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的翻譯,是高考語文試題的必考點,因涉及文言實詞、虛詞、句式、修辭等方面,綜合性強,難度較大,是高考語文備考的重點、難點。考生要過好文言文翻譯關,除精讀一定量的文言文,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外,還需要落實直譯技巧,破解得分困局。
一、落實直譯技巧
1.替換法
將文言詞語替換成現代詞語,這是翻譯的關鍵,因為文言文中的許多單音節詞都要替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這種方法,適合有單音節詞需要替換成雙音節詞的試題。翻譯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要學會聯想出它在文言文里常用義項的雙音節詞,如“愛”,文言文里就有“喜愛”“寵愛”“仁愛”“愛護”“憐憫”“吝惜”“愛惜”等義項,然后根據句意,選擇恰當的意思進行替換。考生解題時,易犯的毛病:一是該換不換,造成文白夾雜;二是盲目替換,造成錯解詞義。
【典題示例】
例1 出令不改,則民正矣。( 2011年高考山東卷)
分析:在翻譯這個句子時,要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替換下列單音節詞:用“發出”替換“出”;用“政令”替換“令”;用“更改”替換“改”;用“那么”替換“則”;用“百姓”替換“民”;用(走上)“正軌”替換“正”。
譯文:發出的政令不(隨意)更改,那么,百姓就能走上正軌。
例2 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2011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翻譯時,需要替換的詞語有:用“丟失”替換“亡”;用“手持”替換“持”;用“洞穴”替換“鑿”;用“火把”替換“火”;用“照明”替換“照”;用“尋找”替換“求”;用“燒毀”替換“燒”。
譯文:后來,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了始皇陵的洞穴,牧羊人就手持火把照明尋找羊,失火燒毀了里面的藏槨。
2.對譯法
就是按照原文的詞語、詞序和句式,逐字、逐句的翻譯,這是落實“直譯為主”原則的基本手段。“替換法”著眼于單個詞的翻譯,而“對譯法”著眼于全句的翻譯,適合于一般句式的翻譯。考生采用這種方法的常見失誤是漏掉個別需要“對譯”的詞語。
【典題示例】
例1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陳情表》)
分析:句子的結構與漢現漢語基本相同,沒有調整語序的要求,只要依次將下面的詞語“對譯”出來就可以。
逮,及至,等到;奉,承受;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譯文:到了圣明的晉朝,(自己)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
例2 臣愿撫之,無使勞而生怨;隋監未遠,不可不察。(2011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這個句子雖然比較長,但結構并不復雜,與現代漢語的句式基本沒有差別。翻譯時只需要依次對譯下列詞語:“臣”對“我”;“愿”對“希望”;“撫”對“安撫”;“勞”對“勞累”;“隋”對“隋朝”;“監”對“教訓”;“察”對“省察”。
譯文:我希望安撫他們,不要讓他們因為勞累產生怨恨。隋朝滅亡的教訓不遠,(您)不能不省察。
3.添加法
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譯時要添加必要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這種方法適合文言文省略句的翻譯,添加的內容因為原文字面沒有體現,因此要求加上括號。考生容易按照前面講的“對譯法”來做,結果應該添加的詞語沒有添加,就會造成成分殘缺、語脈不通。
【典題示例】
例1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分析:畫線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語“草木”,也省略了介詞賓語“之”,翻譯時都應該添加出來。
譯文: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沒有誰抵擋得了它的。
例2 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
分析:這是一個省略句,“不許”的主語是“皇帝”。“至”“乞”“許”“控守”分別替換成現代漢語詞匯“到來”“請求”“答應”“防守”等。
譯文:何灌到來,請求入見,皇帝不答應,而命令他防守西部邊角。
4.抄錄法
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以照原文抄錄。此法適用于含有專有名詞句子的翻譯,考生的失誤在于將某些自己沒有意識到的人名、地名、年號、官名等又翻譯出來,顯得不倫不類。
【典題示例】
例1 治中策蹇驢,時猶布衣,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曰:“得非呂徽之乎?”(2011年高考四川卷)
分析:句中的“治中”即上文提到的“陳治中”,“呂微之”是本文傳主,都屬于專有名詞,沒有必要翻譯。注意下列問題即可:“策”譯為“鞭打或騎著”;“蹇”譯為“跛足或行走困難”;“布衣”譯為“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結構,譯為“恐怕……吧”“莫不是……吧?”
譯文:陳治中騎著跛驢,當時還是平民,看到呂先生風采神韻高潔簡淡,就問道:“莫不是呂微之先生吧?”
例2 太祖初入關,祥與晉公護俱在晉陽,后乃遣使迎致之。(2010年高考安徽卷)
分析:“太祖”是廟號,“晉公”是封號,“晉陽”是地名,翻譯時原樣抄錄就可以了。
譯文:太祖剛入關時,賀蘭祥與晉公護都在晉陽,后來(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們到身邊來。
5.調整法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詞語排列順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在翻譯時要調整譯文的語序。這種方法適合含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的句子的翻譯。考生易犯的錯誤是對特殊句式仍按照一般句式的翻譯方法“對譯”,造成語序不當、句法不規范等。
【典題示例】
例1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
分析:按現代漢語的習慣應該將“地”調整到“有余”之前,將“民”調整到“不足”之前。
譯文: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數方面還不夠多。
例2 一日,攜褚幣諧富家易谷種,值大雪,立門下,人弗之顧。(2011年高考四川卷)
分析:這是一個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句中的“弗之顧”是一個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則前置,翻譯時應該調整為“弗顧之”。還要替換下列詞語,“褚幣”替換為“紙幣”;“易”替換為“交換,買”;“值”替換為“恰逢”;“站”替換為“站立”;“顧”替換為“理睬”。
譯文:一天,(呂徽之)帶上紙幣到富人家買谷種,正遇大雪,站在門口,(那家 )人不理睬他。
二、破解得分困局
考生翻譯時經常被句中的關鍵詞所困擾,而這些關鍵詞往往就是評卷時設定的得分點,如重點實詞、文言句式等,大家要在明白全句大意的基礎上,慎重處理。破解得分困局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確認關鍵詞的語境意義
“得分點”的關鍵詞,多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考生要根據上下文準確翻譯。
(1)根據相關詞語推斷詞義。確認某個詞的意義,眼光不可只盯著這個詞,而應當注意到與之相關的字、詞,如相鄰或并列結構中相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存在著相同、相反的關系,這是我們確認詞義的一個很好的依據。
【典題示例】
例1 韓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010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文中重要的得分點是“起”字,它是一個多義詞,常用的義項有:①起身,起立;②起用,任用;③興起,發動;④修建,修造。采用哪種義項都不太準確,只有“興起”比較接近一些,如果考生聯系到句中與之相關的另一個關鍵詞語“衰”(衰退),就很容易理解其意思,即為“振起,振興”。
譯文:韓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個朝代以來的衰頹(文風)。
(2)根據相關語句確認詞義。以句子為命題點的試題,要借助上下文中的相關句子,確認詞義。
例2 慶禮在人苦節,為國勞臣,一行邊陲,三十年所。(2011年高考遼寧卷)
分析:“苦節”是一個得分點,也是翻譯的難點,直接按“苦”的常用義項“苦難”翻譯顯然是錯誤的,如果參照下文的“一行邊陲,三十年所”,就可見他為國家不畏艱辛的品格,應翻譯為“苦守節操”或“堅守節操”。
譯文:宋慶禮做人堅守節操,是國家的功臣,一去邊境任職,就是三十來年。
2.正確處理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高考涉及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典題示例】
例1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蘇軾《王定國詩集敘》)
分析:“終身不用”是個短小的單句,它的主語“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據語境,是敘寫杜甫空懷壯志而終身不被朝廷重用,身處困窘的情狀,而這種意思卻是靠“終身不用”這個不用被動詞的被動句表達的。
譯文: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2 吾為德請,財何為也?(2010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何為”是一種介詞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變換為現代漢語的順序“為何”,譯為“為什么”。
譯文:我為德行而請命,拿錢財干什么?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