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
風雨飄搖的全球經濟局勢,令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備受關注。如果說,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堅持房地產調控早已在意料之中,那么“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法則讓人眼前一亮。繼2011年4月溫家寶總理發表署名文章,提出“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之后,中等收入者再次明確進入中央政策視野,這也讓橄欖型社會變得更加可期。
橄欖型社會,是指社會階層結構如同橄欖“兩頭小,中間大”,即極富極貧的很少,中間階層相當龐大。社會學認為,中等收入階層所承載的調節貧富分化、緩沖社會利益沖突的功能,對于實現社會良性運行與和諧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此前的社會結構狀況是金字塔型,中低收入者占大多數,低收入者約有兩億七千萬,困難群體約有一個億,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對滯后,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嚴重,階層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比較激烈。只有下大力氣解決收入分配問題,將社會結構從金字塔型改為橄欖型,才能解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
然而,“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這句話看似簡單,內涵卻很豐富。這顆橄欖如何能令人感到幸福,我認為至少應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涵義:
流動的“橄欖”。橄欖型社會不應是一個僵化的階層結構,與提高中產階層比例相比,一個相對暢通的社會流動渠道更為重要。唯有每個社會成員都能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才能舒緩貧富差距蘊蓄的對立情緒,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通過發展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讓農民工通過不斷學習,成為中級以上的技術工人,繼而成為中等收入者;再比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自主創新、自主創業,讓人才資源的智力優勢得到充分施展,創造更多財富。
輕松的“橄欖”。時下,收入相對不低、支出相對較高、生活壓力較大、缺乏安全感正成為中國中產階層的縮影。《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指出,約有七成北京中產階層成為“房奴”和“車奴”。打造“幸福橄欖”,不只是收入分配問題,更關系到經濟宏觀調控大局;不只是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更要減輕中產階層的經濟負擔。
有責任的“橄欖”。我們不僅需要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數量,更需要培育一個心態穩定、對個人生活具有較高滿意度、對社會具有責任感的中產階層。對于中產階層而言,應塑造良好的公德意識及公民修養,熱心公共事務和慈善事業;對于政府部門而言,需要引導中產階層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編輯 陳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