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民共識應對釣魚島爭端
釣魚島問題陡然成為熱點。
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日,香港保釣船“啟豐二號”載著14名保釣人士來到釣魚島海域,5名中國人沖破日本的堵截,登上釣魚島。這是八年來中國人首次登島成功。日方扣留了這14人,后在中國政府和民間的強大壓力下.日方釋放全體被扣人員。
18日晚,在日本,由日本跨黨派國會議員組成的“保衛日本領土行動議員聯盟”8名成員、地方議會議員及右翼團體成員共約150人分乘21艘船只,從沖繩縣石垣港出發,于19日上午抵達釣魚島海域,其中9人登上釣魚島。這是今年以來日本人第三次非法登上釣魚島。
當天上午,中國十多個城市均有規模不一的群眾聚集、游行,抗議日本右翼分子當天非法登上中國領土釣魚島。游行活動整體平穩,但其中也有一些打砸日本品牌汽車、商店等非理性行為。
隨后,新華網轉發了《中國青年報》的評論文章《呵護愛國熱情嚴懲打砸暴行》文章指出,“愛國”不是流氓的庇護所——這樣的態度,會讓愛國更有力量。
的確,釣魚島之所以再度成為熱點的深層背景就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東亞格局發生深刻變化。面對這種變化.日本右翼勢力產生焦慮感,從而通過頻繁登上釣魚島,來遮掩自己的焦慮。
領土完整,關乎國家榮譽與安危,也與每一個國民有直接關系。
2012年8月3日,由全世界6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保釣團體組成的世界華人保釣聯盟在廈門召開聯盟成立以來的第一次理事會,8月15日登上釣魚島就是該理事會的決策。因而,民眾采取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包括登島、到日本相關駐華機構前抗議,以積極保釣,乃是民眾的權利。國民的分散的對外活動,也成為被人們日益重視的“國民外交”的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外交,需要多管齊下,民眾參與,民眾表達,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增加政府回旋的余地,為政府與外國政府的交涉增加籌碼。
但是,民眾的表達應當合法、合理、合情,應當文明有序。最底線的要求是,在表達過程中,不可限制他人自由,不能破壞公共或私人的財產。
8月19日各地保釣游行中,出現了打砸路人的日本品牌汽車或店鋪的事情。這種做法是非理性的,也是不能接受的。這些日本品牌汽車根本就是在中國、由中國工人生產,由合資公司銷售,由中國人購買,屬于中國人的合法財產,中國政府也從中獲得了一定稅收。打砸這樣的汽車就是損毀同胞的財產,這只會造成國民內部的矛盾,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盡管如此,一些人對保釣游行參與者的冷嘲熱諷,同樣有失公道。這些國民具有愛國熱情,在激情驅動下做出非理性行為,當然應當予以批評,也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比如,要求其賠償受害人之財產損失。但是,愛國熱情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問題僅僅在于,未來各方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引導這些人士更為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比如,為游行者劃定較為寬敞的活動區域;要求游行者自我約束;警察采取必要的戒備措施,防止出現破壞行為,使得大家可以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上面的辨析希望指出一個全社會需要關注的問題:釣魚島問題十分復雜而微妙,民眾對此表達意見同樣是一個復雜而微妙的事務,人們需要用復雜的、多面向視野去看待,簡單的肯定和否定都不適合于這個微妙而復雜的問題。
對政府來說同樣如此。釣魚島是中日之間一個高度爭議又相當重大的難題,又涉及兩岸關系,背后還有美國因素。中國對該島的一舉一動,牽扯整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局勢。而對于如何處理釣魚島問題,國內各方,比如官民之間,學者、民間內部,意見紛紜。
在這種情況下,相信政府會審慎處理。釣魚島問題也許可以作為中國在外交上更加成熟的一個練習機會。政府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尋找國民共識,尤其是精英群體內之共識.制定出較為長遠的戰略構想,穩扎穩打,審慎而堅定地維護和增進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