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元創建服飾品牌
把連續多年蟬聯胡潤服裝富豪榜首富的周成建的經歷比作神話,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在創業過程中時常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舉措,并最終成功。
周成建出生在浙江省青田縣,初中畢業后,他當起了裁縫學徒,很快便憑著勤勉聰慧掌握了做服裝的核心要領。30歲那年,他用9000元本錢在溫州開辦了服裝廠,并在妙果服裝批發市場開了家服裝店,開始自產自銷。
為了打開銷路,周成建運作過幾次搶眼的營銷:花巨款在溫州的五馬路鋪滿紅地毯;掛出一件世界上最大的風衣,招來了當時央視《東方之子》欄目的專訪;買斷溫州的五輛雙層大客車的車身廣告權等等。這些動作為周成建剛剛創建的美特斯·邦威品牌吸引來了眾多眼球,但卻讓他坐臥不寧:品牌創建之初可以這么做,但后面就得拼創意、拼實力、拼品牌的文化內涵了……
按照周成建的估算,要想成功運營一個品牌,需要投資一筆巨款。顯然,在發展迅猛的休閑服裝市場,周成建當時極為有限的資本成了擴張的最大障礙。幾經考慮后,喜歡打太極拳的周成建想到了一個主意:太極拳的精髓是借力打力,自己在服裝市場的發展能否也用這一招?
這年春季,周成建拋下公司如火如荼的生意,帶著管理層到全國各個服裝基地進行考察。經過考察,周成建發現了一個秘密:國內有許多服裝生產企業,設備先進,可產品卻找不到市場,致使大量設備閑置。“既然有那么多設備閑著,何不讓它們為我運轉起來呢?”靈光一現之后,周成建決定不再進行機器設備的巨額投資,而是借助外界的力量,采取“虛擬營銷”的策略。美特斯·邦威只出品牌,而生產和銷售則全部外包給其他服裝生產、銷售企業。
說干就干,當年下半年,周成建先后與廣東、江蘇等地的兩百多家服裝生產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隨后又將銷售交給了各地的加盟商。周成建常常這樣跟合作伙伴概括自己的經營理念:“我們合作之前只是一鍋豆漿,而虛擬營銷就像鹵水,一下把我們點成了團結一心休戚相關的一整塊豆腐。”
周成建覺得這個比喻很妙,但是,采用虛擬營銷模式的美特斯·邦威一面市就遭受了許多質疑,無論同行還是外行,統統對周成建“噓”聲一片,他們最直白的說法就是:一個沒有工廠、沒有設備、沒有工人的公司,不就是一個坑蒙拐騙的皮包公司么?
漫天的口水讓周成建煩惱不已,但他堅定地認為自己的方向沒錯,他不斷地反駁說:“即使這些工廠都是自己建的,哪怕設備再先進,如果產品賣不出去,不也照樣走投無路嗎?”但他的辯解顯然不足以驅逐內心的苦悶,最難受的時候,周成建自己寫了一段話,讓人裱起來掛在了辦公室里:“讓他們去‘噓’好了,歷史是勝利者譜寫的,當一切塵埃落定,看誰還能無視美特斯·邦威的存在!”
周成建在質疑聲中苦苦堅守了四年。四年后,美特斯·邦威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此時,周成建只是鄭重地說了句自己早已說過上千遍的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隨便說!”
“移師”上海,謀求擴張
美特斯·邦威在國內休閑服裝行業占據了一席之地。當時,國內眾多休閑服裝企業都在嘗試多元化發展,并賺得盆滿缽滿,而周成建卻一直堅守在休閑服裝行業。公司有些高層眼紅別人,不斷建議公司進行多元化發展。最初,周成建只是忍耐著,后來有一次開會時,他氣憤之極,在會議室憤怒地摔碎了手中的茶杯:“服裝行業之外的東西你們熟嗎?不熟就站在一旁好好看熱鬧!”
多年后,昔日那些曾經謀求多元化發展的同行紛紛消沉,而美特斯·邦威卻始終勢頭強勁。每每談及此事,周成建總會這樣概括自己曾經的固執:“星巴克的咖啡并不好喝,可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去喝?這是因為星巴克一直堅持做自己熟悉的東西。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然很難成功。”
2001年,美特斯·邦威的年銷售收入已高達8億元。面對企業的迅速發展,周成建有了開疆拓土的雄心。經過一番周折后,他買下了溫州鹿城開發區的一塊地,想在此建一座美特斯·邦威大廈,把美特斯·邦威做成溫州第一服裝品牌。但計劃實施不到一年,周成建就果斷否決了這個決議,他想把總部搬到上海去。“溫州的社會資源相對欠缺,招聘人才的時候面對的多數都是高中、專科學歷的求職者,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很難引進。這顯然不利于企業發展,我們必須立刻調轉船頭。”周成建三天一大會兩天一小會,不斷地向公司高層陳述自己想把總部搬到上海的原因。
然而,美特斯·邦威大廈已經開建,中途停掉會造成很大損失。而且更重要的是,溫州的大企業很多,美特斯·邦威當時在溫州還排不上號,所以,周成建搬總部的設想遭到了90%管理層的反對,甚至有高層元老在會議上沖他拍桌子:“美特斯·邦威在溫州都沒辦法做到第一,到上海只會死路一條!如果真要遷移總部,我們就不去了!”
周成建向來很講情義,但這次面對眾人的反對,他卻異常堅決。最終,博弈的結果是,公司的幾大元老拂袖離去,并帶走了一大批精英。公司內憂不斷,外患又緊跟而來。溫州的一些大企業不但趁機大肆搶奪周成建的市場和人才,還給他的公司起了一個名號——中國服裝業的黃埔軍校,意思是專門為其他服裝企業培養人才。
對此,周成建感到痛苦不堪,但這也強化了他搬總部的決心:既然已無退路,便只能一路向前。他果斷關掉了溫州的總部,將原先上海分公司升級為總部。2005年12月10日,美特斯·邦威從溫州搬到了上海。搬遷儀式上,周成建用40多分鐘的漫天煙花將上海灘的天空照得色彩斑斕,但背過身去,他卻淚流滿面,哽咽難言——此時,昔日一起打拼的元老因種種原因已離去了一大半。
周成建缺了左膀右臂,加上這年公司又遭遇資金寒流,令他備感艱辛。但為了留住人才,周成建還是毅然從有限的資金流中拿出數百萬元,買了20套商品房分給20位業績突出的外地員工,并給他們辦好了產權證。房子交付的那天,周成建感慨地說:“很多人為了跟隨我,離家棄子,這份情我周成建不能忘,也不敢忘。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干,努力干,為我們營造一個共同的家!”
搬總部到上海的好處很快顯現出來:公司迅速招來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有了這些人才,美特斯·邦威的發展不斷加速。兩年后,周成建將美特斯·邦威打造成了國內休閑服裝行業的翹楚。然而,每每談及當初搬家后,很多優秀員工因為種種原因放棄隨公司一起來上海發展時,他依然會傷心流淚:“我知道當初自己的目標是對的,但我卻沒有能力說通他們,挽留他們,所以只能痛苦。”這份痛楚,已經永遠烙印在了他的記憶中。
壯大發展,控制銷售渠道
周成建的努力和堅持,終于換來了豐厚的回報。2008年8月28日,美特斯·邦威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開盤當天股價便上漲30%,周成建的身家突破130億元,位列當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五名,成為服裝行業的首富。
這個時候,周成建再次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周成建做的第一步,是以高出加盟店五倍的代價開直營店,加強對銷售渠道的控制權。美特斯·邦威創建初期,周成建就開創性地走了不做銷售渠道、只做品牌的“輕公司”模式,通過大量的加盟店迅速壯大銷售,發展品牌。而輕公司模式也是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大品牌一直使用的營銷模式,如今公司上市了,卻為何要開直營店呢?面對公司同仁的質疑,周成建丟下了兩句話:“第一,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大品牌具備相當強的品牌號召力,可以隨時更換經銷商,但我們的品牌沒有那么強的號召力,很容易被經銷商‘綁架’;第二,我是大股東,有絕對的話語權,我說建,就得建!”
原來,早在2004年,由于高度依賴各地加盟商,周成建漸漸發現自己正被加盟商“綁架”——部分加盟商以手中的銷售渠道為要挾,向周成建索取超過底線的各種優惠政策。在公司上市前夕的2008年年初,華南部分加盟商聞風而動,強力要求周成建加大投入力度,并聯合起來希望一起分享美特斯·邦威上市后的股權。為了順利上市,周成建最終無奈地答應加大對加盟商的投入。僅此一項,周成建不僅損失慘重,還助長了諸多不良風氣。所以他下定決心,上市成功后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在一二線城市開直營店,控制主要銷售渠道。
從2009年開始,周成建大力擴大直營體系。兩年后,美特斯·邦威在所有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全部實現了直營。
2011年年底,重慶解放碑新華國際美特斯·邦威直營店華麗登場。這個花費4000萬元打造的門店共有四層樓面,經營面積近4000平方米,瞄準都市時尚人群,引進了眾多美特斯·邦威升級品牌,成為國內定位最高端、店面最豪華的美特斯·邦威直營店。開業那天,周成建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如果我們不做直營,完全將服裝批發給加盟商銷售,一年至少可以多賺6億元,但我要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控制銷售渠道,使品牌能夠長久地持續發展。”
完成對實體銷售渠道的控制后,周成建又將目光瞄準了網上商城。隨后,美特斯·邦威官方網上商城邦購網上線:“未來五年到十年,美特斯·邦威將致力于打造網上銷售渠道,建立線上線下雙向銷售模式。”這是周成建對未來藍圖的具體謀劃,也是他的野心。
如今,周成建依然在謀劃著新的發展舉措,或許正因如此,才有人說:“如果一名裁縫缺少創新,永遠只能當裁縫;如果這名裁縫充滿奇思妙想,就可能變成設計師;如果他不但充滿奇思妙想,而且很有當老板的欲望,就有可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天地,就像周成建一樣。”
編輯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