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本刊2012年8月上期(總第303期)刊載了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和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985工程”特聘教授郭玉貴的文章《吸引更多美國學生來華留學對中國國家利益的影響(一)》。該文論述了吸引更多美國學生來華留學對我國政治和文化方面國家利益的影響。本期刊登的系列文章之二則側重關注吸引更多美國學生來華留學對中國產生的社會影響。
關鍵詞:來華留學;美國學生;中國國家利益;社會影響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國際地位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來華學習,來華留學生教育呈現持續快速增長勢頭,留學生數量屢創新高。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美國,也在其政府、企業界和教育界的鼓勵和支持下,掀起了一股迅猛的留學潮,出國留學人數有了顯著的增長,而中國是美國赴國外留學生人數增長幅度最大的國家,成為超過德國的第5大留學目的國(前4位依次是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
與國際上其他外國留學生教育大國相比,雖然中國目前接收的外國留學生總體上規模還偏小,但與上世紀90年代之前相比,已有了巨大的發展。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里,我國來華留學生從數萬人規模發展到26.5萬多人的規模,這已經是一個巨大成績。根據中國政府發布的數據,1998~2010年期間,各國來華留學生總數增長6.2倍,達265090人;而從1995~2009年的14年間,美國來華留學生人數增長13.4倍,2009年已達18650人(見圖1),且在2008年就超越日本,成為來華留學生的第二大生源國,僅次于韓國。[1][2]①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中國近年大力推動來華留學的努力,已使中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純粹留學生輸出國逐步轉變為留學生輸入國。據教育部消息,2010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8.47萬人[3],而同年各國來華留學生總數達26.5萬人,兩者基本上已趨平衡。雖然整體上中國在留學生教育的進出規模方面已趨平衡,但是,在國別結構與層次結構上仍不平衡。如相對于美國,中國的逆差就相當突出。例如,2009—2010學年,中國前往美國留學的學生人數高達127628人,而美國2009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僅為18650人,前者約是后者的6.8倍。此外,前往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大都是攻讀各級學位的學生,而美國來華留學攻讀學位的學生只有約8%。根據目前的現狀和發展勢頭,筆者想從知識經濟時代國家與地區發展的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來探討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尤其是美國留學生來華學習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和影響,以期引起社會各界人士及相關部門的重視。
一、吸引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的社會意義
作為教育資源跨國流動主要形式的留學教育古已有之,該形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歐洲的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民間學者自由周游列國進行講學交流,成就了古代人類文明的巔峰。工業革命以來,各國開展留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留學生吸取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并借鑒與復制教育制度。然而,在今天看來,這種適應于工業經濟時代的以知識汲取、教育制度復制與借鑒為主要特征的留學教育只能算是淺層的教育國際化。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我們從更高的時空背景下考察“教育國際化”問題。全球化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各國為了各自的經濟、政治、社會、安全等國家利益在全球范圍內既進行緊密的合作,又進行激烈的競爭。而一個國家知識經濟的建成與否,完全取決于能否培養和吸引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人力資本。這就要求我們以更開放的姿態,不失時機地在全球范圍內競爭、吸引、分享、整合和配置包括學生、師資、技術、人才、資金等在內的優質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服務于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戰略和教育事業的改革開放。這就是我們如今推行國際教育的深層目標。
二、發達國家吸引外國留學生的重要影響因素:開放與多元的社會
在農業經濟時代,社會發展主要依賴自然資源與人的體力勞動;在工業經濟時代,社會發展則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具有一定知識技能的勞動者;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主要依靠每個人的智力和創意來創造社會價值。歐美發達國家早就意識到高層次和高素質人才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所具有的決定性作用。因此,他們多年來一直以各種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和留住外國留學生。美國是最典型的國家,他們對吸引和留住外國留學生不遺余力,其途徑包括:為畢業的留學生提供短期實習及長期工作簽證、職業移民、杰出人才移民,直至給予公民權。通過這些做法,美國每年可將數十萬在美國留學的高層次人才留下來,并將其納入美國國家人才庫。
這種廣納人才,集天下英雄為我所用的留學和移民政策,是過去半個多世紀美國在其經濟實力、科學研究和開發領域雄踞于世界領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同時使美國持續成為各國學生留學的首選之地,吸引了1/4的全球各國留學生。使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在技術、資金、信息和產品的流通上,美國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依賴;而在全球人才資源的流通上,美國是最依賴外國的國家。在全美科學和工程職業領域中,38%的博士學位擁有者出生在外國;全美大學中擁有終生教職的理工科教員有19%出生在外國,在工程學科中更高達36%;在全美理工科職業領域,擁有博士后資格的科研人員中有59%來自國外;2003年,美國有38%的理工科博士學位授予了外國學生,在工程學科中更高達58.9%。此外,美國科學院的院士中有22%來自外國,歷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中有35%出生在國外。而在龐大的留美學生中,至少有25%的外國留學生學成后定居美國。
以美國為首的歐美發達國家通過留學生教育促進人才資源國際化和多樣化的做法不但推動了其國家經濟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更提高了這些國家的社會開放和多元化程度。而在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一個高度開放、多元化和包容性強的社會氛圍對各國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是無與倫比的。針對這一現象,筆者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對部分主要發達國家留學生的流向進行了考察,發現這些國家的留學生中有相當的比例是流向相對開放、多元化和包容性強的國家。表1數據來自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列出了2008年6個發達國家攻讀學位的留學生前往的前5個目的地國[4]。數據表明,去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占派出國當年出國攻讀學位的留學生總數的61%至89%。
上述現象除了與接收國相對發達的經濟、科技及高等教育水平與質量之外,與這些國家的社會開放和多元化程度以及包容性強的社會氛圍有很大的關系,而這往往是我們以前一直忽視的重要因素。2005年,提出創意資本理論的美國學者理查德·弗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在他的《創造型人才的流失:全球爭奪人才的新浪潮》(The Flight of the Creative Class:The New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一書中,公布了一個包括了45個國家的全球創意國家指數排名表。該指數由3大部分構成:人才指數(包括創意階層、人力資本、科技人才),技術指數(包括研發指數、創新與專利指數)和包容指數(包括價值指數、自我表達)。該指數的獨特性在于除了包含傳統的人才指數和技術指數外,首次將一個反映國家社會開放與多元化的包容性指數納入其中。根據需要,我們在表2中列出了排名前20位的國家。表1中6個主要發達國家攻讀學位的留學生各自流向的前5個目的國均位于全球創意國家前20位[5]。兩個表格之間的相關度充分說明:大的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能夠吸引小的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小的發達國家如荷蘭、愛爾蘭、瑞士、丹麥等也能夠吸引大的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國家的開放與多元化、包容的社會氛圍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以愛爾蘭為例,這個國土面積僅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0萬的歐洲國家近年來通過創新成為歐盟國家中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瑞士洛桑國家管理學院《全球競爭力報告》中被稱為擁有“世界上最完善、最有創新力的教育系統”的國家之一。正是由于擁有激勵創新、開放包容的政策環境和創新人才,愛爾蘭才成為藥物研究領域最大的技術出口國之一;其IT服務出口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印度;牛肉出口額排名第五;嬰兒配方奶出口額全球排名第七;早在2005年,人均GDP已高達4.1萬美元。目前,中國留學愛爾蘭的學生也已高達4萬人,約占其全國人口數量的1%[6]。我們期望中國的留學生學成后也能將愛爾蘭創新和開放包容的政策環境中的有益經驗帶回國內,促進我國教育的改革創新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開放與多元化等包容性社會氛圍之所以能起到重要作用,是因為在現今時代,任何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高層次的創新人才,而一個地區和國家能否吸引和留住這些高層次的創新人才,就取決于其是否有開放與多元化等包容性社會氛圍。而一旦某個地區吸引和集聚了大量高層次的創新人才,該地區的經濟必然會增長。縱觀近20余年來美國主要大都市和區域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換的歷程,筆者發現它們都分別經歷了淘汰、革新、復興、崛起等過程。這猶如一次重新洗牌:有的就此衰落,有的開始繁榮,有的重新振興。如今,凡是成為創意經濟中心的大都市和區域,其開放與多元化等包容性社會氛圍都相當濃厚。
以芝加哥和紐約為例。這兩個美國城市都是在近20年間從傳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成功轉型的大都市。而促使它們再度興起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對移民持有的開放態度。前述的美國學者理查德·弗羅里達就此設計了一個反映地區開放程度的熔爐指數(Melting Pot Index),以評量移民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聯。研究者發現,移民促進了兩個城市經濟,甚至高科技的發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外來移民與創新之間并沒有高度關聯,熔爐指數與按專利數進行評估的創新指數之間也未發現在統計上的關聯。于是,弗羅里達又設計了波希米亞指數(Bohemian Index)②,用以評量一個地區的創新指數,結果發現紐約的創新指數大大高于芝加哥。這完全是因為紐約擁有全美最高比例的波希米亞人口,而正是其突出的開放性、多元化、創新和包容性社會氛圍吸引和留住了包括留學生在內的來自全世界的高層次移民群體,而芝加哥接納的移民群體大多來自南美洲和中美洲國家,知識層次相對較低,從而影響了其創新氛圍和創新水平。
三、吸引國際人才有助于
提高中國社會的開放及多元化程度
如今,為了順利過渡到知識經濟時代,中國正在加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力爭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占得先機,而這就需要構筑開放、多元、創新和包容的社會氛圍來吸引和留住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全世界各國高層次人才。根據國務院2012年關于外國人入出境及居留、就業管理工作情況的報告:從入出境情況看,2000年以來,外國人入境人數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遞增;從居留情況看,截至2011年底,持有《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外籍人士有4752人,其中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家屬為1735人、親屬團聚人員3017人;從就業情況看,截至2011年底,在華就業的外籍人士約22萬人,約占在華常住外籍人口總數的37%,他們主要為三資企業工作人員、教師、外企駐華機構代表[7]。另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2010年末,持外國人就業工作簽證在中國工作的外籍人口已有23.17萬人[8],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大都市”,國際人口比例不足0.5%;而在紐約、倫敦、巴黎等城市,這一數值普遍超過10%,甚至達到 20%~30%[9]。雖然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然而其近年來的進步也非常明顯,中國一些一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及一些開放和包容性社會氛圍較好的省市更是吸引和留住了不少各國留學生和高層次專業人才。以分別被評選為“2010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北京和上海為例:2009年,北京市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62786名留學生,占當年來華留學生總數的26.4%(當然,這與北京擁有中國最多的大學有很大的關系)。2009年,在北京居住和工作的外籍人員達11萬人,他們主要集中在IT、制造、通訊等行業的大型跨國公司,也有部分外籍人士在華投資、自主創業以及在其他行業工作[10]③。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前沿,上海是中國內地最受外國人青睞的城市,并正在成為外商投資的樂園。2008年,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員達到15.2萬人④。圖2是各國藉人員居住在上海的比例。
據筆者參與的另一個有關上海外國留學生的課題調查顯示,52.7%受訪的外國留學生表示是因為“對中國有興趣,想通過上海感受中國”而選擇來上海留學,也有30.2%的學生認為“上海比中國其他城市更加國際化”。截至2008年12月底,《財富》500強中的474家外商中,共有227家在上海投資,涉及1221個項目。截至2008年11月底,在滬就業的外國人為68648人,其中碩士及其以上學歷的占20.43%;大學本科學歷的占68.76%,大專及以下學歷的占10.81%。⑤
雖然北京和上海的外籍居民比例相對于其他亞洲國家或城市如新加坡(34%)、香港(43%)來說都相當低。但我們相信,隨著北京、上海以及其他城市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將愈益開放、創新和包容,會吸引和留住更多外國留學生和外國高層次人才來華就業與創業。由于美國在教育、科技、社會、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相對于其他國家的留學生,美國留學生的學術能力、開放的視野、創新的意識以及冒險精神在總體上可能要略高一籌。中國一旦能吸引更多美國留學生,也就表明中國有能力吸引全球的人才,彰顯中國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也有助于中國競爭力的提升。
注釋:
①中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發布的《1998—2009年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
②波希米亞文化是指歷史上生活在歐洲各地擅長舞蹈和歌唱的波希米亞民族,這里泛指所有從事文學藝術等具創意性質的人員。
③馬丁繁榮研究所2011年《解讀中國創意經濟》。
④2009年上海市統計年鑒。
⑤九三學社上海市委課題組2010年《大力發展來滬留學生教育推進上海教育國際化》。
參考文獻:
[1]于富增.改革開放30年的來華留學生教育[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91.
[2]施劍松.教育部:在華外國留學人員突破26萬[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j/shbt/2011—03—16/content_ 2029875.html,2011—03—16.
[3]2010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和留學回國人數雙增長[EB\OL].http://www.chinanews.com/lxsh/2011/03—03/2880033.shtml,2011—03—03.
[4]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0:172—175.
[5]Richard Florida,The Flight of the Creative Class,Harper Collins,2005:275—277.
[6]周南照.論教育國際化的多元內涵、戰略意義與實施途徑[J].世界教育信息,2011(5):11—19.
[7]中國將取消國外人員就業限制鼓勵其在華興業[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2/04—25/3845712.shtml,2012—04—25.
[8]徐博,陳思武.中國可能要求外籍雇員繳納社保費[EB\OL]. http://news.163.com/11/0601/17/75FTCOFV00014JB5.html,2011—06—01.
[9]中國人保部露口風:正在研究雙重國籍[EB\OL].http://club.pchome.net/thread_15_15_6432808_.html,2011—07—14.
[10]侯莎莎.4.6萬外國人在京工作 高層次外籍人才三年增八成[EB\OL].http://www.bjd.com.cn/10bjxw/ss/201102/t20110214_ 661027.html,2011—02—14.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