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觀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占有稀缺資源的先富人群與普羅大眾之間,在相當一個時期內,出現經濟上的兩極分化,這是現代化過程中一種自然客觀現象。經濟上發達地區越來越發達,落后地區、底層階層則越來越貧困,在經濟學上稱為“極化效應”,當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通過國家稅收調節,通過一系列再分配的制度變革,及經濟發展的自然邏輯,如投資由沿海與城市等發展中心地區向中西部邊緣地區彌散擴展,經濟發展的成果將越來越多地從中心向邊緣延伸。這就是所謂的“涓滴效應”。
著名的美國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認為,經濟發展總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了極化-涓滴效應學說,來解釋經濟發展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的延伸過程。
赫希曼出于解釋上的方便,把經濟相對發達區域簡稱為“北方”,欠發達區域簡稱為“南方”。他認為,由于北方即先進地區的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上升,特別是對技術性勞動力的需求增加較快,同時,北方的勞動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這樣,就導致南方即后進地區的勞動力,在就業機會和高收入的誘導下,向北方遷移,從而削弱了南方的經濟發展能力,導致其經濟發展惡化。
在發展的前期階段,北方的增長對南方會產生不利影響,形成北方強者越來越強,南方這個弱者越來越窮的現象,赫希曼稱之為“極化效應”。隨著時間推移,北方吸收南方勞動力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南方的就業壓力,有利于南方解決失業問題。在互補情況下,北方向南方購買商品和投資的增加,會給南方帶來發展的機會,刺激南方的經濟增長。特別是,北方的先進技術、管理方式、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經濟和社會方面的進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將對南方的經濟和社會進步產生多方面的推動作用。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涓滴效應最終戰勝極化效應,從長期來看,北方的發展本身將會帶動南方的經濟增長。而且,國家為了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平衡是至關重要的條件,這就促使政府將更積極地加強北方對南方的涓滴效應,在政府的積極參與下,南方的經濟發展會進一步獲得動力,同時,南方的發展也進一步有利于北方的經濟繼續增長。北方與南方可以獲得雙贏的現代化成果。
這對于理解現代化轉型中國的沿海與內地,城市與農村,富人與窮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有啟示意義。大量事實證明,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由“極化效應”向“涓滴效應”的轉變,最終走向共同富裕,是完全有可能的。
赫希曼的理論告訴我們,現代化初期,要完全避免極化效應是不切實際的,只要是市場競爭型的現代化,掌握資本、知識技能、管理經驗與權力的人們,要比沒有這些資源的人們,通過市場而獲得利益的機會與條件要好得多,這也是造成極化效應的客觀原因,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避免“完美主義”思維的一廂情愿。
理性的思考應該是,在現代化的財富增長實現以后,社會要形成一種有效機制,包括國家的轉移支付能力,使財富分配分散化,實現從極化效應向水門涓滴效應的轉變。這才是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也是判斷好體制與壞體制的最重要標準。
激進左派只看到“極化效應”的消極面,而沒有看到它是現代化必需的市場競爭機制的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沒有看到它可以通過制度創新而向涓滴效應轉化。
事實上,中國社會大多數人并不支持左的或右的激進主義。用我曾聽到一位企業家的樸素的話來說,中國大多數人希望的只是“公平一點,腐敗少一點,干部管得嚴一點,百姓福利多一點”。現在的中國“沉默大多數”是兩極激進主義之間的中間派。這些沉默的中間派“是推動當前中國朝向改革開放道路繼續前進的主力軍”,他們人數眾多,注重實務,到了今天,其強大已令人不能忽視,相比來說,“兩極”只占到劣勢。但卻掌握了話語權,相反,廣大中間派與“兩極”相比,這支大軍不屑于或不大善于造勢而已。
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每邁出一步,都會遇到保守派與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抗,從分田到戶到廠長負責制,都有著利益集團從中作梗或抵制。但只要上有中央政府下定決心,下有廣大民眾支持,利益集團的保守勢力并非一定要通過革命或發動民粹主義的社會沖突來解決,這種民粹主義不但不能造成好結果,而且會讓不受人民控制與制衡的機會主義政客為所欲為,最終給民族造成誰也無法預料的深重災難。在這一方面,中國人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有更切身的體會。
可以說,溫和的改革仍然是大多數國人的共同愿望。只要持之以恒,走小走,走穩步,不停步,在試錯中找到適合的路徑,中國總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