,“慈善文化進校園”開始以一種積極的姿態進入大眾的視野并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這于慈善,于教育,于民族都是一件大好事。如果我們不止滿足于信息的熱鬧,而是本著對慈善或教育關切的心態,靜下來對這種“無章可循的嘗試”做一點“嘗試”性的探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編寫者的初衷確實基于為學生的終身成長助益。
一
慈善是愛心的升華,愛心是慈善的內核。因此,《慈善讀本》無疑要對何為愛、愛從哪里來、如何表達愛等關鍵性問題表示一個態度。但就已出的小學版和初中版而言,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鮮見談錢,再者便是沒有確定不變的愛的定義,但又似乎處處可以感覺到愛的氣息。這或許是《慈善讀本》作為類教材讀物的一大進步,因為既給愛留足了理解和發揮的空間,又減少了一些所謂的說教的成分,只是一線老師們在引導學生開展活動的時候最好還是該點的要點出來,畢竟在諸多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或者說教育,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一味的放縱、漠視,都將是不負責的害人和自戕,當然,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我們至少要從活動中感受到:真正的愛,是一種自然的、自愿的行為。雖然現代慈善并不過多地追究其是目的還是手段,但最好首先是出于一份悲天憫人和推己及人的情懷。當一個人經受苦難時,你獻愛心幫幫他,想必絕不是為了趁人之危巧取豪奪,或盯著那可預見的回報,只不過是在無意中尋求那份善良本性的安寧和愉快罷了。
活動為綱,應該是《慈善讀本》作為教材類讀本的一大亮點。這套讀本超越了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作為學生接觸慈善事物的主要方式。大大小小的活動,小學本有29個,初中16個。每一個活動都有比較詳細的操作步驟。可以說,關于慈善愛心,這套讀本中的活動囊括了學生主要的感知方式(看、聽、讀、說、寫)并設計了多種可能的表達方式(制作愛心禮物,表演愛心節目,擬定愛心計劃……),用心去做,這些活動足以讓師生淋漓酣暢地度過不少歡樂時光。但是,活動本身不是目的,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學著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愛、表達愛、傳遞愛,或許才是《慈善讀本》的愿景。小學版第二單元的“愛心延伸”從一個側面道出了編者的心聲:
“從圖片收集到自拍自畫,我們傾盡了所有的熱情、力量,還有才華。
千萬別小瞧我們現在做的點點滴滴,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聚沙成塔,水滴石穿,試想我們小小年紀就能將愛心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將來長大了,完全可以將愛心事業辦得轟轟烈烈。關鍵是在我們最純真的年齡,要先埋下愛的根。”
所以,愛才是《慈善讀本》最大的綱,是需要種下的第一條情根。
二
人類隨著歷史的車輪生生不息,送走了一批批,也迎來了一代代。任何社會對其公民都抱有一定的社會性期待,并提出一定的道德底線,我們往往稱之為品德或基本操守。我們常常聽到年長者對年輕人在德行上的詬病,撇開正常的代溝帶來的偏見和價值多元的合理彈性,我們更多的應該在教育上去尋求答案。
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花了大量的課時和精力去引導學生愛這個愛那個,但就是沒有向學生直接揭示愛的本質動因,《慈善讀本》初中版在主題活動二給了一個明確的說法:
“慈善源于三大需求。其一,在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渺小、脆弱的,只有攜手才能共度難關;其次,人是社會性存在,互利互助是社會的本質特征;其三,善是人性的基本內涵,惻隱之心是區別人與動物的重要標志。”
也就是說,我們的仁愛之德絕非僅僅是基于傳承圣賢教誨的高尚,而是基于個體的渺小和生存的需要,這種樸素的回歸,是對人及人性的深刻體認,更還了學生一個邏輯的真相,給學生尋回了德育的根。
雖然編者只將讀本定位為“對學生德育培養的一個有益補充”,但從讀本大部分都是選擇比較溫潤、柔和、漸進、有趣的方式來組織活動來看,這很可能開啟了未來德育課的新模式和發展方向,因為這種相對更加自由和自主的方式,更有助于學生的愛的觸角在感同身受中探出頭來,老師享受學生成長的愉快,學生感受著關注被關注、理解與被理解、尊重與被尊重、在乎與被在乎的溫暖。這樣一來,作為品德的愛,可以還原為一種感動且沒有負擔的愉快。也許,這才是德育的理想狀態。
三
我們生活的世界,因為種種原因,如自然環境的優劣、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個人成長背景和生活閱歷的不同等等,人與人的生活狀態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于這種差異,很難說具體是誰的錯,但足以讓每個人都能給自己找出一百個甚至一千個不幸的依據或理由。
很多人只是盯著自己的小郁悶,鉆進死胡同難以自拔,無限地放大那點痛苦,最后不僅沒有緩解郁悶,往往還釀成悲劇。也有些人習慣先不去想自己有多么不幸,而是放眼周遭,看看這個世界還有多少人也正經受著苦難。后來發現,和這個世界的很多人的悲慘遭遇相比,自己的那點小郁悶真是微不足道。與其將時間拿來一個人自我消沉,還不如多抽出點精力去關愛他人。
其實,我們的煩惱,常常源于自己的難以釋懷。一旦我們跳出“小我”的世界,將目光投向那些更需要同情和幫助的人群,我們會情不自禁想做點什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之前的煩惱不知何時全沒了,繼而充盈我們心靈的除了關切的余念,便是因仁愛帶來的溫暖。
也就是說,愛,不僅幫助了他人,也拯救了自己。
《慈善讀本》在“理”上沒有如此瑣碎和坐實,但我們在使用讀本時,需要帶著或個人或集體或時代的一些問題,這樣才能將這本書讀厚,使之增值。
四
《慈善讀本》之所以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顯得如此重要,如此刻不容緩,我想,不光是有感于司空見慣又聳人聽聞的殺妻、殺母、殺老師、殺同學等悲劇,對大量現代人在慈善愛心上的失語和無能也有著深刻的領教。在這個后現代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其實對慈善和愛是普遍缺乏感受力的,更毋庸說純潔的愛的表達力,因為應試、生存和虛榮中的非正常競爭,年輕人生命中本應該長明的希望與仁愛之燈橫遭泯滅,但或許最為可悲的并非泯滅本身,而是對泯滅的不自覺。尤其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個世界還有那么多在不幸和苦痛中掙扎的人們,然而與此同時,有多少苦命的人們,就有多少雙冷漠和麻木的眼神。
《慈善讀本》可否為扭轉這種局面做出大的貢獻,還有待實踐的檢驗。但是通過《慈善讀本》,通過師生的共同參與、特別是在老師的組織、啟發、感染下慢慢地找回那顆人人都應該有但不幸被遮蔽已久的愛的種子或愛的根,給孩子們的人生鋪上一層愛的底色,讓他們懂得珍惜生命,珍惜家人、老師、社會對他的關愛,懂得本著仁愛善良之心待人處世,不僅朋友會越來越多,視界越來越寬,而且生活中總是充滿溫情、理解和感動,心中有別人,就不會寂寞和無助。懂得愛,懂得心疼人,雖然理應是人的本分,但現在越來越顯得難能可貴。
愛是一種能力,但是如何去愛,卻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也不可能立馬解決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慈善讀本》為契機,通過讀本中涉及的活動,在孩子的參與中將我們自己產生的和力所能及搜尋到的那些對愛的理解、感悟與他們分享探討,將孩子身上閃現的慈善愛心火種匯集起來再分享給社會,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雖然愛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在我們脫胎于母體前,可能就已經遺傳到我們的心靈,但我們對愛的覺醒和認識卻需要一定的過程,所以,尋根是慈育的起點。《慈善讀本》希望在青少年情根、德根、理根的萌發期就注入愛的元素,以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作為第一次嘗試,《慈善讀本》難免很多不足,好在任何一本書,或者藝術作品,一旦出版發行、展出,進入公共視域,她就不再專屬于創作者個人,而應該有其獨立的生命,這種生命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讀者、使用者、評論者的重新建構,或者叫再創作。像《慈善讀本》這樣的公共讀物更不例外,她到底有哪些特色和問題,如何讓慈善讀本更加貼近學生心靈,如何將慈善教育做得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和時代實際,這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每位公民都不該置身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