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民主最突出的、反映其本質的特征,就是黨員對黨內權力的分享,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進一步完善和擴大差額選舉,是積極推進和完善黨內民主的重要步驟
中共廣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省委常委。此次選舉采取了差額選舉辦法,中央批復了14名省委常委候選人,最后正式選舉13人。
此事引起媒體關注,這是黨內民主邁出的一步。這一措施體現了廣東積極推動改革的決心。
差額選舉省委常委,廣東并非首創。去年11月,江蘇省就差額選舉產生了13名省委常委。而據媒體報道,山西、湖南、貴州、青海、山東等省份也都曾經差額選舉出了省委常委。但在此輪陸續拉開的各地換屆選舉中,新一屆廣東省委常委的差額選舉之所以成為亮點,是因為差額選舉有朝著制度化、常態化方向發展推進的期許。
增進民主是大勢所趨。
2004年9月9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明確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
隨著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熱情也不斷高漲,特別是在廣東這樣的市場經濟發達和公民傳統深厚的地方,人們有更大的動力和更強有力的要求去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影響政府公共政策和倡導制度的變革。
差額選舉的優點在于:在候選人之間形成了相應的競爭,為選民行使選舉權提供了選擇的余地,有助于選民了解候選人,有助于從制度上切實提高選舉的民主化程度,也有利于人才的選拔,使優秀人才得以脫穎而出。這是黨內民主的重要環節,有章可循。
1994年元月印發的《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條例》第四條已經明確規定:“黨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代表,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常務委員會委員,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會委員實行差額選舉。”第二款還規定:“黨的地方各級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副書記實行等額選舉。”這是一個具有約束力的黨內規章。
黨史專家指出,在黨內提倡差額選舉,是對選舉人投票權的尊重;對于被選舉人來說,有競爭壓力才能有動力更好地工作。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由此,候選人的心態會有較大改變,他們將會意識到,自己的權力終究還是選舉人授予的,因此,他們將會對選舉人負責,在未來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尊重選舉人的意愿,服務于選舉人。也即,把對上負責,轉變為對上下負責。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要求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黨內民主最突出的、反映其本質的特征,就是黨員對黨內權力的分享,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2006年,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連生在《社會主義研究》撰文指出,由民眾投票選舉公共權力的執掌者是邁進現代文明社會的階梯,是確保人民成為“權力源”,實現主權在民的必要條件,是實現權力制約與監督的基礎,是造就人民公仆的重要機制。民主選舉的規范形式是差額選舉,讓選民“貨比三家”;其操作平臺是候選人間的公平競爭,讓選民擇優選擇;民主選舉的重要保證是維護民選結果的權威性。因此,進一步完善和擴大差額選舉,是積極推進和完善黨內民主的重要步驟。
對于廣大黨員來說,要牢記權力是來自于人民,而不是來源于上級,執政黨的權力也是人民賦予的。正如在此次換屆的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汪洋所指出的,“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也是建設和享有幸福廣東的主體。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權利;造福人民,是黨和政府的責任。我們必須破除人民幸福是黨和政府恩賜的錯誤認識。”
一個完美的選舉不是解決民主問題的靈丹妙藥。除了選舉之外,還應當在其他方面不斷探索實現民主的新途徑,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國正處于轉型過程中,種種社會問題亟待解決。而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之關鍵在于,各級黨的組織理性地決策,并促進立法、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以確保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最終保證廣大人民依法參與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