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改革”成為核心詞,通篇出現該詞語高達70次。
“現實改革中最深層次的矛盾是利益關系失衡,如果收入分配改革沒有突破,這種突出的矛盾很難解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將改革的著力點定于收入分配。
當天下午參加《報告》分組討論時,遲福林表示更關注未來改革的頂層設計問題。“改革還遠未到位”,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新階段的改革將是包括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全面改革,而要推進包括收入分配在內的這種改革,關鍵在于建立中央層面強有力的改革協調結構。
收入分配改革或提速
《報告》中提到的70次“改革”,不少集中于今年的重點領域改革部分。其中格外引發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毛壽龍關注的,是第一項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改革。他認為,通過稅改實現結構性減稅,會有助于收入分配格局調整。
《報告》強調,抓緊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報告》同時指出,要完善工資制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全民共享機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嚴格規范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高管人員薪酬管理,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有效保護合法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盡快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在對2011年工作回顧中,溫家寶坦言,收入分配等方面問題還很突出,群眾反映強烈。
根據《報告》,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7.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分別為8.4%和11.4%。從這組數據分析,居民增收未能全面跑贏GDP。
其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達到11.4%,是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增長最快的一年,超出GDP增速2.2個百分點。但是,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認為,對此不能估計得過于樂觀,因為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很大,是多年來形成的局面,不能在短期內迅速改變。只有農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才有可能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縮小。
據悉,由發改委牽頭制定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已醞釀多年,一直沒有推出。“解決思路已經很清晰,可方案具體什么時間出臺,還沒有時間表,難點在于調節利益分配。在目前的財政稅收體制下,地方部門利益、行業利益越來越突出,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政府要約束自身利益,真正成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遲福林說。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則認為,打破壟斷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點之一。對國有壟斷企業的過度保護,在制度上造成不公,壟斷企業與民營企業員工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此觀點為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謝商華所認同。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相當多銀行高管年薪動輒過百萬,這既加大了行業之間的差距,又影響了社會分配公平。
他建議有關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和中央銀行應當研究制定商業銀行薪酬監管規定,加強對銀行業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進行指導、限制,防止銀行業高級管理人員薪酬過高,促進社會分配公平和行業公平。
就下一步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行長楊子強建議由“三個突破口”入手:建立健全工資的正常增長和制度保障機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機制;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
“要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氣”
溫家寶強調,要“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這使得大家對于未來的政改充滿期待。
毛壽龍認為,在經歷了“很難過”的2011年之后,今年各方面形勢“更嚴峻”,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諸多領域的改革刻不容緩,至于政改則需要找到突破口。今年作為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改革會較多集中于微觀領域,真正的政府改革或會在明年有較大進展。
《報告》針對政府改革指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堅決糾正粗暴執法、瀆職失職和執法腐敗等行為。
“政府改革的重點在如何轉換政府職能。”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政府要學會善于運用權力,政府運用權力不是用來管制,而是要學會運用權力為群眾服務;政府運用權力不在于管制企業,而要做好各項社會服務職能。要加強行政監督,公開權力運行機制,在陽光下依法行政,還要規范行政審批事項。
據巴特爾介紹,2011年,在審批事項上,內蒙古下放了約70%的審批權。
葉青把政府改革的難點歸于放權,“原來在計劃時期的政府權力,在市場經濟時代應該下放,但是目前還沒有做到,很多部門不愿下放權力,導致整個經濟不活躍”。
5日下午,廣東代表團全團開放。全國人大代表、該省省委書記汪洋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廣東“現在最需要解決的也是不同的利益群體對執政黨和政府機關的影響,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政府的審批事項上”。
汪洋還說,在解決利益格局影響改革的問題上,首先是要從執政的黨和人民政府頭上開刀,只要各級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真正是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那些小部分人的利益,改革就會往前邁出最關鍵的步伐。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朱小丹也提出政府改革的最大阻力來自于政府本身,因此“要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氣”,真正使政府職能歸位,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而其核心環節是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
同一天,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楊雪冬撰文《用政府改革撬動改革僵局》,認為《報告》提供了一個進一步認識中國政府改革前景的文本。“政府改革之所以越來越艱巨,許多改革之所以陷入僵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方、部門的利益受到了根本的觸動和挑戰,政府已經成為了改革的對象。”
由此,楊雪冬認為,政府本身必須解放思想,主動實現從改革推動者向改革針對者的理念轉變,并通過更加有效地下放權力,約束權力來確定自己的新位置、新功能。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副省長姚木根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也將政府改革難點歸于傳統行政體制慣性思維難以破除。他認為,加快推進政府改革,首要圍繞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效率和水平兩方面入手,江西的做法則是讓群眾參與評議政府改革。
遲福林則傾向于把“頂層設計”作為突破口,建議盡快建立中央層面改革協調機構。這一呼聲在政協經濟組4日的小組討論會上獲得不約而同的支持,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就提出,要解決問題,不能從一個方面看,“現在到了需要宏觀考慮的時候”。并認為,要繼續前進改革,必須轉變政府在經濟運行中所扮演的角色,繼續朝著建設自由市場體制的方向推進改革,“這是一項未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