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一直是教育心理學和德育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第一,尊重學生既是學校教育教學行為產生積極影響的前提條件,又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也是教育工作的原則。[1]第二,尊重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手段,尊重學生是對學生的信任和肯定,受到信任和肯定對待的學生被激起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自尊感,這種被喚起的情緒體驗塑造著學生的自我行為。第三,尊重還可以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得到教師尊重時,會產生自豪感,增強自信心,逐漸養成自覺約束不規矩行為的習慣,走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2]本文試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設定、教學過程實施和教學評價諸方面介紹美國中小學教育多角度尊重學生的實例,以供我國教育工作者借鑒。
一、為所有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關注并致力于教育所有的學生,引導所有學生成功是美國教育的使命,學校教育就是要營造一種有益于所有學生成功的學習環境,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技術等資源,創設適合所有學生的教育。美國教育認為承認特殊需要兒童的存在,并試圖對他們進行特殊教育,才是科學而合理的。
1972年,美國國會提出了天才教育報告,指出美國的學校忽略了天才學生,基于此,美國在聯邦教育部專門成立了天才兒童教育局,各州也有相應的專職人員和機構從事天才教育工作,為天才兒童安排加速學習模式。該模式對絕大部分在學術上有天賦但又沒有其他更好選擇的兒童來說是很關鍵的,它讓學生可以更快地完成固定的教育計劃,或在小于正常年齡的情況下完成教育計劃,意味著使課程的水平、難度和進程與學生的準備狀態和動機水平相適應。加速學習模式的形式包括早入學、跳級、單科加速和先期安排計劃等。[3]
對于殘疾或弱智兒童,美國出臺了《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法案》,旨在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提高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生的學業成績,縮小個體之間的成績差距,要求確保所有殘疾學生能夠與其他學生平等地參與所有的提高計劃與項目,鼓勵各州為殘疾學生制定特殊、合乎需求且靈活的評估手段。[4]
二、尊重學生的社會經驗
學生的社會經驗是學校教育的起點,美國教育家杜威十分強調經驗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在全部不確定的情況當中,有一種永久不變的東西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即教育與個人經驗之間的有機聯系……”[5]“教育是經驗的不斷改造或改組,教育是屬于經驗,由于經驗和為著經驗的,教育必須基于學生的經驗。”[6]學生能力國際評價(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即充分兼顧了各年齡段學生的社會經驗,題目情景創設均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注重考查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體現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作用。下面以PISA2009年閱讀素養測試題目為例進行說明。
刷牙
我們刷牙時間越長,用力越大,牙齒就會越干凈嗎?
英國研究者認為不是這樣的,事實上他們嘗試了不同的刷牙方法,最終得出最有效的刷牙方式:刷牙兩分鐘,不要用力太大,這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用力過大的話,會破壞口腔的味蕾。
Bente Hansen是一位牙科專家,他的建議是:以你握筆的方式握著一支牙刷最好了,從一邊開始,然后刷整排的牙齒,不要忘記了你的舌頭,因為舌頭上有可能也有破壞牙齒的細菌。
問題1:這篇文章講的是關于什么的?
A.刷牙的最好方式
B.用最好的牙刷
C.健康牙齒的重要性
D.不同人刷牙的方式
問題2:英國研究者建議我們怎么做?
A.盡可能多地刷牙
B.不要去刷舌頭
C.刷牙齒時不要過于用力
D.要經常性地刷舌頭
上述文字涉及刷牙這一日常熟悉的主題,刷牙是學生每天都要進行的。其語言表達符合學生日常的表述(細菌、口臭),并且這段文字主要是由簡短的段落、熟悉的語法結構、簡潔明了的題目和支持性的例證構成,所有這些特征使本文既具有較強的親切感,又充分尊重每個學生日常的社會經驗。
三、尊重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
布盧姆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變的;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并不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大,是可以通過有效的措施得到彌補的;學生之間存在個別差異,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先前的學習水平和他所受教育質量的差異,只要在這兩方面進行改善,就可縮小學生間的差異,提高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那么,至少從理論上說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同時,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領域,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學校里不存在差生,學生的問題不是聰明與否,而是在哪些方面聰明和怎樣聰明。適當的教育和訓練將使每個兒童的智能發揮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教育應在全面開發每個人大腦多種智能的基礎上,了解學生智能特點,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基于以上理論,美國中學大多實行分層教育制度,學生人手一張課程表,根據各學區、學校的不同情況,或是每節課的長度,每天都有固定數量的課程。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學生有4節必修課程和3至4節選修課程。美國教學大綱有統一規定:每個年級要開設必修課和可選擇的選修課。每個學生進度不同,興趣不同,選修的課題也不同。五年級的課程是統一的,六七年級分AB兩層,八年級ABC三個層次。盡管學生的學習內容是統一的,但教科書的難度是不同的,一般A層是一本教科書,B、C層是一本教科書。高中一般分為以下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課,供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來選;第二個層次是供普通學生學習的課程;第三個層次是供比較優秀的學生學習的課程;第四個層次是AP課,即在高中階段提前選學大學課程。[7]
鑒于大部分移民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差,中小學教育中專門成立了名為“學習中心”的機構,對移民學生的輔導是“學習中心”壓力較大的一項工作。教師一方面會盡快為移民學生補習英語,另一方面也會安排班上的學生熱情地幫助移民學生。對由于家庭因素導致的情緒低沉、不思進取的學生,“學習中心”的教師會以極大的熱情與學生溝通,撫平他們心靈的創傷,讓他們盡快恢復狀態,像其他學生一樣愉快地成長。在指導教師的悉心幫助下,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都會有明顯的改善。
四、評價方式靈活多樣,考試不是唯一標準
教育評價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促進每個學生健康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鑒于傳統評價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忽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差異性,與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原則相悖,美國中小學積極開展差異評價和多樣化評價,尋求一種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評價體系。
美國中小學的學生評價多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的,不斷收集學生自身信息,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運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進展和身心發展需要。威斯康星州的很多中小學校都取消了期中、期末考試,即使有期末考試,也不能成為衡量判斷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依據。不以一次考試定輸贏的形式,避免了學生平日里為考試而學習,充分尊重學生自由發展的天性。[8]威斯康星州一所小學的籃球課上,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在球場四周設計了四個投籃區和四個拍球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是投籃還是拍球。如果投中一個或能連續拍好幾個球都可以到籃球場中間的籃子里取出一個夾子夾在自己身上。整節體育課所有學生都興趣盎然地進行活動,一節課下來,每人身上都有夾子,少則三個,多則七八個,由此可以看出這節課學生自我評價成為主角。夾子起到了很好的教學促進作用,一個夾子也體現了教師的評價理念。[9]同時,美國中小學普遍運用檔案袋(portfolio)評價法,該評價法以杜威的學生中心、教學民主化的教育思想為理論根源,屬于發展性評價的一種,主要是指收集、記錄學生自己、教師或同伴做出評價的有關材料,學生的作品、反思,還有其他相關的證據與材料等,以此來評價學生學習和進步的狀況。檔案袋可以說是記錄了學生某一時期一系列的成長“故事”,是評價學生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終發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五、結語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在中小學教育中,要真正做到尊重學生任重而道遠。首先,應樹立平等對待所有學生的理念,尊重所有學生的受教育權利,為所有學生,尤其是“弱勢群體”、天才兒童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其次,課程內容的設置、學習材料的提供都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社會經驗,力求做到社會經驗與課程學習的有效銜接,對于學生之間的差異具備3R的信念,即承認(recognition)、尊重(respect)和責任(responsibility)。承認,即承認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存在,承認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認知風格、家庭背景和社會經驗等的差異性。尊重,即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學校的主體,都是主動的參與者,都有權利、尊嚴和價值。責任,即尊重的拓展,如果學校教育能夠尊重所有人,就會重視所有人,從而擔負起為所有學生發展而努力的責任。最后,樹立評價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意識,評價的目的在于監測教學效果,而非為學生排隊劃分等級。在評價內容上注重能力發展,而非學科知識;評價方法上不拘泥于傳統的紙筆測驗,廣泛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如檔案袋評價法、差異評價法等;在評價主體上使學生處于積極的主動地位,形成多元參與的評價模式。
參考文獻:
[1]程鳳春.“尊重學生”的管理機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23).
[2]呂穎.尊重的內涵及對學生發展影響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4.
[3]范明麗.美國天才兒童受教育權利保障的經驗與啟示[J].教育與管理,2010(5).
[4]張燕軍.從奧巴馬政府修訂NCLB法看美國教育均衡發展[J].外國教育研究,2011(2).
[5]約翰#8226;杜威.我們怎樣思維#8226;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48.
[6]約翰#8226;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M].趙祥麟,王承緒編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1:352.
[7][8][9]王文.零距離美國課堂[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1.沈陽市教育研究院教育評價與質量檢測中心 2.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