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曾作為八路軍三八五旅副旅長率部駐守甘肅慶陽,并和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感情。1991年,耿飚回到慶陽看望鄉親們時,不意遇到一個棘手問題,一群老百姓向他告狀,反映問題。為此,耿飚臨走前對當地干部深情講述了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并提出一個讓全場鴉雀無聲的反問……
這個故事得從1937年初說起。當時,中央為了挽救深陷困境的西路軍,組建了援西軍,耿飚所在的紅四軍被編入其中。援西軍3月中旬抵達慶陽鎮原,得到西路軍失敗消息后,就在鎮原屯兵待命,主要任務是積極營救和收容西路軍失散人員,并創建革命根據地。1937年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后,紅四軍被編入一二九師,耿飚擔任三八五旅參謀長(后任副旅長)。正當耿飚對上前線抗日壯懷激烈時,10月初,中央決定三八五旅七六九團開赴前線,旅部和七七O團留守后方,保護黨中央。耿飚對此安排不大情愿,為此找過劉伯承、徐向前同志。劉、徐耐心地與他談了話,說明了留守革命抗日大本營的重要性。10月中旬,三八五旅正式進入隴東防區。后來,毛澤東得知耿飚不情愿留守后方的心思后,還和他談了話:“你在后方也可以指揮嘛,可以給前方出點子啊。你們七六九團在陽明堡就打了勝仗嘛。都走了,誰給我們中央這些人搞飯吃呀?我對你們蕭主任(即蕭勁光)講了,我今后要靠留守兵團吃飯吶。”耿飚回憶說:“毛主席還打了個比喻,鳥有巢、毛毛有搖籃,革命要有根據地。這次談話堅定了我做好保衛邊區、建設邊區的信心。”
此后,耿飚和王維舟一起帶領三八五旅,在隴東大地挖窯洞,建學校,開荒種地,進行反“磨擦”斗爭,留下了許多至今都讓當地老百姓口耳相傳、津津樂道的故事。而且,耿飚還解決了被劉伯承同志所調侃的不能“不食人間煙火”的問題,找到了終身伴侶。
事情是這樣的,此前耿飚在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學習期間,毛澤東去看望在洞里“最高學府”學習的學員們,風趣地說:“古人云: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你們可成了神仙了。好好‘修煉’吧,天下無事,你們就在這里參‘禪’悟‘道’,天下大亂,你們就出洞下山,救苦救難。”對“禪”和“道”,耿飚理解為“我們參的是馬列主義之‘禪’,悟的是中國革命之‘道’”。有一次劉伯承也用“神仙”一說來調笑學員們:“你們這些‘神仙’,天天吃素,全打光棍,可別真的不食人間煙火喲!有機會得考慮找老婆了。”不久,耿飚就執行了劉伯承的“指示”。1940年夏天,耿飚在視察慶陽女子學校時和慶城姑娘趙蘭香相識。后來,兩人互生愛慕,慢慢確立了戀愛關系。但是,這門親事遭到了趙蘭香父親的反對,得知女兒要和南方一個當兵的結婚,他死活不同意,認為當兵的每天槍林彈雨,隨時有生命危險。可是,趙蘭香態度堅決:“耿飚淵博的知識、平易近人的作風,尤其是他從一名鉗工成長為紅軍高級指揮員的傳奇經歷,已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暗暗地下了決心:‘非耿飚不嫁。’”由于女兒態度堅決,又經過深得慶陽老百姓信任的蔡暢做工作,趙父終于同意了這門親事。1941年7月,耿飚和趙蘭香喜結連理,成為當地老百姓街頭巷尾眉飛色舞談論的佳話。
在以后的歲月中,耿飚始終對慶陽這塊革命的黃土地充滿感情,始終對當地老百姓充滿感激,并給予關注和關懷。掛職慶陽期間,筆者在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和當地黨史工作者、老同志的閑聊中,了解到耿飚在慶陽的不少感人故事。其中,最讓筆者記憶深刻、感嘆不已的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場景:
1991年,正值耿飚和夫人趙蘭香結婚50周年,耿飚也已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便和夫人赴革命老區,也是趙蘭香的家鄉,看望曾經血脈相連并肩戰斗過的隴東人民。耿飚夫婦抵達慶陽后,耿旅長回來了,慶陽人民的好女兒趙蘭香回來了的消息,很快傳播開來,大家奔走相告,興高采烈。當晚,在耿飚夫婦下榻的縣招待所門口人聲鼎沸,來了一群老百姓,其中大部分是來看望他們夫婦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找耿飚告狀的,怎么勸也不愿離去……
看到這種情況,耿飚心情十分沉重。在離開慶陽那天早晨,耿飚接見了縣里主要領導,到場的還有甘肅省顧委負責同志。耿飚并沒有就老百姓反映的問題批評任何人,甚至都沒有提及,只是現場給大家講述了一件往事:50年前,我們三八五旅在這里駐防時,部隊的一個戰士犯了嚴重錯誤。旅部決定按紀律將這個戰士槍斃。當我們在操場上準備執行紀律時,來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個戰士求情。我堅決要執行紀律。誰知竟連受害女青年的父母都跪倒在地向我求情,緊接著一操場的群眾全都跪倒,哭著請求饒了這個戰,讓他戴罪立功。他們怎么勸也不起來。最后,我們流著淚接受了群眾的要求。講到此處,耿飚話音一頓,環顧四周,大聲問道:“現在我要問問今天在座的你們這些人,不管哪一個,如果做錯了事,老百姓還會不會替你們求情?”這時全場鴉雀無聲,只有耿飚的話在回蕩!
趙蘭香在回憶耿飚時也談到了這個故事,說:“耿飚的一生,無論走到哪里,在多高的職位上工作,他的心從來沒有離開過人民群眾。”耿飚的女兒耿焱曾談到她父親的四次落淚,其中一次就是被這些善良可愛的老百姓所感動的:“幾百群眾都在操場上跪倒一片,說‘共產黨是好人,給他一次機會’。最后我父親流淚了,接受了群眾的意見。”
耿飚的這一反問,我想不僅能引起在場領導干部的深思和反省,也足以引起重讀這段歷史的領導干部的思考和警惕。胡錦濤總書記在2011年的“七一”講話中指出:“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其實,耿飚不過是用黨史故事的形式,將這一道理用震撼人心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已。
這個故事也體現了耿飚高超的領導藝術。作為已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干部,對于地方政務,不宜直接插手,更不宜采用嚴加指責或橫加干涉的方式處理。但是,老百姓的訴求不能不回應,老百姓的問題不能不關心,老百姓的困難不能不解決,而且何以忍心辜負老百姓的深深信任和深切企盼呢!這等于給耿飚出了一道難題,管也不好,不管更不好。離開慶陽之前,給地方領導干部講述這樣一個催人淚下的革命故事,以及提出如此直指人靈魂深處的反問,不僅對老百姓的訴求作了側面回應,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促使問題得到正視及至給以解決,而且對地方領導干部進行了一次深刻的、人腦人心的政治教育,雖然這種教育能產生多大的作用和效果,我們難以得知,但是或多或少會鞭策其在以后工作中盡可能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一個故事加一個反問,不僅解決了一個兩難問題,而且產生了震撼性效果,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一個曾在戰場上和外交戰線上叱咤風云的老革命家的睿智。
(責任編輯 李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