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說“不”時就說“不”
拒絕的話有時候讓我們難以啟齒,但理智的拒絕總是好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硬撐。郭冬臨的小品《有事您說話》說的就是這么一位不會說“不”的熱心人,為了面子,累了自己不說,在朋友和領導面前也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
不好意思說“不”的理由可能很多:擔心傷了對方的自尊心,怕傷了雙方的和氣等,正是這些理由,制約著我們常常不能果斷地面對面地和別人說“不”,甚至違心地答應了對方,讓自己落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心理期望值越高,實現的可能性就越低。有些場合,我們也許以為答應對方的請求是一種禮貌,是出于保護對方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是為對方考慮。可從我們答應的那一刻起,對方的期望值就可能達到了飽和狀態。如果最后我們無法兌現承諾,對方的心理期待就會從飽和狀態一下跌至負值。這個時候,我們因為禮貌而許下的承諾引起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為了長遠、有效、腳踏實地地發展人際關系,你應當首先自覺地建立起一種隨時準備說“不”的勇氣和自信心。
巧言誘導,委婉拒絕
雖然我們要說“不”,但斷然拒絕必將導致朋友的不滿。必須表達否定的時候,首先需要尊重對方,說話要適當、得體,多使用一些敬語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因為使用敬語,會無形中擴大彼此的心理距離。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親人、熟人面前,我們總是比較隨便,有話直說,而在面對陌生人時,我們總是彬彬有禮,說話很注重分寸。對方在這樣的情境下,很難直接向別人提出要求。當我們需要表達否定的時候,如果也多用敬語,在語言上表現出對對方格外尊重,對方也往往會隨之產生“敬而不近”的感覺。這種用敬語擴大距離的否定法,適合在交往不是太深的朋友面前使用。
采用誘導的方法也是表達否定的極好手段。需要否定時,我們不妨在言語中安排一兩個邏輯前提,不直接說出邏輯結論,邏輯上必然產生的否定結論留給對方自己去得出,這樣的邏輯誘導否定法,如果是在面對領導和長者時使用,效果往往比較理想。例如,戰國時,韓宣王想重用兩個部下,便問摻留的意見,摻留明知重用二人不妥,但直言其“不”,效果肯定不好,一是可能冒犯韓王,二是韓王以為自己嫉妒賢能。于是摻留用下面這段話表達了自己的見解:魏王曾因重用這兩個人丟過國土,楚國也曾因重用他們而丟過國土,如果我們也重用這兩個人,將來他們會不會也把我國出賣給外國呢?摻留這種誘導式拒絕法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道明原委,互相理解
一般說來,我們之所以拒絕對方,總是有一些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和困難,但有求于我們的朋友未必知道或未必完全清楚。
因此,我們不妨對朋友直接說出我們的難處,取得對方的理解和諒解。只要朋友間彼此以誠相待,對方也一定能理解我們的難處和不得不拒絕的理由。
有時候,我們拒絕的理由很難直陳,或沒有時間講清楚,或擔心朋友難以理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說一些“呀,這怎么辦呢”或“真傷腦筋”之類的話就可以了。不必解釋具體理由,朋友一般也不會再追問具體理由的;即使是問,也可繼續使用“真是一言難盡,真沒辦法”之類的話給予回答。
拒絕朋友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要尋求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應主動地理解對方,這樣才能達到“雖然幫不上你,但友情依舊”的效果。
為了降低朋友因我們的拒絕而產生的瞬時不快情緒,也為了表明我們的誠意,我們不妨在準備說“不”的時候,主動為朋友考慮一下退路或補救措施,使朋友的情感能夠轉移,不致一下跌進失望的深谷。比如,當朋友來求我們為其解決困難,而我們又無能為力的時候,不妨采取一點補償性措施,向對方推薦一下目前有實力解決這類問題的朋友等。這樣,既可能使對方獲得心理補償,減少因遭拒絕而產生的失望,又表達了我們的誠意,使朋友能真正理解我們。
美國口才與交際學大師卡內基有一次不得不拒絕一個于情于理都不應拒絕的演講邀請,他是這樣對邀請者說的:“哎呀,很遺憾,我實在是排不出時間來了,對啦,某某先生也講得很好,說不定他是比我更適合的人選呢。”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