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記者,個個都有“麥克風”。這便是微博時代的中國。8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滬聯合發布的輿情藍皮書《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2)》顯示,微博成為重要的曝光渠道。
藍皮書指出,隨著近年來網絡社會的迅速發展,新媒體在輿情事件首次曝光中已經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而在新媒體當中,微博表現最為搶眼,由其首次曝光的輿情熱點事件占比在2009年還是0,2010年增加到9.3%,2011年飆升至20.3%。
2011年影響巨大的7·23號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錢云會事件等事件均首先由微博曝出。藍皮書認為,越來越多的網民選擇將微博作為事件曝光、知識分享、情緒宣泄等的主要渠道。
微博悄然華麗轉身
無獨有偶,由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于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2012年)》藍皮書也得出了類似結論。報告顯示,在2011年發生的輿情事件中,微博成為第一大信息源,占到20%以上。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20%的占比意味著已經擁有主渠道的規模特征。同時,微博還扮演著重要的社會信息橋角色,已經成為中國社會‘議程設置’的重要策源地,其社會影響力和輻射力在不斷提升。從單純的社交工具變成為民眾輿論監督的平臺,微博已經悄悄完成了一次具有深刻意味的華麗轉身?!敝袊嗣翊髮W新聞學院副院長、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在中國5.38億網民中,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經過半,達到2.74億。而據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微博網站新浪微博在今年初的統計,新浪每天有將近1億條的微博內容產生。
“當前微博等新型網絡輿論載體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公眾參與的能力,產生巨大的輿論沖量。借助互聯網特別是微博等新興媒體形式,原本被壓抑的社情民意如火山爆發一樣噴涌而
出?!薄吨袊鐣浨榕c危機管理報告(2012)》主編、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
院副院長謝耘耕如此評論。
不過,社情民意的噴涌而出并非打開了潘多拉盒
子。謝耘耕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隨著微博等新興媒體形式的出現,以往因傳統民意表達渠道不夠通暢而被壓抑的表達欲望得到了空前的宣泄和釋放。更為重要的是,民意和官意也因此被打通,政府得以通過微博更好地了解民意、回應民意,許多矛盾在萌芽狀態得到化解。另外,微博還為政府提供了新的信息發布渠道,政府和官員做事也因此更加小心謹慎,這都有助于中共和政府提高執政能力。”
在喻國明看來,微博則是促進社會民主開放和社會健康平衡的重要手段。微博成為個人向社會喊話和向社會表達的工具,話語權因此不再單一掌握在政府手中,這極大提升了整個社會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見表達的均衡性與多元化,建構了對于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間。
微博亦成為推動社會改良的重要力量。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2012年)》藍皮書以2011年的輿情熱點為例佐證了這一點:“郭美美”事件促進了公共慈善透明、徐武事件促進了精神衛生法出臺、“小悅悅”事件促進了社會道德建設、校車事件促進了校車安全管理、“7·23”動車事故促進了中國鐵路改革、錢明奇事件促進了暴力拆遷立法、“戴套不算強奸”事件促進了司法公正建設。
圍觀時代的壓力
然而毋庸置疑,微博對各級政府帶來的挑戰卻是客觀存在的?!耙晕⒉榇淼男屡d傳播方式造成了一種大眾圍觀的社會格局,造成了更為迅捷的信息流動,更加多樣化的意見表達,更多‘去中心化’的議程設置和更具侵犯性的‘人肉搜素’。作為管理者的信息優勢不再,意見權威被解構,時時處在社會的凝視和監督之下。這種圍觀時代的到來,加劇了我們在輿論引導方面的困擾、壓力,甚至造成輿情危機?!庇鲊鲗Α吨袊侣勚芸氛f。
地方政府首當其沖。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室對2007年至2011年的1409個熱點輿論事件進行統計發現,地方政府成為最易引爆社會輿情的主體單位,遠遠高于國家部委和企事業單位。以2011年為例,地方政府爆發的輿情事件最多,占比37.2%。其中就包括河南洛陽性奴案、河北29歲縣長事件、南通要求公務員不看黃片事件、泰安襲警案、北京天價拖車費和上海松江城管打人事件等。
謝耘耕認為,因為有了微博等新興媒體,熱點輿情事件數量急劇增長;輿情熱度增加,微博轉發量和評論量數以萬計、甚至數以億計;輿情事件對社會的沖擊破壞程度也呈攀升之勢;輿情事件發生的速度相當快,經常會讓政府部門猝不及防。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室的研究發現,2011年419起影響力較大的輿情熱點事件中,210起是在事件發生后一天內得以曝光的,占事件總量的52.5%。
專家認為,在微博時代,封鎖消息無異于緣木求魚。當事機構要想擺脫被動局面,最行之有效的辦法莫過于主動及時公開信息。早在200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就已施行。但該條例在執行層面尚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當某些部門有意封鎖消息的時候,謠言通常會走在真相的前面,迫使當局開口說話?!鄙虾=煌ù髮W輿情研究室在藍皮書中這樣指出,“謠言的出現歸根到底還是由于信息源不夠充分、權威,民眾沒有足夠的信息可以分析、甄別?!?/p>
據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室統計,在2007年至2011年影響較大的1420起社會輿情事件中,約有lO.2%的突發公共事件中都曾出現謠言。比如溫州動車追尾事故.中關于死亡人數的謠言,日本地震后在國內發生的搶鹽風波,以及邵陽沉船事件中關于傷亡人數的謠言,相當一部分都是由于有關政府部門未能及時有效通報消息,致使謠言四起。
“政府部門應該堅持透明開放的原則。得網民心者,才能得到網絡的諒解和輿情的緩解。”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分析師、人民網輿情頻道副主編龐胡瑞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政務微博發展不平衡
面對巨大的輿論沖量,謝耘耕認為“堵”不是辦法,而是應該建設中國社會風險調控的“都江堰”,進行選擇性疏導,加強溝通,解決好群眾利益問題,使矛盾沖突不至于阻塞洶涌的輿論潮。
微博便是官民溝通的絕佳渠道之一。2011年10月,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外宣辦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王晨明確鼓勵各級官員開微博:“微博是一個好的平臺,我們總的方針還是鼓勵各部門能夠積極利用這個平臺,與老百姓積極溝通,當然要做好管理?!?/p>
實際上,從2010年開始,已經有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進駐微博。2011年更是被稱為中國政務微博元年。政務微博從2011年初的5700多個迅速發展到年底的5萬多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聯合新浪微博共同發布的《2012上半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通過新浪微博認證的各領域政府機構及官員微博已達45021家,較去年底增長近150%。
在龐胡瑞看來,政務微博的大量出現開始扭轉政府在網上被圍觀的局面,“在微博發展初期,用戶以網民居多。微博作為一個重要的曝光平臺,在地方政府發生問題后,很容易引起被圍觀的現象。在政務微博興起之后,已經有超過5萬家政務微博在網上和網民對話,實現了意見的均衡,也實現了‘兩個輿論場’的打通?!?/p>
盡管政務微博在不斷升溫,但據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室分析,其在實際運作中問題不少: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省部級及以上高級別政府機構、政務人員微博相對偏少,基層政府機構微博不足;除公安等部門表現突出外,部分職能部門系統微博亟待開通和完善;部分政務微博發布不及時、無規律,甚至淪為“空殼微博”;部分政務微博內容官僚化或用語不當……
要辦好政務微博,對地方政府來說無疑是個挑戰。謝耘耕建議,應該加強官員對于使用微博的培訓,幫助他們適應微博這個輿論場。當條件成熟時,中國還應推出政務微博運行手冊。
在微博的世界,一些官員時常受到網友的“刁難”。龐胡瑞認為,應該善待質疑的聲音。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批評的聲音或許會讓一些地方一時難堪,但正是因為互聯網上有了這么多熱心網友,才讓輿論監督動起來、活起來,從長遠來看有利于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推動社會進步。
面對微博等社會化媒體所構成的多樣化、多元化的輿論格局,喻國明認為,政府還應該實現角色轉換。在現如今這種多元化的政治表達、經濟表達和利益表達環境中,政府應該成為各種利益的協調者,公共議題的協調、設置和規則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