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當我漫步在黃桷古道,聽聞的是清雅鳥鳴,當我兜轉在幽幽南山,目見的是參天古木。南山之巔,登臺遠眺,極目山城,盡收眼底,正所謂“八百里河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燈火盡歸此處樓臺”。但我深知,這里不僅是凝神靜氣的自然之地,不僅是清新宜人的心靈樂土,還是承載了智慧深沉的一方城池,還是閃耀著夢想之光的一卷星空。她有著一個名字,為我心心念念——重慶郵電大學。
有人說她是“數字通信發源地”,因為她是國內通信領域公認的一流大學,也是國家級物聯網工程基地首要依托高校。作為中國數字通信的發源地之一,重慶郵電大學承擔了全球三大3G通信技術之一的TD-SCDMA的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重點項目,使得TD成為中國自主研發、全球領先的通信技術,為我國民族通信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在學生素質教育培養方面她還非常強調適應社會需求。一方面,建立AB學分的體系,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完善了學分制的管理,注重實現個性化發展,注重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形成以信息學科為特色的大類培養平臺和彈性學制的人才培養機制。另外,重郵注重加強對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的成長成才,也強調數字化校園建設和共享信息化資源的人才培養。
正是因為她抓住了信息工業革命的機遇,故從此躋身于國內通信行業的首席。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信息無障礙方向屬于最頂尖水平,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核心芯片與應用開發更是屬于世界領先地位。
如果你認為她的成就僅限于此,如果你還未察覺到校園里來來往往的學術精英、科界翹楚的身影,那你就錯了。因為談起重慶郵電大學,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的名字——劉宜倫。
劉宜倫,重慶郵電學院(重慶郵電大學前身)老院長,年輕時因學習成績優異,在職工作突出,由當時政府海軍部選派送往美國留學深造,在普度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獲得碩士學位,之后獲得了哈佛大學獎學金,轉入哈佛大學工程研究院學習,并取得通信工程碩士學位。那時的劉老本有條件在哈佛繼續攻讀博士,政府海軍部也擬派他前往英國深造,但因國內爆發抗日戰爭,愛國心切的劉老毅然放棄深造機會,千里迢迢不辭辛勞地回國。這之后的劉老,在多所大學任教,擔任校長、教授等職,又在多處電信局挑起局長、工程師的重擔。
自1963年起,劉老就先后在重郵任院長、副所長、總工程師、教授等職,將其多年的心血結晶遍灑在南山重郵這片沃土之上。正是因為劉老,重郵在1965年獲得了研究生招生權,第一次將重郵提到了全國電子通信科研的前沿,完成了重郵教學科研水平由中專向高等教育的轉化。這位通信大師、學術泰斗,因其終身輝煌的科研成就,因其熱忱真摯的愛國情懷,被譽為“新中國建國初期百位大師之一”“數字通信之父”。
前人開闊遠大的胸懷,為今天的重郵包容掉前路阻礙,前人堅實沉穩的步伐,為今天的重郵踏出一條光明之路。是重郵,為我們撥開困境的重重迷霧,為我們撐起理想充盈的藍天。她偉岸獨立,底蘊深厚,她淡然平和,廣納賢能。“出山志在登鰲頂,何日身才入鳳池”,在這片機遇與挑戰熠熠生輝的土地上,培育了一批批嚴謹務實、低調謙遜的重郵學子。他們志存高遠,他們勇拼敢闖,他們高舉戰役的旌旗邁向憧憬的遠方,他們用知識的力量和頑強的斗志書寫豪壯的未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60余年來,有過迷茫困頓,有過忍卻躊躇,世易時移,也許很多東西都已經不復存在,可唯有“修德、博學、求實、創新”的精神一直挺立在原地,從未動搖。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今日在重郵起航,乘風破浪,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