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管我們后來做了什么,去了哪里,和誰戀愛,與誰成家,我們依舊是那民歌的小孩。
——蘇來
選擇在北京居住,母親幾次長嘆,兒子離家真遠啊!
熟或不熟的非北京人則問:北京不是沙塵暴很多嗎?
我在努力解釋的同時,明白了自己選擇住北京有非理性的傾向。
唉!那就像愛上了一個人,你就得愛全部一樣。
或者你不愛全部,但只有你可以挑剔錯處,一旦別人出聲挑了錯,你就會跳起來護上幾句。
對臺灣的心情也是一樣。八千里路不止云和月,每次在北京和臺北之間來回,在飛機上看著飛越的海洋山川和大地,我不能不想起唐人的詩句: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因為離家遠,回頭望的時候,才明白那千絲萬縷的牽掛。
就像年少時的當風狂歌,青春的笑語和淚水若不是被歌留了下來,猛回頭,便什么也記不住,什么也喚不回。
一瞬卅十,民歌從臺灣出發,竟也走過了好幾個世代。有時走在北京的街頭,不期然聽到蔡琴唱的《你的眼神》,忽然就回到了那段歲月。
看這本書,重溫一遍年輕,日漸干涸的心靈重新澆一次水,那些似乎永不磨滅的歌聲響起,像是某種生命力頑強的種子,每澆一次水,就開出一些鮮艷的花來。
不管民歌廿、卅,還是四十,只要率真不改,歌聲都在。
重聚的時刻,我們一一從滄桑之中活過來,歲月流淌如斯,只有曾經努力過的夢和理想還會在心底閃閃發光。
一生中也許還會去許多地方,生命的場景也許還會不斷轉換,你我的故事,有著各自的開端和結束,但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會唱同樣的歌。
我們有同樣的溫度,我們并不孤獨。
(選自《遙遠的鄉愁——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新星出版社2007年,有刪節)
蘇來,臺灣知名藝人、節目主持人,上世紀80年代臺灣校園歌曲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