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小時候,所有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雙手。因為父母的手,孩子才能鼓起勇氣蹣跚學步。然而,當孩子長成大人,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有多少人記得父母的雙手?成年的你,還會感恩地拉起父母的手嗎?
母親的手,何時開始粗糙
時隔4年,在外地工作的李慧珍和丈夫回家和母親過年。母親老花眼,剪起指甲總是看不清楚,李慧珍特地給母親買了一個帶有放大鏡的指甲鉗。母親拿起指甲鉗,顫抖的雙手不知道如何擺弄。這時,李慧珍才注意到,母親原本光滑柔潤的手已經變得很粗糙了,手背像老榆樹皮一樣裂著口子,掌心上厚厚的一層老繭,長滿了一道道縱橫交錯的褶皺,久未修剪的指甲擠在一起。剎那間,李慧珍心里一陣酸痛,淚水在眼眶里打轉。近30年來,李慧珍從來沒有注意過母親的雙手,“那雙手是何時開始粗糙的?我一點都不知道。”李慧珍說。
李慧珍4歲時,父親逝世,母親帶著3個女兒獨自承擔起了生活重擔。想起這些,李慧珍牽起母親的手,很小心地為母親剪指甲。
“以后無論多忙,每年春節都要回來給母親剪指甲、洗手洗腳。”過完年離開家,李慧珍把自己的感慨發到了網上,她說“小時候,爸媽拉著我們的手送我們上學,送我們回家。長大成人后,你又有多久沒拉過父母的手了”,引發了不少網友討論。
父親的手,何時不再有力
去年,在城里工作了3年的周明接老家的父母來過年。父親來的第二天,打算給兒子做幾道家鄉菜,就到附近的金花菜市場買菜。走到十字路口,老人久久不敢過馬路,被下班回家的周明剛好看到。周明馬上走到父親身邊,陪父親并肩過馬路,走到路中間,怕周圍的電動車撞到父親,周明不自覺地拉住父親的手。“我沒有看父親的表情,也不知道父親心里有什么感覺。”周明的思緒回到了15年前,上初中的周明剛剛學會騎單車,父親天天跟在周明后面騎著單車“護送”他上學,生怕他出事,卻不讓他知道。“那時候父親保護我,現在我要保護他。”
周明坦言,長大后再握起父親的手,有一種憂傷和自豪的復雜感情。憂傷的是父親的衰老,曾經高大的父親變得比自己矮一個頭,“我長大了,可以照顧父母了,也是一件自豪的事”。
王燕也有類似的看法,“曾幾何時,那雙有力的雙手,變得如此蒼老無力,被風霜侵蝕得溝壑縱橫。”
子女的手,何時懂得感恩
回想起小時候,32歲的羅寧覺得,家就是房子,爸爸媽媽就是房子兩邊的柱子,他們用臂膀撐起這個家,讓孩子不受風吹雨淋。“養兒才知父母恩,你做了什么樣的角色,才會體會到其中的意思。”
周末,羅寧帶著2歲的兒子散步。公園的小路有些不平,羅寧緊緊攥著兒子的小手。“拉著孩子的手,是因為感覺他還小,需要大人的照顧和關懷。”羅寧坦言,當了兩年的母親,她才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當年是如何一次次在深夜里不能安睡,用雙手抱起經常哭鬧的她,輕拍她入睡;又是怎樣不辭勞苦,抱著多病的她輾轉于各個醫院求醫問診;當她犯錯時,那雙手不忍打在她身上,又在晚上心疼地撫摸。
成家后的羅寧,每周都會去看望父母,但未再牽過父母的手,反而是母親,還是會經常撫摸羅寧的頭發,講著她小時候的事。
現在,請多牽牽父母的手
筆者隨機調查了20位市民,14位市民表示在成年之后再也沒有拉過父母的手,至于何時開始的,大部分人都不記得了。
高中老師張蘭記得,小時候,媽媽牽著她的手上公園,爸爸牽著她的手上幼兒園,現在老公的手代替了他們的手,牽著她走過大大小小的街道。其實張蘭明白,父母也有脆弱的時候,?“媽媽的手由于多年操持家務和照顧我們,光滑細致早已不再,而爸爸的手,我早已陌生。”
“上個月兒子生病了,我去看望,他躺在那里,我就拉著他的手,胖胖的肉肉的,心里頭的感覺和小時候一樣。”72歲的呂萍霞說,現在孩子回來少了,但她會拉著小孫子的手,“這就是生命的延續”。
今年春節,竇剛回到老家過年。正月初四,就在他要離開那天,56歲的父親到井邊打水,突然暈倒了。目前,父親因為腦出血還躺在醫院。醫生告訴竇剛,他的父親有可能永遠偏癱。而從18歲起就在外讀書工作的竇剛,竟然從來不知道父親有高血壓,“當我注意到爸爸的手時,曾經好強的他已經不能說話不能行動了。”
那天,竇剛打了一盆熱水給父親擦洗的時候,才第一次注意到父親年老后的那雙手,“我把水盆放在床邊的凳子上,把爸爸的手從被子里拿出來,用毛巾蘸上水,輕輕地擦洗”,看著父親滿眼淚水而不能說話,竇剛的眼淚決堤。
今年24歲的周嫻,在17歲時,父親因病去世。現在,周嫻常常會牽著母親的手,因為母親腦供血不足,常常有暈眩的感覺,出行的時候周嫻就一直抓著她的手不放,“那是一種幸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