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奧運”還是“政客的盛會”
“人民的奧運”是倫敦奧運會的一個重要構想,是從申辦之日起,就一直在試圖傳遞的一個信息。也就是說,英國一直在力求通過種種細節強調倫敦奧運會的平民化,以期贏得更多的共鳴與支持,這也是當年倫敦能夠險勝巴黎、贏得奧運會主辦權的原因之一。
當年倫敦申奧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把年輕人帶到體育運動里”,其宣傳片著力體現的是“體育與生活之間一種無比生動”的聯系。而倫敦奧運會的主會址,選擇了經濟落后、失業率和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倫敦東區,政府力圖通過奧運會的舉辦來實現當地社區的重建。
可以說,倫敦奧運會的這一理念特別符合當下英國聯合政府的執政需求。2011年夏天的倫敦騷亂,引發了政府與公眾對英國社會問題的反思,如何在經濟危機時期,救助和引導邊緣化群體主動融入主流社會,既是英國當下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難解的政治命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屆能夠成功地帶動社區成長、凝聚社會信心的奧運盛會,無疑是英國之幸。
但隨著會期的日益臨近,卻出現了投入不斷增加、票務系統混亂、奧運會期間諸多公共限制等問題,使得組委會招致越來越多的不滿與批評。
安保陣容強大,安全形勢更趨復雜
倫敦奧運會的安保問題一直被視為重頭戲。倫敦申奧成功后,預算成本定為23.7億英鎊,但到了2007年,由于場地建設和安保需求而飆升至93億英鎊。奧運會期間,英國還將出動皇家空軍最先進的“臺風”噴氣式戰斗機、皇家海軍最大的兩棲攻擊艦“海洋號”等先進裝備為盛會保駕護航。
在強化資金、人員配備的同時,英國內政部將示威抗議等新情況,與恐怖主義和網絡攻擊一道列入了奧運會所面臨的潛在威脅。據悉,由于帳篷在英國的示威活動中是常用的工具,因此已經被警方列入禁止帶入奧運場館的物品名單。
如此強大的安保陣勢凸顯倫敦奧運會的安保壓力巨大。近年來,英國及其海外利益一直是恐怖分子襲擊的主要目標之一。英國政府表示,倫敦奧運會期間,英國面臨的恐怖威脅處于“嚴重”級別,即“很有可能”受到恐怖襲擊的級別。
加重英國財政困境,還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心針”
眾所周知,本屆奧運會籌備的一大焦點問題是“沒錢”。2005年倫敦申奧成功,2008年4月奧運會主場館等破土動工,但是同年夏天,次貸危機爆發。有人戲稱,英國人正要挽起袖子準備大干一場,結果卻被澆上了一盆冷水。
2010年英國大選后,贏得奧運會主辦權的工黨政府下臺,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組成了戰后英國首屆聯合政府。此時的英國,已經不是2005年經濟處于戰后最長增長期的英國,而是一個財政赤字占GDP11%、公共債務高達68%、財政狀況急劇惡化的國家,甚至面臨著主權債務評級被下調的危險。有鑒于此,聯合政府上臺后,就將減赤作為執政重點,推出了大幅削減公共開支的系列計劃。與此同時,歐美經濟形勢的頹勢加重了英國外部環境的惡化。2011年,歐債危機愈演愈烈,歐洲經濟陷入危機。而2012年英國就業市場將面臨數十年來最糟的境地,失業率預計高達8.8%,失業人數將升至285萬人。
雖然經濟形勢嚴峻,但英國政府辦好奧運會的初衷未變,不僅大幅增加奧運會預算,首相卡梅倫還下令額外支出4100萬英鎊投入奧運會的開、閉幕式演出。因為從組織者與英國政府的角度來看,舉辦奧運會有助于英國形象的推廣,提升“軟實力”。更重要的是,政府希望借助奧運會的舉辦刺激低迷的經濟,特別是提振旅游、建筑以及零售服務等行業。
旅游業是英國的第五大產業,每年可創造300萬個就業崗位。英國旅游局甚至認為奧運會是一項可持續的旅游資源,可在此后數年內帶動旅游業的創收。而奧運會場館的建設、基礎設施的重建與改建,則為建筑業提供了諸多商機。此外,商品零售業也將大大獲益。據估算,奧運會期間,英國消費總額將達到創紀錄的7.5億英鎊。到2015年,英國經濟將會從此項賽事的消費刺激及間接效應中獲得51億英鎊的持續效應。這意味著,從2013年到2015年間,英國經濟的年均增長將達到3.5%。
重重挑戰與壓力下,作為唯一一個三次贏得奧運會主辦權的城市,豐富的多元文化、創新的精神與熱愛體育的傳統,都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倫敦奧運會仍將會帶給世人驚喜。
(摘自《世界知識》2012年第5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