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香港新任特首選舉結果揭曉,梁振英在三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以689票當選。梁振英是標準的“窮二代”,但他卻說,父母給他的傳家寶,令他受益終身。
第一樣傳家寶是塑料膠花。梁振英小時候,居住在香港窮人聚居的天水圍。父親是一名普通警察,薪金微薄。為了貼補家用,母親就去附近的膠花廠,拿了一堆膠花、玩具物料回家加工,掙點勞務費。當時梁振英9歲,卻非常懂事,主動要求替母親分擔重任。每天放學,他不是和母親一起做膠花,就是扛著幾十斤重的膠花去交貨。為了節省坐巴士的兩毛錢車費,他從來都是步行往返家里和學校。就這樣,一家人風雨同舟,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梁振英永遠不會忘記,最后一次做完膠花,母親將其中一支放入箱子里收藏了起來,說要留給孫子當紀念。梁振英將之視為傳家寶,直到今天,他還經常拿給孩子看。這件傳家寶培育了梁振英一個寶貴的品質:不畏艱辛,堅韌不拔。后來,無論是赴英留學、初涉職場,還是創業立業,期間遭遇了種種困難和挫折,但他總能化險為夷,一往直前。尤其是在競選特首過程中,起先他一直處于劣勢,在大家都認為他已無機會時,他卻最終勝出。香港媒體評論說,梁振英處理危機的能力很強,面對挫折能夠處變不驚,從容面對,這是他最后獲勝的法寶之一。
第二樣傳家寶是山東話。梁振英的父母于上世紀20年代從山東來到香港,在家里一直講山東話。梁振英兄妹三人在香港出生,周圍人除了說粵語就是英語。受語言環境的影響,梁振英從小就說粵語,但父母一再要求他學會山東話。梁振英不解,山東話在香港鮮有人說,為何要費力學?“我小時候因為不會說山東話,被父母罵過好幾次。”梁振英動情地回憶說,“因為在父母心中,一家人來香港是討生活的,我們終究要回去。”后來,父母改變了方法,從梁山好漢說起,讓他對發生在家鄉的故事產生濃厚興趣,對山東人直爽坦誠的性格產生了親近感。隨著年歲的增長,梁振英越發理解父母的苦心,他們是想讓他知道,自己的根在故鄉,那里有血脈相連的同胞,無論身處何地,要始終有一顆赤子心。正是童年培養起來的那份鄉情,讓梁振英一直關心著祖國的發展,希望有朝一日貢獻自己的力量。1977年,他結束美國留學后,果斷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第一次跨過羅湖,進入內地,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從南到北,自掏路費,四處講課,培養當時尚屬稀缺的房地產人才。回港府任職后,他依然十分關注內地與香港的融合,率先鼓動香港五萬多名專業人才加強與內地交流。正是憑借這份愛國情懷,梁振英不斷加深了對世情國情港情的了解,為其日后踏上政壇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三樣傳家寶是圣賢書。青少年時期,梁振英的物質生活十分匱乏,但精神食糧卻很充裕。那時,父親送給他很多古書,如《論語》、《道德經》等,不斷鼓勵他養成閱讀的習慣。父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今后要做一個務實、不貪婪、做事光明磊落的人,多讀讀這些書有好處。” 聽了父親的話,梁振英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其中很多思想對他人生觀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為人處世之道,“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立世之道,“允公允能,以德帥才”的用人之道,以及“清正廉潔,克勤克儉”的為官之道。多年后,梁振英這樣揭秘自己的成功之道:“其實我現在取得的成績,主要得益于父母的教誨,得益于自己的家庭教育秉承了儒家文化。”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使他在日后的執政理念中融入了更多的仁愛和親民思想。擔任議員期間,他在博客上為95萬處于貧困狀態的香港人呼吁:“老板們,多為基層工友想想吧。”當選特首后,他依然不改本色:“日后,我會一如既往,繼續拿著一張凳子、一本筆記本、一支筆走到群眾中,聽取他們的意見,只要他們肯說,我就肯聽。”
有媒體評價說,梁振英的勝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迎難而上的拼搏精神,二是血濃于水的家國情懷,三是勤政親民的施政原則。”不難看出,正是以上三樣傳家寶,培育了梁振英的做事原則和情操品德。對以“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為座右銘的梁振英來說,注定要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光發熱。
編輯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