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劉澤彭曾在2010年兩會上提案,建議所有新任公務員先到西部支教一年,以解決中國農村基礎教育在發展水平、 辦學條件、 經費投入、 師資隊伍、 教育質量等方面與城市基礎教育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狀態。“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是全國教育最薄弱的一部分,”他說,“但也是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的關鍵。”
劉澤彭呼吁政府正視這個問題。“講師團、公務員支教、志愿者支教,都是解決城鄉教育不公平的小支流,政府對此應有更大作為。”
中國新聞周刊: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你曾提案建議新任公務員先到西部支教一年,為什么會提這個提案?
劉澤彭:這個提案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解決西部部分地區的師資問題;第二是可以讓公務員了解老百姓是怎么活的,大學生從家門到校門,從校門到機關門,光靠下基層調研是沒辦法真正體會基層情況的。踏踏實實支教一年對改善和提高公務員的素質會有幫助。
中國新聞周刊:這一年會不會很容易變成空話?怎么樣能不流于形式?
劉澤彭:要考核。如果一年支教表現不好,回來組織可以不要你。我覺得應該行得通,但是要逐步去做。我寫的提案中還有一句話,就是先搞試點,逐步推開。
中國新聞周刊:你為什么會關注到西部地區的師資問題?
劉澤彭:我經常到邊遠地區去,建過希望小學,資助過大學生,也想過辦非營利性學校,把邊遠山區的孩子帶出來培養。在西部缺乏合格教師的鄉村學校比比皆是。我認為西部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問題,要治本就要把教育問題解決,希望小學蓋了一遍又一遍,社會各界也花了很多錢,卻沒有太大改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很少有人愿意到貧困地區去任教師。農村教師是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
中國新聞周刊:你在那些邊遠山區了解到的師資情況是什么樣的?
劉澤彭:他們缺少教師的現狀并沒有改變,很多學校要從農民中聘請老師。據我了解,西部落后地區小學老師有本科學歷的不到5%。如果我們對貧困地區的師資隊伍實況做一個詳細的調查,一定會讓很多人吃驚。
表面上看,這些學校校舍整齊明亮,當地官員自豪地向外人展示希望工程的政績,但是很多學校只能聘用初中學歷的老師,老師們超負荷工作,一些學生到三年級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我去臺灣南投縣,看到最好的建筑都是小學校,小學老師的工資比較高,而且不用交稅。當地老師跟我講,臺灣很多優秀的學生愿意考師范,工作穩定收入又高,不像我們現在是逼著人去考師范。
落后地區存在師資問題,世界各地都有,但政府一定要面對這個問題,要采取措施來改變它,哪怕一年改變1%,不能三十年了還在這轉悠。
中國新聞周刊:這種城鄉不均衡的師資和教育狀況,帶來的問題是什么?
劉澤彭:人口平均素質比較低,這是中國現在最大的短板,它將決定中國未來的命運。陳獨秀曾經把中國的教育改革視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孫中山和梁啟超在日本時都觀察到,中日差距,說到底就是教育的差距。
我是文革前的大學生,那時我們班有不少農村學生。1949年以后,中國教育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掃盲,之前文盲率超過90%,現在則大大下降,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大大普及,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等,但在取得這些成就的同時,教育的城鄉差距也在不斷擴大,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并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階層之間的流動應該有通道,如果流動不暢,這個社會就會出問題,就會失去后續發展動力。因為經濟發展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動力是人,惠及的也是人。
中國新聞周刊:推進教育公平,您覺得國家政策方面應該怎樣動起來?
劉澤彭:要多渠道。要把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優先位置,加大經費保障力度,盡快培養一大批教學水平高、有志于農村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逐步把教師工資、公用經費等支出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讓農村孩子能夠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落后地區教師的待遇,一定要舍得拿這個錢,但提高待遇不是簡單一句話,不能再搞大鍋飯,要建立合理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考核體系,重點應該放在整個師資的教育和培養系統上,同時想辦法在邊遠地區吸引和留住優秀老師。
現在有許多民間組織和企業也在為減少這種差距做出努力,政府應該給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保障體系,但不可能指望他們解決中國農村教育的問題。公務員支教、志愿者支教,都是解決問題的支流,政府才是個大河。只有政府正視和重視這個問題,才有可能慢慢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