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7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抵京;非洲六國總統緊隨其后到達密集的腳印指向一個目的地——19日在華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
從一系列官方預熱活動足見本屆會議之重要:7月12日中國外交部“藍廳論壇”上,該部副部長翟雋用“盛夏的北京即將進入火熱的‘非洲時間’”描述該會議;16日,該部部長、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后續行動委員會名譽兩主席之一楊潔篪,在《人民日報》發署名文章《推動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再上新臺階》。
“本次會議是論壇發展步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召開的首次部長會,對中非關系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具有重要意義。”主持上述“藍廳論壇”的前中國駐南非大使、前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劉貴今,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論壇讓中非合作進入快車道,已變成中非合作的一面旗幟。
論壇成績90分以上
今年67歲的劉貴今是中非合作論壇創辦至今的直接參與者和見證人之一,從2000年以外交部非洲司司長身份出任首屆部長級會議中方籌委會秘書長,到2006年擔任駐南非大使時陪同時任南非總統姆貝基出席第三屆會議,并于三年后作為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赴埃及參加第四屆會議。今年將是他第四次赴會。
總結歷次會議,劉貴今用“日臻完善”描述12年間論壇的機制發展。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三年一度的會議上,每次都會出臺兩個重要會議文件,一個是政治方面的宣言,一個是經貿領域的三年執行規劃。按照程序,在召開部長級會議的第二年,雙方會在聯合國大會開幕式期間舉行外長會晤,第三年則是高官會,審議兩年以來論壇達成的重要合作會議文件的執行情況,商討下一屆論壇的主題并做相關準備。
伴隨著會議進行的12年,中非貿易數據不斷被大幅度刷新。據外交部數據,2011年,中非貿易額達1663億美元,是2000年論壇創辦時的16倍。從2009年開始,中國超越美國連續三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截至今年4月,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已達153億美元,該數據在2000年尚不足1億美元。
另外,中國采取的免關稅等促進非洲對華出口措施初見成效。2010年,49個非洲國家對華出口增加。非洲對華出口額從2000年的56億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932億美元。有超過2000家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興業,覆蓋50個非洲國家。
“論壇讓中非合作進入快車道,已變成中非合作的一面旗幟。”劉貴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問他對12年中非合作論壇所取得的成績,劉貴今很干脆地回答:“如果用百分制,90分以上。”
合作不均衡
在對中非關系發展中的經濟合作給以充分肯定的同時,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張宏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王洪一同時向《中國新聞周刊》提及一個問題:在金融危機陰霾依舊的大背景下,中非雙方如何進一步深化合作?
“12年來中非合作確實已全面鋪開,但是并不均衡。”參加了“藍廳論壇”并做專題發言的張宏明認為,在雙方經貿合作發展較快基礎上,其他相關領域的合作滯后等問題值得重視,相互之間的協同性同樣缺乏。
此前,張宏明曾數度前往非洲調研,結果顯示中非雙方民眾的相互了解“非常少”,這直接導致在雙方相互合作、投資主體日趨多元化的同時,矛盾和摩擦也迅速增多。在他看來,這些就暴露出雙方在人文交流合作方面的滯后與乏力。
而在他此前到中國國防大學參加的一個和非洲軍方交流的會議上,對方也希望加大雙方軍事領域的合作,“他們希望這種合作不僅僅限于物質,還要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合作。”
劉貴今也坦言,中非合作論壇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非洲方面目前還缺乏一個十分有效的內部協調機制;雙方互動中,相對于采取主動行動較多的中國,非方的主動性較弱。
對于中非雙方未來合作前景,張宏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非今年是次會議應該在安全、人文交流領域出臺一些合作成果。楊潔篪在上述文章中已經強調指出,中國將擴大在非洲和平與安全領域等的合作;堅持“把人文交流擺到中非關系更加重要的位置”。
翟雋則將人文交流評價為推動中非關系大發展的小事件,認為來自民間的互動行為是“深入人心的交往”,而這些“讓我們從細微處感受到中非關系律動的脈搏”。劉貴今則直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人文交流與合作的比重逐年增強的趨勢將在本屆會議上體現得更加明顯。
至于下一步的全方位合作如何有效推動楊潔篪所強調的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再上新臺階,王洪一認為,雙方需要進一步鞏固政治互信基礎,并利用此來應對國際局勢變化等引發的各種挑戰;安全領域的共同合作需要與意愿應轉化為行動,落實在具體的合作項目中;經濟領域在保持較好合作勢頭時,需要更深層次的探討,將各自所需落實為項目合作;正視中非人文交流歷史短的現狀,促進民間交往。
平常心應對復雜問題
從國際角度分析,與中非貿易額近十年來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長率形成反差的是,非洲對歐美國家的貿易占比不斷下降。2005年,非洲對歐洲和美國貨物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分別為43%和21%,而到2010年,這兩個數字分別降低至36%和17%。
這些數據出現在非洲與其傳統的貿易伙伴之間,引發了后者對于迅速上升的中非關系的種種論斷,“新殖民主義論”便是在此背景下推出甚至一度甚囂塵上。該觀點認為中國在非洲掠奪能源資源,旨在推行新殖民主義。還有觀點指責中國所奉行的不干涉內政原則,阻礙了非洲推進民主、良政的努力。
另外,也有觀點認為中國應在非洲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特別是在非洲和平與安全領域;批評中國發展對非關系動了別人的“奶酪”,損害了其他國家在該地區的利益。
凡此種種,翟雋在“藍廳論壇”上一一作出回應,呼吁有關方面去除冷戰思維,摒棄意識形態偏見,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看待中非關系。
“總體上來說,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處于上升趨勢。不過,非洲與歐美的關系依然強大,他們是傳統貿易伙伴,經貿聯系仍然緊密。歐美在非洲的很多先天性優勢并沒有失去,只是有些削弱。”劉貴今認為中國會理性看待這些數據背后的中非關系。
對于“中國責任論”,王洪一認為,在西方對于非洲援助下降情況下,一些國家也逐漸開始推脫安全責任,和非洲一樣希望找到新的外部力量加強援助,因此不約而同地盯向中國。對此,中國也在根據自身實力給非洲以力所能及的援助,但是,“有些要求中國不能承受,也不符合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責任。中國對此應持穩健態度”。
除去這些論調,近年來頻發的中方人員在非洲遭遇搶劫和綁架等安全事件,以及今年5月45名中國商人被尼日利亞移民局逮捕事件,成為中非關系一度復雜化的不利因素。劉貴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是雙方合作多元化帶來的伴生問題,對非投資主體中,私營企業和民間力量在近年來占到越來越大的比重,“來的人多了雜了,難免良莠不齊,也就更容易發生一些不遵守當地法規的事件。”
至于搶劫和綁架等安全事件,劉貴今稱這和中國一些項目處于偏遠山區、安保嚴重缺乏有關,“完全避免和杜絕很難”。劉貴今建議,中方企業在非洲承包勞務和項目之前,要提高風險意識,在成本預算上要包括風險成本。此外,不僅要加強安保措施,還要按照國際上通行做法,加大投保力度。
張宏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他前往的一些中國駐當地使館資料中,備案的大部分是大企業,“小企業不會去找使館。”但是數量龐大的民私營企業魚龍混雜,一些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違規操作,也會引發一些合作問題。由此,他建議中國政府在引導企業加強自律的同時,應出臺一些措施,通過行會等組織規范企業行為,加強監管。
(本刊實習記者李洋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