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內醫院都有50%的誤診率”,一石激起千層浪,伴隨質疑而來的是各種誤診事件浮出水面——醫院有意無意中傷害了患者,患者有奈無奈中實行著暴力反擊,于是,患者因為自己的生命傷害了另外的生命,救人的醫生卻承擔了這傷害的代價。“希波拉底誓言”說“為病家謀幸福,并檢點吾身”,但諾言實現起來實在不易。
【患者傷心 社會之殤】
前有同仁醫院咽喉科醫生被患者砍傷,哈爾濱醫大血案造成醫院實習生死亡;現有醫院以“50%的誤診率”搪塞三天兩個病人的非正常死亡,醫患關系惡化,沒有哪一方是贏家。
假醫假藥、藥費昂貴、態度惡劣、誤判誤診,患者不敢輕易將自己的生命托付給號稱“天使”的白衣戰士。
高昂的費用不是一個人能夠扭轉的局面,態度卻可以由個人掌控。網友“老神怪貓”一針見血:“一個月工資還不夠兩天看病的錢,真是無語,再碰上沒有道德的醫生,醫患關系不緊張我才奇怪!”緊張的弦終有斷的一天,弦斷人傷,接下來就該社會神傷了。
伴隨醫患關系的惡化,一種非正常職業正在潛滋暗長,這便是本該置身事外的醫鬧。醫鬧是指受雇于醫療糾紛的患者一方,與患者家屬一起,采取各種途徑以嚴重妨礙醫療秩序、擴大事態、給醫院造成負面影響的形式給醫院施加壓力,從中牟利,并以此作為謀生手段的組織或個人。醫鬧并不是患者本人或家屬,而是借炒作醫療糾紛進行商業運作獲利的第三方,這成為醫患關系矛盾的另一催化劑。
醫生也為此頭痛不已,現實生活中是一名醫生的網友“懶羊羊骨瘦如柴”抱怨:患者家屬請了一幫醫鬧,對著穿工作服的就潑泔水。喊了警察過來,警察說人沒受傷就不能拘留不能帶回局里。這班上的真窩囊。
大公網曾刊出《大公觀察:為什么香港沒有“醫鬧”?》,文中說,自去年夏天以來,內地針對醫生的暴力事件頻發,“醫鬧”成為被“私了”寵壞了的孩子。而在香港卻極少聽說過有“醫鬧”的出現,民調顯示,香港市民對香港的醫療制度最有信心,信心指數高達72%。信心是緩解醫患關系緊張的關鍵之一。
【醫生:先從安慰做起】
章蓉婭,醫學博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FT中文網的專欄作家,用自己的筆觸剖析著醫生的內心世界及醫患關系的點滴。章蓉婭說,“醫學的局限性,讓我常常覺得自己幫不上病人什么”。她說,西方有句話說,當醫生,“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卻總是安慰”。但現在,病患缺少的恰恰是那種安慰。
她還寫過收禮的故事,但要注意,這里的收禮并不是灰色收入,而是醫患之間的和諧體現。患者納的鞋底、畫的畫、送的小米、家鄉的郁金香、送來的羊肉,這些值錢或不值錢的東西蘊含著醫患中的和諧之情。
安慰、幫助、治愈,也許醫患關系還需要先從安慰做起,你的醫術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你有好的態度,患者就“千恩萬謝”了。病痛中,患者需要的不僅僅是藥物的治療,家屬也不會為難誰,畢竟親人的健康是最重要的。
需要安慰的不僅僅是患者,還有醫生。醫生也只不過是眾多職業中的一種,只是因為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人們無法不忽視他們的作用,就像你會在下一刻遇到“世間的朋友”還是“地下的閻王”,就全靠他們的那雙手了,這讓他們承擔了更多的責任。
【醫患的換位思考】
6月12日,上海的29名青年學生和普通市民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參加“瑞金醫院醫患體驗日”活動,體驗醫生的工作。從門診、急診到突發事件的急救措施,讓患者對醫生們的日常工作流程和內容有更多的了解。體驗,其實是在為醫患雙方提供換位思考的機會。
患者在病痛之外還要忍受醫生的惡劣態度;醫生雖能妙手回春,卻也為人們承擔著生命的風險,還得忍受著社會上的閑言碎語。大家都不易,那么大家何不各讓一步,可惜這不是兩人在過獨木橋,龐大的群體不能讓雙方實現同步的進退,于是人們另尋解決的辦法。
醫患關系關聯的不僅僅是醫生和患者雙方,更是一種群體現象。換位的也不僅僅是那幾十個人,而是人類中兩個群體的的顛覆。
中國的醫保系統尚有待完善,同時醫療資源的分布也不均衡。熱播醫療劇《心術》中有一段著名的臺詞:人們心里都有強勢弱勢的自然傾向性。醫生與病患之間,醫生是強勢,患者是弱勢。其他事情可以誤診,醫生的職業卻不能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