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球無兩的電影帝國,好萊塢擁有一批古老得如同泰坦諸神一般的電影制片廠,以它們深厚的制片傳統以及令人暈眩的輝煌業績,始終占據著電影殿堂的王者寶座。在所謂的好萊塢“六大巨頭”(即環球、哥倫比亞、派拉蒙、華納兄弟、20世紀福克斯、迪斯尼)當中,派拉蒙影業公司更是在其長達百年的歲月里,頑強駐守在好萊塢的核心地帶——梅爾羅斯大道上,成為這個全球娛樂業王國中從未搬遷的“釘子戶”。
派拉蒙經歷過破產的厄運,也建立過壟斷的霸權。回望這個美國影業巨人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或許會讓正在高速成長的中國電影產業有所借鑒。
好萊塢游戲規則的制定者
在上個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間,出生不久的美國電影產業正經歷它第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曾經是底層民眾在公園帳篷或“鎳幣影院”里窮開心的娛樂把戲,逐漸顯露出它黃金富礦的成色。作為那一時期的“藍海”產業,越來越多制片商試圖繞過“電影專利公司”(由愛迪生所主導的電影托拉斯)構建的專利壁壘,從日益興旺的電影產業中攫取他們的第一桶金。
原本從事皮貨生意的匈牙利人阿道夫·楚柯爾由此時開始了其電影放映商的生涯。1912年,他率先引進一部由女明星薩拉·伯恩哈特主演的法國故事長片《伊麗莎白女王》,打破了當時流行的簡單、粗陋的短片電影傳統。楚柯爾進而創立“名演員”公司,以“名角演名劇”為號召,專門聘請當紅的舞臺名角擔任電影演員,拍攝以經典劇目為藍本的長篇故事片。
楚柯爾這一超越時俗的行動,帶動了好萊塢電影朝向復雜化、優質化和明星化的方向發展。此后,“名演員”公司陸續與杰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派拉蒙發行公司等多家電影片商合并,組成了一家兼營電影制作、發行與放映的綜合業務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阿道夫·楚柯爾也成為了這一電影產業新旗艦的掌舵者(1976年,楚柯爾于103歲高齡以“派拉蒙榮譽退休主席”的身份在洛杉磯逝世)。
在1910年代,為了擺脫“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與掣肘,眾多原本從紐約起家的電影制片商掀起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在景色優美,陽光充沛、毗鄰美墨邊境的加利福尼亞州尋找新的電影拍攝基地。在這些橫跨美國大陸的電影冒險家當中,便有派拉蒙影業公司(當時尚在“名演員——拉斯基”電影公司時代)派遣的著名導演西席·地密爾,他于1913年執導的西部電影《紅妻白夫》是第一部在好萊塢拍攝的故事長片,也從影片生產的意義上,開啟了“好萊塢制造”的電影新紀元。正如美國電影史家劉易斯·雅各布斯在《美國電影的興起》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好萊塢、明星群和長故事片的發展,加上更大型豪華影院的興建和先聲奪人的宣傳戰,都促使電影事業欣欣向榮,還把大群新人卷進這股巨流。”
派拉蒙無疑是最具野心與實力的電影玩家。原本由愛迪生公司所把持的電影托拉斯土崩瓦解之后,同時掌控著電影制作、發行與放映全部環節的派拉蒙公司乘勢建立了新的霸權體制,成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在制片領域,阿道夫·楚柯爾最早認識到電影明星的核心價值,總是以驚人的高薪將著名演員延攬至派拉蒙的旗下。譬如他以10.4萬美金的年薪簽下瑪麗·璧克馥,震驚了當時的電影業界,而這家電影公司著名的廠標——皚皚雪峰,群星環繞,便是象征著最早加入派拉蒙的24名(一說22名)電影明星。
有了全明星的電影陣容,楚柯爾領導的派拉蒙公司得以有恃無恐地在發行領域推行其首創的“批量訂片制度”:如果一個電影放映商打算購買由派拉蒙出品、頂級明星領銜主演的高品質影片,他必須同時接受另一批由二線演員參演的電影。在簽訂合約的時候,這些影片甚至尚未完成,放映商只能通過說明書了解基本情況,卻必須為它們預付訂金。在20——30年代的巔峰時期,派拉蒙公司將這種打包預售的策略發揮到極致,為某些影院提供每年104部電影的驚人總量,成為年收入超過500萬美金的大型企業。
“批量訂片制度”使得以派拉蒙為首的好萊塢大制片廠總是立于不敗之地,它們不僅將制片風險轉嫁到獨立電影放映商身上,而且扼殺了小型電影制片與發行公司的生存空間。
除了占領電影制片與發行兩大環節之外,電影放映商起家的阿道夫·楚柯爾本能地控制住電影產業的終端——電影院。他不斷買入新的影院,將它們改造為富麗堂皇的電影宮殿,中產階級——而不是底層移民,成為好萊塢電影的最新觀眾群體。到1930年,派拉蒙已經擁有超過兩千家影院,真正建立起一個縱跨全行業的電影帝國。
盡管在大蕭條時期(1932——1935年)陷入過暫時的破產困境,但重組復產之后的派拉蒙很快重返好萊塢的霸主寶座,這期間誕生了西席·地密爾拍攝的豪華大片、平·克羅斯貝主演的音樂片和梅·韋斯特主演的喜劇電影,讓派拉蒙在40年代初期便成為年收入1300萬美金的盈利大戶;《與我同行》(1944)、《醉鄉遺恨》(1945)等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影片佳作,也為這家電影業巨頭增添了幾分藝術風采。
“美國政府訴派拉蒙案”
正當派拉蒙準備在二戰結束后再上層樓的時候,一樁跨時代的訴訟案令這家電影公司——乃至好萊塢傳統的大制片廠體制陷入空前的危機,這就是著名的“美國政府訴派拉蒙公司案”(亦稱“派拉蒙案”)。這一案件正源自以派拉蒙為首的好萊塢大片商多年以來毫不掩飾的寡頭行徑,到1945年,這些掌握著電影制片、發行和放映流程的大制片廠已經直接或間接擁有全美17%的電影院(其中卻包括70%的首輪影院),壟斷了影片租賃業務中至少45%的收益,成為美國電影產業無法撼動的巨無霸。
從1938年開始,美國司法部便著手調查電影行業的不公平貿易,戰火方息,聯邦政府就將好萊塢八大巨頭送上法庭。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終審判決,明令禁止大型電影公司對制片、發行與放映業務的垂直管理,剝奪它們對于連鎖影院的經營權。
由楚柯爾苦心經營三十多年的派拉蒙電影帝國因此被拆分成兩個公司,其中的派拉蒙影業公司從事電影制作與發行業務,新成立的聯合派拉蒙影院公司接管了派拉蒙旗下的1500多家電影院。
“美國政府訴派拉蒙案”在美國電影史上影響深遠,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宣告終結——雖然很多人痛恨電影寡頭們的貪婪無度與橫行霸道,但那一時期誕生的許多電影,如《魂斷藍橋》《亂世佳人》《北非諜影》《關山飛度》等均被譽為傳世佳作,而葛麗泰·嘉寶、馬琳·黛德麗、克拉克·蓋博、格里高利·派克、英格麗·褒曼等好萊塢大片廠時代的電影明星,至今,依然是眾多影迷心中無可匹敵的銀幕偶像。
雖然曾經被派拉蒙等制片廠束縛在體制之內的電影藝術家們獲準自謀生計,獨立制片商也能夠在更為公平的環境中進行電影生產。但戰后美國政治與文化界麥卡錫主義橫行,制造了“好萊塢十君子”案,令電影界人人自危,難以進行自由的藝術創作。當電視作為新的娛樂方式進入美國家庭之后,好萊塢更彌漫著絕望的氣息,電影制片廠——特別是仍然由年邁的阿道夫·楚柯爾執政的派拉蒙舉步維艱。1966年,這家老牌電影公司被海灣—西方工業公司所收購,成為該公司旗下與棉花、糖業、汽車保險杠等企業并列的電影廠家。
“新好萊塢“電影運動
在20世紀后半期,派拉蒙公司如同一個褪去了光環的古老神祗,在不斷變遷的時代浪潮中載沉載浮。派拉蒙曾經在1970年代支持弗朗西斯·科波拉拍攝了《教父》,從某種意義上說,哺育了“新好萊塢“電影運動;它通過《油脂》與《周末狂歡夜》等影片的票房佳績,在好萊塢推廣了“高概念”電影這一制片公式。
歷任領導者的不同風范,也讓派拉蒙搖擺于積極進取與保守老派的雙行線上:在巴里·迪勒時代(1974——1984),派拉蒙曾經一掃龍鐘老態,上演過“王者歸來”的傳奇大戲。
隨后“失落的十年”卻讓派拉蒙再度易手,成為國際傳媒巨頭——維亞康姆集團旗下的電影公司。而在雪莉·蘭辛主政的年代(1992——2005),派拉蒙一方面出品了《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等里程碑式的電影作品,另一方面,其過于保守的生產策略讓派拉蒙公司在21世紀初期再度跌落到總收入的末位行列。為了挽回創新乏力的困局,派拉蒙的新總裁布拉德·格雷曾于2005年末將斯皮爾伯格等人創辦的“夢工廠”納入麾下,但這番中興的壯舉卻在2008年以兩家公司的再度分裂而功虧一簣。
時至2012年,經歷了百年興衰的派拉蒙依然是美國電影產業當中最重要的基石,此前一年,它以創紀錄的51.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再度成為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的魁首。或許,對于這個飽經滄桑的好萊塢巨人,功過暫且不表,我們更應抱以一種感恩與致敬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