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1月,約翰·威廉·德弗雷斯特(很不幸,今天他已基本被人遺忘)在《國民》雜志上撰文,呼喚“偉大的美國小說”早日出現。他對此定義如下:展現“尋常的喜怒哀樂和美國的世情風俗……在一部小說的架構中描繪美國的靈魂。”這里的關鍵詞首先是“美國”,然后才是“偉大”。同樣道理,兩年前,當《時代》周刊令人驚訝地將喬納森·弗蘭岑推上封面,并授之以“偉大的美國小說家”之封號時,其標準與一個半世紀前恐怕并無不同。該刊承認:“弗蘭岑并非最富有或最著名的美國在世小說家,”但“他最具雄心,亦在最佳之列”。
《自由》是弗蘭岑蟄伏九年后的首部長篇小說,中文版近50萬字,厚度超過了600頁。對于畏厚如畏虎,視冗長為罪惡的現代讀者而言,它無異于市場毒藥。然而,在媒體的大肆鼓噪——特別是“偉大的美國小說(家)”所引發的喧囂之中,它成了2010年最暢銷、最轟動,或許也是最被高估的文學小說之一。
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國中西部的一對自由派中產階級夫婦——沃爾特和帕蒂·伯格倫德。一開場,穩定與和諧的家庭漸次碎裂,正在上高中的兒子與帕蒂反目,搬到鄰居屋中,與女友同居。更令帕蒂難以忍受的是,那戶人家是庸俗、吵鬧、無品位的工人階級和共和黨支持者。第二部分是帕蒂按照心理醫生的建議,以第三人稱所寫的秘密自傳,述及飽經創傷的青少年時代和戀愛歷程。此后,我們來到2004年的紐約,帕蒂的前男友出現,自傳的秘密曝光,婚姻破裂,兩口子各奔東西,各走下坡路,各墜人生低谷,卻從此有了機會,在挫折中醒悟與成熟。
這是一本用19世紀的現實主義手法寫成的當代家庭故事,弗蘭岑賦予其人物以強烈的社會屬性,這使它超越了家庭、社區和州界,成為全景式的世相小說。正如為他贏得盛名的前作《糾正》(2001)一樣,《自由》寫的也是“最當代”,恰如在為這一代美國人立傳。其主要情節始于1989年老布什上臺,直到2008年奧巴馬即將入主白宮。一個例子是,當年輕的女助手反鎖上辦公室的門,跪到沃爾特兩腿之間,準備犒勞他時,“他想起了克林頓和萊溫斯基”。多么鮮明的時代感,多么貼近現實!不過,19世紀的家庭小說很難有這么眾多而且往往顯得古怪的性描寫。
“一切都圍繞著同樣的問題,即個人自由的問題。”沃爾特對女兒、女助手,以及妻子的前男友說,“來這個國家的人,不是為了錢,就是為了自由,而如果你沒有錢,你就會愈發憤怒地緊抓住你的自由不放……你可以是個窮人,但有一樣東西任何人都無法從你手上奪走,那就是你擁有想怎么糟踐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踐的自由。”很難說這是一種指責,抑或懊悔或警告,“不自由,毋寧死”的豪言壯語,因此有了“胡作”(平聲)乃至“作死”的另一重含義。在帕蒂自傳的最后,她憶及曾在女兒的學校,見過一句80年前的石刻箴言:“善用汝之自由”。善用即限制,也就是責任意識。在美國,這也許是一個問題,但是在另一些缺少自由的國家,我們往往會看到更多不負責任的現象。這倒不難理解。自由和責任不可分離,有自由才有責任,若不自由,便無責任。
《自由》極好地描畫了“尋常的喜怒哀樂和美國的世情風俗”,但是否寫出了“美國的靈魂”,我無力評判。至于它是不是“偉大”,恐怕現在還沒到下結論的時候。
《自由》
作者:[美]喬納森·弗蘭岑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
定價:49.5元
《近代中國史綱》
作者:郭廷以
出版:格致出版社
定價:68元
從公元前3世紀中國與國外的交通談起,細述中國如何在內外交迫的情勢下,經歷了百余年的震蕩、動亂及嬗變。
《沉疴遍地》
作者:[美]托尼·朱特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價:25元
在作者看來,“我們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種根本性的謬誤”。他企圖揭示我們如何陷入這種危險境地,指引人們為所在的世界承擔責任。
《走出白色恐怖》
作者:孫康宜
出版:三聯書店
定價:24元
五六十年代的臺灣,白色恐怖的打擊對象包括知識分子、文化人、軍人、農民、工人;左翼和社會民主運動分子則首當其沖。
《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
作者:陳文茜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35元
金融海嘯襲卷全球,世人從迷夢中驚醒。陳文茜以自己的視角,來看這驚心動魄的人間劇目。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作者:周濂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定價:32元
作者把對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等問題的哲學思考,融進一個個現實故事中,以此告訴讀者,不只做個“好人”,還可以做個“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