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地域廣闊、物產豐富、資源充足、人口眾多,是中國的大后方。成都和重慶,地理相鄰、優勢互補,四川盆地的雙子星在競爭中融為一體,帶動遂寧、內江、德陽、綿陽等周圍城市群的聯網發展,形成了最年輕最有潛力的新經濟圈——成渝經濟圈,這不僅是兩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機遇,也將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增長極和經濟高地。
與走在中國經濟發展前列的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區外向型經濟不同的是,成渝經濟圈是內向型的經濟模式,有著不同的區域特點和經濟結構特色。它扮演著“五個基地、一個屏障”(能源基地、重型裝備制造基地、國防科技工業基地、以IT產業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帶動西部發展的重要角色。它將是國家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的重要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內陸開放示范區和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
成渝經濟圈高校眾多,其中有7所被納入全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高校建設投入也是逐年遞增,僅重慶市2010年對其高等教育的投入就達100億,用于大學城的建設、各高校舊區改造等。從成渝經濟圈的特點中不難發現,成渝經濟圈的形成、發展和崛起是和成都、重慶的幾大高校息息相關,如走在交通技術產業尖端的西南交通大學;以IT技術產業、信息產業為重點的重慶郵電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發揮農產業學科優勢的西南大學;以金融業為依托的西南財經大學等,是它們為成渝經濟圈的產業發展提供學術平臺、輸送專業人才。
經濟圈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城市群以及其他經濟區,而連接這些市、區則需要發達的交通。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的西南交通大學是中國交通建設特別是軌道交通的領路者,土木工程、機械工程、交通運輸、電氣工程等幾大重點學科構筑起了“大交通”的辦學特色。“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的啟用、“陸地交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開建、“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驗收,“國字號”的科技創新平臺延續著“文軌車書至大同”的交大歷史。
中國“數字通信發源地”——重慶郵電大學則是與成渝經濟圈信息產業相輔相成。成渝經濟圈的高速發展需要高效快速的信息處理、暢通無阻的郵電通信、創新的物聯網工程,信息產業需求與重慶郵電大學的學術實踐緊密結合。與此同時,一個新興經濟圈對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電子科技、IT技術等是電子科技大學的強項,它努力構建“三足鼎立”(軍事電子科研、以國家各類基金為代表的基礎研究、與企業合作為主體的應用技術研究)的科研架構,促進成渝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國防建設和企業數字化管理建設,培養的人才大都活躍在中國移動、南方電網、長虹電子、TCL、華為等公司。
天時地利人和的四川盆地可謂“聚寶盆”,農業、畜牧業等傳統產業是成渝經濟圈產業結構上重要且基礎的一環。家蠶基因研究、特種經濟動物飼養、農業資源利用、農林經濟管理、三峽庫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這些特色農林專業是西南大學農業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中的重點。以中醫藥學科為主的成都中醫藥大學利用得天獨厚的藥用資源,大力發展中藥學、中醫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臨床醫學、植物保護等具有醫學特色的學科。農業、林業、畜牧業等基礎產業穩定了成渝經濟圈的產業基礎。
在經濟圈的發展中,金融系統是一個重要又薄弱的環節,成渝經濟圈在對外貿易、利用外資、投資環境營造、銀行改造、完善市場經濟等方面都亟待改進,因而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這正是中國最具盛名的財經學府之一——西南財經大學大顯身手之地,它有著深厚的金融行業背景、獨特的金融學科優勢、出色的行業影響力,是西部財經學科國際交流的中心。國內高層次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和成渝經濟圈金融業共同進步,在實踐中更好地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毋庸置疑,年輕的成渝經濟圈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股”,經濟圈產業與高校學術實踐的緊密結合更是給成渝經濟圈帶來更多實力與創新。古老而不朽的巴蜀大地噴薄出新生的能量,堅實又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