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相,中共內蒙古商都縣委書記,2006年11月他從內蒙古中南部的豐鎮市市委副書記、紀檢書記的崗位上,調任到北部的商都縣任縣長,在縣長任上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又因真抓實干,工作出色,被任命為商都縣委書記。在這7年的時間里,商都無論從設施農業的發展和生態建設,還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速度都實現了跨躍。王國相的“商都多栽一棵樹,京津少落一粒沙”的生態建設理念,也讓商都綠色生態建設走在了自治區的前列。
商都與河北、山西交界,同時它緊鄰我國十大沙地之一的渾善達克大沙地,自然條件干旱嚴酷。同時這里也是令京津人頭痛的京津風沙源地。面對商都的現實,如何在這個干旱半干旱地區,走出一條讓全縣34萬百姓群眾能夠甩掉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消除生態惡化的嚴重襲擾,實現富民強縣的路子,是擺在王國相面前的重要考題。盡管王國相曾經擔任過時間不短的鄉長、鄉黨委書記、市委副書記,有著豐富而扎實的基層工作經驗,但是商都的現實,生態環境、經濟條件的差異,對他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新的挑戰,而王國相這個人正是個一天沒有壓力就坐不住的人。經過短暫的思索,一場能讓農民群眾盡快脫貧致富,符合當地實際的“戰役”開始了,這就是在商都地域實施大規模的調整農業內部種植結構,全力發展設施農業,在特色農業上大做文章,由大田蔬菜生產變大棚蔬菜生產,由原始落后低產的糧食作物種植變經濟作物和蔬菜的種植。他在全縣緊緊圍繞馬鈴薯、特色蔬菜兩大產業,大力發展以噴灌、滴灌和溫室、日光大棚為重點的設施農業基地建設。經過幾年的苦戰,如今設施農業已成為商都農業經濟快速飛躍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也成為當地農業種植戶增收的一個重要來源,同時也使商都成為塞外設施建設發展的一個亮點。這里生產的綠色有機蔬菜不僅深受北京、天津市民的青睞,并且還走出國門,進入到蒙古、俄羅斯市場。到目前為止,商都的噴灌圈總量已經達到389套,噴灌面積達到18.5萬畝,這個數字使商都在噴灌總量上成為了全國縣級地區中的第一。與此同時,經過幾年的奮戰,這里的膜下滴灌也發展增加到了11.4萬畝,設施蔬菜面積達到9150畝,開發的水澆地面積有30萬畝之多。
老實說,從外表看王國相真不象“縣委書記”。他在基層與農民群眾打成一片,無論是設施農業的基地現場,蔬菜大棚的地頭,還是在治沙植樹的沙地,都能看到他樸實的身影。他是一員干將,從他那沾滿泥土的鞋上就能讓人感受到他是一心撲在了工作上。他的樸實無華,求真務實,讓商都的農業基礎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真正實現了種植業由廣種薄收向精種高產的轉變,有效地促進了農民的持續穩定增收。基地的高產收獲,農民的增收,這充分說明,王國相在商都縣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歷史上的商都曾經是水草豐美的地方,“商都”之名是滿語“水漩”的意思,因其境內有條湍急回漩的不凍河流,即取其地名為商都。不知從哪個年代起,在塞內外就流傳有“要想發財,就到商都”的說法,可見那時此地的富庶程度。然而,這塊令人向往的地方,也刺痛了不少人的心。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嚴重制約著全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干旱少雨風沙的肆虐,讓商都竟成了影響北京、天津的風沙源地,風沙嚴重時,白天屋內還要點燈。為征服風沙,恢復生態,近幾年王國相在全縣實施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帶領全縣人民向風沙荒原開戰,他們堅持不懈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造林活動,使商都的沙地荒原的治理見到成效。
用王國相的話來說,正當他們不斷地探索尋求有效治理風沙良策的關鍵時刻,在2008年4月,北京軍區、內蒙古自治區響應胡總書記的號召,以構筑北疆生態屏障、再造秀美山川為己任,在商都全面啟動了軍民義務植樹基地建設,義務植樹基地建設采取“部隊整地挖坑、地方植樹管護”的方式,由此在塞外的商都展開了一場長達五年之久的生態建設攻堅戰。
從2008年到現在,5年的時間里,北京軍區從司令員到集團軍軍長,到旅團戰士都是這場植樹戰役中的戰斗員,每年都有7000名由這些將士組成的植樹大軍進駐商都基地,與商都縣的4000多名機關干部職工和民兵預備役人員一起,開展令山川震撼的萬人義務植樹大會戰。每年的會戰植樹期間,南國早已是花紅柳綠,而在塞外的商都卻是寒意未盡,時而風雪交加,時而沙塵暴襲擾,就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王國相和萬人軍民植樹大軍早出晚歸,頂著風沙,冒著嚴寒,與大家共掄鎬,齊揮鍬,一身泥土地奮戰在植樹造林一線。
王國相是個十分善于學習,勇于實踐的人。他抓機遇,把軍民義務植樹基地建設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將此作為富民強縣的有力支撐。他帶領全縣人民,傾其縣力協助部隊做好領導力量的配備、造林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指導、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千方百計為部隊植樹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在風沙源治理會戰中,王國相自覺的把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念用于指導改造自然的植樹工作實踐中,他針對當地的自然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地提出并確立了“適地適樹、喬灌結合、以灌為主”的符合當地實際的造林方針,合理的選擇配置樹種,嚴把樹木栽植的各個環節,加強后期管撫育,對未成活的樹木進行及時的補植,從而使基地樹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全都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5年的軍民義務植樹讓商都的生態建設步伐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而王國相那切合實際的植樹理念,也使這里的每個鄉鎮都規劃建設了一個萬畝以上的山杏經濟林基地,而且全縣還建成了85公里長的通道綠化,使全縣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百分之二十三。
正是5年的軍民合力奮戰,也正是縣委書記王國相的真抓實干,使這里昔日的5.5萬畝貧瘠荒化的土地上,讓新生的233萬株樹木扎根生長。同時一條東西跨度35公里,南北寬度8公里的綠色屏障出現在商都這個京津風沙源地,它的出現不僅使風蝕沙化得到了有效遏制,讓這里的民眾生存和生活環境條件大為改觀,也為當地群眾的增收致富鋪就了一條大道。這是軍民共同汗水的結晶,也是塞外人治沙的標志。
對于這位在商都縣勤懇工作了7年的縣委書記,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巡視組對王國相評價是:有吃苦精神和實干精神,事業心和責任心強,有駕馭全局的能力。善于思考,勇于創新。
今日之商都,大地披綠,產業興旺,設施農業已成氣候,農民增收成為現實,全縣現已形成了以風電、農畜產品加工、重化工、建材和服裝加工五大產業為重點的新型工業格局。面對這片土地,我想這位對經濟工作熟悉的縣委書記,他一定還會有許多讓商都飛躍的驚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