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有一個問題無法回避,即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大眾不是直接貫通的。一方面,作為理論形態存在的馬克思主義,雖然有大眾化的內在需求和理論張力,但并不表明它直接走進了大眾,深入了大眾心靈,所謂“應然不等于實然”;另一方面,作為實踐主體的社會大眾,雖然需要理論指導和引領,但他們既不可能從自身的實踐中自發產生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可能自動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因此,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鍵是要準確把握它的邏輯進程,分析它的實現途徑,真正把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大眾順利貫通起來。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大眾并不直通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核心,是要把作為理論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到社會大眾當中,用以武裝他們的頭腦,指導他們的行動,在他們的社會實踐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化。可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大眾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重要因素,它們的真正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得以實現的標志。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大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產生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無產階級社會大眾的實踐。這種與社會大眾的天然聯系,是馬克思主義實現大眾化的可能性前提。但是,它也不是天然大眾化的。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大眾性的生活常識體系和習慣性的話語體系,而是包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在內的具有嚴密的理論邏輯的科學體系。因此,作為深邃的真理體系和科學的方法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對社會生活和無產階級實踐的高度理論抽象,具有特定的話語體系、邏輯層次、概念系統和理論架構,其深度意義并不直接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需要認真研究和長期學習才能夠把握,社會大眾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經過理論闡述、講解。
從社會大眾的角度看,一方面,他們要在社會斗爭和生產實踐中實現自身的政治解放、精神解放和社會解放,從自在的人上升為自為的人,從必然性狀態上升到自由性狀態。實現這個過程,必須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引領。另一方面,歷史經驗證明,社會大眾通常不可能自動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實現自身的馬克思主義化。他們要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要接受恰當的理論宣傳和思想政治教育。列寧曾明確指出,“純粹工人運動就能夠創造出而且一定會創造出一種獨立的思想體系”的說法,是自發主義的錯誤觀點。毛澤東同志也一直特別強調思想教育和理論宣傳。
這就告訴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能夠天然大眾化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庸俗化理解,是把馬克思主義降低為一般性的常識或經驗。同樣,認為社會大眾能夠自發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看法也是不正確的,天然馬克思主義化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放任了群眾的自發性,實際上也就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大眾的理論武裝和思想領導。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厘清: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大眾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端,會不會根本無法聯結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自馬克思主義創立以來,其大眾化運動已經實實在在地發生了,馬克思主義不僅走進了社會大眾的實踐當中,成為指導社會大眾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理論指導,而且社會大眾也在其理論指導下不斷實現著自身飛躍。
知識分子堪當“船和橋”
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第一個邏輯環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思想家個人的思想向群眾意志“飛躍”,也就是把理論輸送到社會大眾的頭腦當中。那么,誰可能成為這個“輸送者”呢?
成為“輸送者”的一個前提性條件是有能力掌握理論。而掌握理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必須擁有系統化的理論思維,具有理解和把握理論體系的能力和素質,唯此才能掌握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把理論輸送到社會大眾的頭腦當中。從理論上看,有能力擔當“輸送者”的是那些關心并從事理論創造、闡發、傳播的知識分子。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能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輸送者”。因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能充分認識、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前,馬克思主義就被譯介到中國,但為什么沒有被輸送到更大范圍的知識分子和社會大眾中去呢?其中原因復雜多樣,但有一條是根本性的,即當時一些知識分子沒有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沒有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第二,僅僅了解甚至熟悉馬克思主義,并不必然使知識分子成為馬克思主義者,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主體。五四時期的胡適對馬克思主義有所了解,但他是站在實用主義的立場上反對馬克思主義,因此不可能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主體。
那么,什么樣的知識分子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輸送者”?歷史富于啟迪。馬克思主義產生伊始,馬克思和恩格斯迅速把自己所創立的科學理論傳播到工人運動中,在同各種錯誤思想的斗爭中擴大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的范圍,逐漸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引領工人階級革命實踐的指導理論。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夠把馬克思主義輸送到工人群眾的實踐中,一個首要前提是他們熟悉并堅信自己所創立的理論。毛澤東同志亦然。五四運動前,他的“頭腦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及空想社會主義的有趣的混合物”,但是經過五四運動洗禮,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理論,認真閱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后來回憶說:“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這就是說,只有那些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的知識分子,才能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進而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主體。
當然,世界上沒有天生的馬克思主義者,知識分子要實現自身的馬克思主義化,必須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所謂真學,就是認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所謂真懂,就是切實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科學掌握并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所謂真信,就是真正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地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敢于捍衛馬克思主義,樂于宣傳馬克思主義,真正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分析社會、理解人生的科學理論指導。所謂真用,就是在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中真正運用并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必須大眾化
知識分子通過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實現自身的馬克思主義化。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第一個環節,是可能性理論主體的生成,接下來的環節是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的大眾化。這個環節是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實性理論主體的必要階段,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走向社會大眾的現實性過渡環節。
如果知識分子僅滿足于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不與社會大眾發生聯系,那么,他們同樣不能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實主體,充其量是學院化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同志曾對這種知識分子進行批評:“我們如果僅僅讀了他們的著作,但是沒有進一步地根據他們的理論來研究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沒有企圖在理論上來思考中國的革命實踐,我們就不能妄稱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如果一個人只知背誦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或哲學,從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爛熟了,但是完全不能應用,這樣是不是就算得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呢?這還是不能算理論家的。”
反過來,知識分子要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實主體,就必須與社會大眾緊密結合,實現自身的大眾化。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知識分子的大眾化,他認為能否同社會大眾相結合以實現自身的大眾化,是革命知識分子同反革命知識分子的分界線,也是真假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的分界線。他說:“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
在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要實現大眾化,一項重要工作是結合社會大眾的文化素質和思想理論水平,切實運用大眾化的科學方法,真正建立起馬克思主義理論同社會大眾之間的過渡環節,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輸送到社會大眾的思想深處。知識分子在理論輸送中要盡可能做到重點突出,內容明確,語言通俗易懂,形式簡明多樣,并且正確處理普及和提高的關系,在逐漸提高群眾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基礎上最終消除理論與大眾之間的區隔。
社會大眾要馬克思主義化
至此,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已然到達了社會大眾,但是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得以實現。于此,尚有一個社會大眾的馬克思主義化環節。
社會大眾為什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化?主要原因是社會大眾存在著實現自身解放的內在需求。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同封建主義的矛盾、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這樣的社會矛盾決定了中國人民革命的歷史任務就是反帝反封建,實現中華民族的民族解放,把自身從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政治壓迫、精神壓迫中解放出來,獲得政治解放、精神解放和人身解放。這個解放的歷史主體是中國的社會大眾,工人階級是其中的領導階級。但是,工人階級必須在先進的科學理論指導下,才能由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階級,才能成為現實的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但是,工人階級不能自發地生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和社會主義思想不能自動產生,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無產階級政黨決不能滿足于工人階級的自發傾向,必須積極地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意識和階級覺悟。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高度重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武裝全黨和人民群眾。毛澤東同志明確要求:“為了做好我們的工作,各級黨委應當大大提倡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使之群眾化,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所掌握,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里的尖銳武器。”新世紀以來,我們黨根據新的時代特點,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簡言之,實現社會大眾的馬克思主義化,是要通過馬克思主義教育活動,糾正群眾的錯誤思想觀念,使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馬克思主義信念,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大眾的實踐中發揮其改造世界的目的并通過實踐實現自身的與時俱進。
(作者: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