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半年的努力,浙江小伙吳俊東和“攙扶老人風險基金”(以下簡稱“攙扶基金”)終于收到了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裁定書,吳俊東的再審申請還是被駁回了。
這是“攙扶基金”成立一年來參與援助的十幾起案子之一。坦率地說,這項幾乎是在所有人的反對聲中成立的基金,在運作一年后收效甚微,基金所幫助的案例,有成功的,但大多目前還處于“尚未成功”狀態。
基金負責人談方——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華南師范大學理論部副主任、廣東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卻不以為然,“當務之急是,通過這個民間公益基金,喚起社會中失去的誠信。”他還安慰吳俊東,“沒關系,我會幫你把官司打到北京去。”
意外的超車
吳俊東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陷進這場糾紛近兩年。
2010年8月,吳俊東駕駛一輛三輪摩托車正常行駛,超越一輛電動自行車后,電動自行車倒地,車上兩人受傷。
吳俊東聽到后方有人叫喊,便停車去扶人,倒地者卻說是吳俊東超車使他們摔倒,并將吳俊東告上法庭。
2011年6月,金華市婺城區法院一審判決吳俊東承擔本次事故的主要責任,賠償兩位老人損失的70%,共計69602.4元。兩個月后,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原判。
吳俊東感到不可理解的是,在這兩次判決中,都認定現在證據不能證明吳俊東與自行車是否發生碰撞,卻依然認為吳俊東未盡到安全駕駛責任,應負事故的主要責任。
吳俊東不服,把事情的經過發到網上,于是有人建議他去求助“攙扶基金”。
很快,談方決定援助此案,隨即帶著公益律師趕到金華。
“二審都維持原判了,很難翻案”,有不少人勸談方“別徒勞”。但談方知道了吳俊東的一個舉動后堅定了信心——連續敗訴的吳俊東,在街上看到一個孕婦摔倒了,還是主動前去攙扶。
談方覺得這個行為需要很大的勇氣,“已經因為一次扶人成了被告,如果再發生同樣的事情,他就更說不清楚了。但是這小伙子敢做,這種人不幫,我們幫誰?”
幾個月中,談方和律師團隊兩次去金華和杭州,調查、取證、商量案情????前后有十名律師參與。
但是省高院裁定書還是認為:雖然現有證據未能證明吳俊東超車時是否與原告發生碰撞,但從事故場景分析、并依據民事訴訟高度蓋然性的司法原則,可以認定原告摔倒與被告超車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高江雄是受談方邀請在這起案件做法律援助的律師之一。在他看來,吳俊東超車屬實,雙方均無異議,但無論交警鑒定,還是案件原告,都無法提供吳俊東超車行為造成了兩車剮擦、車撞倒人,或受超車影響兩人受了驚嚇的證據,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不能判定是吳俊東的超車行為導致了事故的發生。
接下這起案子,高江雄說是“源于內心”,既是支持談方這個“有勇氣的人”,也本著為社會服務的想法,希望通過這件事對社會價值觀起到些作用。
有風險的攙扶
事實上,“攙扶基金”是另一個更奇怪的基金——“好人基金”——的一部分,二者共同隸屬于一個叫“中國好人網”的網站。這個網站的口號是,專門宣傳好人,幫助好人。
成立“中國好人網”,最初純粹是工作需要。
談方在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政治,主要方向是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執政黨建設研究。他自己解釋,思想政治其實就是教大家做好人好事,發揚革命傳統,學習英雄模范,因此,他課上給眼下這些90后的孩子講的主要內容是: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
同學們往往會發出“噓”聲。
“有什么話要說嗎?”談方問。
有人說:“你剛才講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我覺得沒有這樣的人。”
“你怎么知道沒有呢?”
談方感覺,現在年輕人接觸到的信息中,強烈的惡壓倒了善,只記得貪官壞人,不記得好人。他于是想搞個資料庫,把好人好事匯總起來,這個出于教學需要的想法,因汶川地震而改變——他決定創辦一個集聚好人的網絡平臺,從而推動“好人文化”。
網頁主色是鮮紅和金黃,眼下這段時間,焦點圖主人公是雷鋒、2011年度“影響中國”道德人物以及堅持31年、為窮人家孩子免費提供食宿的“豬倌”鄧衛星。
曾有媒體因談方過于熱衷于宣傳他的種種行為,把他形容“高校陳光標”“當代王進喜”,但談方似乎無所謂,“本來就是應該多宣傳,我們成立這個網站,就是為了多宣傳好人文化”。
這位今年53歲的大學教授,是“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純正一代。他說,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當好人,做好事,熱愛黨和國家,時刻準備奉獻。
“下過鄉、扛過槍、當過工人”后,談方考上了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他始終生活在相對單純的環境中,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信息和價值觀,始終烙在他身上,他會回憶起他的青少年時代,雖然貧窮,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信任,始終是主流,“眼神兒都不一樣”。
因此,這個具備某種“紅色思維”和“紅色情結”的人,常抱著一種別人不理解的樂觀:“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只是缺少一個宣傳他們的平臺”;同時也有一種無法描摹的“主人翁感”,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對社會風氣的變化負責任。
所以,自彭宇案起,談方就開始關注類似的事件。
貴州彭女士駕車路過夜市攤,因堵車而停車時扶起了一位摔倒在路邊的老太,老太卻堅稱是彭女士撞的她;天津車主許云鶴遇到跨越中心護欄的老人王秀芝倒地受傷,趕去攙扶,王秀芝則說自己是被許云鶴撞倒,將其告上法庭,一審法院判決許云鶴賠償10萬余元;重慶市初二學生萬鑫在路上扶起一名摔倒的老太,事后被老人及其子女指認是肇事者,要求其父母賠償????
法律與道德、真相與證據、人情與世故、助人與自保????種種矛盾在攙扶他人這一舉動中凝聚體現,并使之成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人性考驗與誠信砝碼。攙扶摔倒的人,這個“舉手之勞”,成了一件有風險的事。
“就好像身上的一塊傷疤”
談方覺得要為扭轉這種形勢做點什么。
2011年“學雷鋒日”的前兩周,談方告訴中國好人網團隊的成員,想在網站旗下成立一個“攙扶老人風險基金”,用以幫助那些曾經在做好事中受到傷害的人。
這一提議遭到大多數人反對。
一部分人說,感情上無法接受,攙扶老人這種傳統美德,本來是件舉手之勞的事,為這事成立個基金,有點怪;還有人擔心,這樣的基金會讓社會覺得“我們在抹黑”?
談方卻認為,效果可能正完全相反,基金可以讓攙扶老人這件不起眼的事,不再承擔風險,那將為社會積累正面能量,從來帶來改變的力量。
3月5日,“攙扶基金”如期正式成立。另一件正如預料的是,它面對的冷遇和拒絕。
基金建設之初,總共只籌集到3.2萬元捐款,其中兩萬是談方自掏腰包,其余則全是網站志愿者拼湊的。半年后,這個數字只漲了8千元。
但這期間,談方在網絡上搜索到的相關新聞報道超過百條,類似事件達到十幾起。他試圖主動去聯系事件當事人,大部分人卻都抱著“怕麻煩”或“認命”的想法,拒絕接受公益基金的幫助,甚至有兩起事件,基金的公益律師團已決定受理援助,當事人最終還是放棄了。
這兩名當事人,一位來自湖南,一位來自廣東,同在攙扶摔倒的老太事件后被告為肇事者。他們無法提供第三方證據自證清白,最終選擇自認倒霉,分別賠了款。
“主要是覺得傷心啊!”談方能理解他們的感受,“就好像人身上的一塊傷疤,不愿意脫了衣服給外人看。完全能救好還差不多,萬一揭開還救不好,就是一塊新的傷疤。”
接受基金幫助的第一個人,叫陳曉敏,廣州的一位大學老師。
去年4月23日,廣州市正佳廣場內,陳曉敏看到一個1歲左右的小孩摔倒在地上,趕緊上前將其抱起。但沒想到,小孩的父母一口咬定是陳曉敏撞倒了孩子,并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她拳打腳踢。
陳曉敏報了警,并對這對夫婦提起了民事訴訟。
談方主動聯系到了陳曉敏,幫助她支付醫藥費,并請“攙扶基金”的公益律師幫她打官司。
官司勝訴了。然而一年多之后,這件事仍然是陳曉敏生活中無法揮去的陰影,她甚至拒絕再提,“很不容易才解脫出來,再也不想提了。”
基金影響的擴大,卻是由于一個悲劇的發生。
2011年9月初,湖北省武漢市,88歲的李大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場門口迎面摔倒后,圍觀者無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個半小時后,老人的家人接到消息后,才趕來將老人送到醫院,老人最終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事后,中央電視臺《新聞1+1》專門制作了一期節目——《誰來攙扶“愛心”?》,并邀請談方作為嘉賓。
節目的尾聲,談方做出承諾,“不管是誰,見到有老人摔倒你大膽去扶,因此打官司,我們律師免費給你打,如果敗訴了,我們給你賠償金額,不管多少,不設上限!”
一個多月時間里,談方受邀集中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六七個類似的節目,一下子“火”了,越來越多人知道了這個基金,談方開始陸續收到捐款,最大的一筆高達20萬,公益律師團隊的陣容也在擴張,從一開始的60余個,發展到如今的200多個;志愿者人數也從最初的十幾個人,達到在全國范圍內的4000多人。
“基金完全取消,才是最終目的”
但“攙扶基金”仍然面臨問題。
需要通過基金來解決的,大多是一些說不清的案子。比如最近的陸英章案。
去年7月,陸英章駕駛卡車行駛在南海的一條馬路上,他從倒視鏡里面看到車尾處有個騎車的老太太摔倒了,就把車子停下來,和其他人一起將扶倒地上的老人扶起來。但他要離開時,老太太卻一口咬定,就是他開卡車把她撞倒了。
陸英章報了警。交警趕到現場后,有三個人愿意為陸英章作證,人不是他撞的。
卡車被作為證據扣留在交警大隊,幾天后,交管隊通知陸英章,要為事故負全責。陸英章有點懵,“怎么我負全責?都有人作證說不是我撞的了。”
交警隊回復:大卡車后護欄有擦痕。
他被告上了法庭。
陸英章四處打探當時的目擊者,終于找到了一個人愿意為他出庭作證,證明當時的情況是:“一輛大卡車準備轉變往官窯方向,一輛小轎車從官塘方向順大貨車車尾斜插而過,正值上下班高峰,一女人見橫插一車,處理不當,自己騎單車摔倒在大貨車后護欄附近。我所言最負法律責任。”
陸英章向談方提供了照片、證人證言等資料,談方和五六個律師一起研究證據后,同意為陸英章作法律援助。
對于提出申請的案件,“攙扶基金”的要求是,申請方提供所有相關資料,包括:原告起訴書、交警證明、法院判決等,這些資料要交給五至十位律師審查,判斷當事人是否冤枉。答案肯定,基金才會啟動參與;答案不確定,則放棄。
去年年底,曾有一個上海人打來電話,說自己過馬路時,看到有個老人闖紅燈時摔倒,他去扶,未料被老人說成是肇事者。談方要求對方提供現場證據,對方無法提供,而起訴書、法院判決中也沒有顯示他攙扶過老人,談方遺憾地表示,不能援助。這位申請人一氣之下對他說:你賺走了眼球,出門被車撞死,不得好死!
談方很淡然。他說,我們要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來衡量幫助誰,必須要有證據,不然就有濫用捐款的嫌疑。
但陸英章的官司還是輸了。依據交警部門的事故原因分析:陸英章????在未分道行駛的道路上,駕駛機動車不按規定在道路中間通行,是導致事故的全部原因。
對此,律師團隊的意見也分為兩派。一方認為,一切以法律為準繩,如果根據現場勘察,確因其行駛不當導致事故發生,即使沒有發生碰撞,也應當擔責;另一派則認為,這涉及到“無過錯責任”在中國使用原則,如果事故一方并未碰撞對方,卻發生了事故,當事人一方還有采取救助的行為,卻要負責甚至負全責,在中國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會給很多碰瓷的人留下機會,因此確實需要仔細衡量可能帶來的社會效應。
“我以后再遇到這種事,不知道會不會把人扶起來。”陸英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談方很看重陸英章的這句話,“這意味著,他也可能不再扶了。直接開走,不是什么事兒也沒有?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碾壓死、肇事逃逸的事件發生。”
“哪怕最終法院還是判吳俊東、陸英章擔責,我們基金還是要出錢幫助他們,首先他們沒有主觀故意,之后還有救助行為,沒有將傷員置之不理,這就是當下社會風氣中缺少的,也是我們最應該提倡的行為。”
相對官司的結果,談方認為更重要的是,喚醒更多人來關注這個社會話題。效果似乎正在顯現。新華都集團總裁兼CEO唐駿于去年宣布成立百萬元的“助人基金”,用來幫助那些因助人而受到索賠的人;溫州鹿城區慈善總會也宣布將于2013年起,用100萬元設立“助人為善”專項援助基金;昆明市文明辦也于近日公開承諾,市民若因攙扶摔倒老人被訛,由此產生的費用將由昆明市文明辦申請愛心專項基金承擔。
但談方說,“我希望這個基金最后不起作用,甚至完全取消,那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實習生盧聃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