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做事,判斷失誤的時候很多。作為家長,該怎么辦?我的做法是,讓孩子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判斷并加以改正,我覺得這比直接指出孩子的問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暑假期間,我和兒子回了一趟鄉下。傍晚時分,我們一起到小樹林里捉蟬——這時正是幼蟬打洞準備鉆出地面的時間,不過它們會首先掘開一個黃豆粒大小的洞口,然后耐心地待在里面等到天完全黑下來,才會把洞口“擴建”得比自己的身體略大,然后鉆出地面,爬到樹干上蛻殼。
兒子不懂這些“玄機”,只顧低著頭尋找,看見一個蟬洞就激動得大喊:“爸爸,我發現蟬洞了,里面肯定有蟬。”說完就動手挖了起來。
明顯是判斷失誤,洞口那么大,說明蟬早就爬出來了——我剛想笑話兒子笨,突然一轉念,何不讓兒子自己挖開看看呢?只有他自己在大洞里挖不到蟬,才會明白大洞是空的。與其嘲笑孩子判斷失誤、笨,不如先讓他失誤幾次試試看。
想到此,我站在一旁看兒子用手挖洞。他挖到了洞底也沒挖到蟬,便自己放棄了,站起身來一臉沮喪。
可是很快,兒子的眼睛又亮了,原來他又發現了一個大洞。于是兒子又滿懷憧憬地跑過去挖了起來。結果,忙了半天又是一無所獲。
兒子接連挖了四個大洞,都沒挖到蟬,徹底失望了。不過,他也據此得出一個非常正確的結論:“爸爸,我發現大洞里面是沒有蟬的。”我心里暗暗感嘆:真是實踐出真知啊!但我假裝不知,問兒子:“蟬會藏在什么樣的洞里呢?”
兒子想了想:“反正大洞里沒有,得尋小一點兒的洞吧?”兒子的尋蟬思路在正確判斷指引下,終于有了正確的方向。
接下來,兒子再看到大洞理都不理了,專心致志地尋找“小洞”。
終于,兒子發現了地面上一個黃豆粒大小的洞口,急忙喊我:“爸爸,我發現了一個小洞,不知這里面有沒有蟬?”我一看,那正是藏蟬的洞,但我沒有直接告訴兒子里面一定有蟬,而是讓兒子挖挖試試。兒子蹲下身,擺好架勢要挖,誰知手指剛碰到洞口,原來黃豆粒大小的洞口一下子塌陷成了一個大洞,兒子驚奇地叫了起來:“爸爸,這里面有蟬,你快來看。”
我定睛一看,洞里果然有一只蟬正揮舞著前爪往上爬。兒子看準機會,伸手捏住了蟬的前爪把蟬拎了出來——這是兒子成功捉到的第一只蟬。
“爸爸,原來蟬真是藏在洞口小的洞里。我明白了——洞口大的洞都是已經出過蟬的洞,所以里面是空的。”兒子不僅學會了判斷,現在還懂得了推理,我不禁暗自欣喜。
接下來,兒子按照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在尋找小洞上下工夫,于是,一只,兩只,三只,四只……好多蟬被兒子從洞里捉了出來。從最初的判斷失誤,經過思路轉變后,兒子得到了正確的判斷,一下子變成了捉蟬高手——捉蟬的過程,正是兒子判斷力形成的過程。
孩子任何一種判斷力的形成,恐怕都是這種模式,即“基于失誤形成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可以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有一天,吃過晚飯,兒子要下樓找小朋友玩。
我跟兒子說:“過會兒爸爸可能要出門辦點兒事,不在家。”
兒子說:“那我就在小區大門口等你回家。”小區大門口是我外出回家的必經之地,兒子決定在大門口等我,這個想法顯然很聰明。
兒子下樓去玩了,我卻因為意外的原因沒有出門辦事,一直待在家里。兒子在樓下玩了兩個小時了,還沒回家。我于是下樓去找他。天已經很晚了,我在院子里尋了半天也不見兒子的蹤影,兒子去哪兒了呢?
我忽然想起兒子說過要到大門口等我——這家伙,是不是還在大門口“傻等”呢?想到此,我急忙來到小區大門口,果然發現兒子正坐在門口的一個石礅上翹首以盼。
唉,兒子又“判斷失誤”了,認為我出門至今沒有回家,殊不知我一直待在家里呀!
我剛要喊兒子快回家,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何不讓兒子再等一會兒,讓他徹底嘗嘗“判斷失誤”的苦頭呢?只有失誤過,才會讓他形成正確的判斷。
于是,我躲在暗處陪兒子又等了半個小時。我發現,兒子漸漸等得有點兒焦躁了,最終站起身來向家里走去。我急忙抄近路趕回家等他。
兒子走到樓下,發現家里亮著燈,知道家里有人,于是飛身上樓。我給兒子開開門,故意問:“咋這么晚才回來?”
兒子說:“小朋友們都剛剛回家的。”我知道兒子這是不想讓我知道他在門口“傻等”的事,我也不揭穿他。不過,從那以后兒子再沒做過類似的傻事,假如在小區大門口等不到,他會跑回家看看,有時候還會托別人給我打電話——我想,要不是有過一次“傻等”的經歷,兒子恐怕不會有這種正確的“等人”思路。
因為孩子是孩子,所以他們的判斷難免會出現失誤。但失誤并不可怕,而是孩子必須經歷的心智成長的過程,作為家長,要包容孩子的失誤,要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失誤;失誤更不是孩子笨的表現,而是孩子判斷力形成的基石。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