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喧囂了一個多月后,黃巖島海域一下子安靜了很多。
5月16日12時起,中國在北緯12度以北至“閩粵海域交界線”的南海海域(含北部灣)將進入為期兩個半月的伏季休漁期。來自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稍早前的消息稱,除單層刺網、釣業外,屆時該海域將禁止其他所有作業類型生產,所有禁止作業的漁船一律停港、封網。
位于北緯15度以北的黃巖島海域自然屬于此次休漁的控制范圍。而因為自4月10日發生的中國和菲律賓在黃巖島事件以及此后不斷升級的態勢,這次旨在通過減緩捕撈強度來保護漁業生態的慣例措施,在其連續實施的第14個年頭,引發了菲方的倉促叫板。
菲律賓外交部本月14日發表公開聲明,以中國所頒“休漁令”包含菲“專屬經濟區”為由,稱菲方不予承認。聲明還說,總統阿基諾已決定,下發菲律賓的休漁令。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5月1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作出回應,中方此次海上休漁與當前黃巖島事件無關。
洪磊還指出,中方已多次就黃巖島事件闡明了立場,中方堅持通過外交磋商尋求解決問題的立場沒有變化。
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的外交對話與交鋒,未能像黃巖島海域上的中國漁民一樣,迎來休息的機會。
戰略克制
從申請國際仲裁,到給黃巖島改名,再到去除島上有關中國的標志,并鼓動國內民眾和海外僑民發起針對中國的游行示威,黃巖島事件發生后的一個多月來,盡管菲律賓不斷發表措辭強硬的言論,制造事端激化事態,但中方始終堅持通過外交努力尋求問題的解決。
不過,菲律賓方面清除黃巖島上中國標志等使事件急劇升級的做法,無異于踩踏了中國的“紅線”。有分析認為,這是公開直接對中國主權領土構成挑戰。
據菲律賓《馬尼拉公報》5月7日的報道,菲外交部和海岸警衛隊已經聯手開始清理黃巖島上所有與菲律賓沒有關系的任何標記。菲方的這次舉動也引發了中國外交部在整個事件中的態度最為強硬的一次回應。
5月7日,主管亞洲地區、邊界與海洋事務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約見菲律賓駐華使館臨時代辦蔡福炯,就當前黃巖島事件向菲方提出嚴正交涉,稱“中方做好應對菲方擴大事態各種準備”,并呼吁菲方“勿不計后果推動黃巖島事態升級”。
這是曾于1998年至2000年出任中國駐菲律賓大使的傅瑩自黃巖島事件發生以來第三次約見蔡福炯,措辭之嚴厲、表態之明確超過前兩次。
在黃巖島事件發生初期,傅瑩分別于4月15日和4月18日緊急約見蔡福炯,圍繞黃巖島海域出現的緊張局勢提出交涉。
“菲方不能將中國的善意視為軟弱可欺。仁至亦有義盡的時候,忍無可忍就無須再忍,真到那個時候,我們不會介意和菲方共同創造一個‘黃巖島模式’”。在傅瑩第三次約見蔡福炯的第二天,出現在中國官媒《人民日報》的這篇評論文章措辭鋒利。
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薛理泰4月24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撰文稱,一些民眾所認為的以往北京在南中國海主權維護上缺少作為的看法大錯特錯。至少就中國與菲律賓在南中國海主權爭端而言,北京是占盡了上風,馬尼拉在戰略1995年和1998年,菲律賓曾挑起了中菲間的美濟礁對峙,性質比起這次黃巖島事件更嚴重,甚至發生了武裝沖突,但結果是以中國對美濟礁的實際擁有而告終。
規劃上,技不如人,落盡下風,還有苦說不出。
“有人說中國外交被動,其實不然,我們是看起來被動,但實質上是主動的,綿里藏針。針對菲律賓的挑釁,中國外交一個基本的應對方針就是以柔克剛、釜底抽薪。菲律賓能點火,但火燒不起來。”中國前APEC高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嵎生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
中國目前是菲律賓第四大游客來源地,也是增長最迅猛的客源地,每年前往該國旅游的人數超過百萬人次,能為菲律賓貢獻至少上千萬美元的外匯收入。
5月10日,中國國家旅游局發布旅游安全提示,建議中國旅客近期暫緩赴菲律賓旅游。
根據中國國家旅游局“全國旅游團隊服務管理系統”顯示:5月13日,中國在菲律賓旅游團隊共有24個,游客682人;5月14日至15日,共有旅游團隊7個,游客211人,人數驟減七成。
如果沒有出現黃巖島的情況,赴菲律賓旅游的中國游客的數字曲線應該恰恰相反。菲旅游部門4月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赴菲旅游人數較去年同期猛增77%。
有效的行動
4月20日中午,中國最先進漁政船“漁政310”到達黃巖島海域,隨后一段時間在此海域巡航,重點保護在該海域正常生產作業的中國漁船漁民的安全。今年以來,中國漁政已經組織了近20航次在南中國海海域執行巡航執法管理和守礁工作。
“目前中國通過漁政執法和海監船執法來捍衛海洋權益和領土完整,并保障中國漁民在黃巖島海域的正常作業和安全,這套辦法是行之有效的。”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董漫遠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
無論是中國海監部門的船只,還是漁政部門的船只,都僅僅是有限武裝的公務船,用公務船和菲律賓海軍艦艇以及準軍事化的海岸警衛隊船艇進行對比,無疑已經弱化了“大國威脅”的色彩。
5月初,中國海軍軍艦駛向太平洋公海,包括兩棲艦和導彈驅逐艦,艦隊采用雁形編隊航行,都是南海艦隊最具戰力的艦艇。其中重達1.8萬噸的“昆侖山”號兩棲艦是中國海軍最大型作戰艦之一。中國國防部此前曾表示,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赴西太平洋海域進行訓練,是年度計劃內的例行性安排,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
針對中國海軍此次在靠近菲律賓北呂宋地區的西太平洋的軍事演練,菲軍方發言人伯格斯上校13日首次做出公開回應,稱任何國家的軍隊都有權在國際水域進行類似的軍事演習。伯格斯強調:“只要中國不在菲律賓領海內進行軍演,我們都認為沒有任何問題。”
在黃巖島事態不斷升級的過程中,中國軍方高層也對此進行了回應。4月24日,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在接受采訪時稱,中國軍方的行動,將根據國家的外交需要。但梁光烈也指出,他相信黃巖島事件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4月26日,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表示,中國軍隊將密切配合漁政、海監等部門共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軍隊是中方外交維權的重要后盾。軍方的表態首先應該理解成是配合中方的外交,但不是配合去打仗。和平發展是如今時代發展的最大訴求。”王嵎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5月13日刊發了一篇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溫冰撰寫的文章。溫冰在文中稱,在解決此次黃巖島事件上,戰略克制和有限行動讓中國在外交上保留了繼續采取行動的空間,既達到實質效果,也讓中國把握了戰略主動權。
“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也要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來提升自己捍衛和平及主權利益的手段和能力。在應對此次中菲黃巖島事件上,中國外交統籌了維權與維穩的辯證關系。”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董漫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