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胡佛》的最后,他穿著一件絲綢睡衣死了,經常把玩的男性裸體雕塑被打了個粉碎,另一邊散落的資料上還記錄著重要人士的性愛錄音,而與此同時尼克松的人正在他的辦公室翻箱倒柜……
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在美國不長的歷史上,叱咤風云了近半個世紀,他的影響力將好萊塢的電影明星遠遠丟在身后,他的權勢連總統都甘拜下風。他甚至成為了美國人民的偶像。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胡佛》固然有失偏頗,他把一段活生生的聯邦調查局崛起史拍得略嫌干癟,大部分影片段落都像紀錄片一樣用畫外音來介紹,甚至辦公室的時間遠遠多于在戶外的時間,頗像室內情景劇,但幾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倒是都有涉及。聯邦調查局的崛起其實是部波瀾壯闊的歷史,而埃德加·胡佛,可以說是這部歷史的主角,其他的人,似乎只是為他跑龍套而已。
“聯邦調查局(FBI)”不單只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縮寫,從字面上來說,還代表著這樣的信條:忠誠(Fidelity)、勇敢(Bravery)和正直(Integrity)。不過,在現代常用的說辭里,胡佛幾乎和這三個單詞沒有多少關系。他身上被貼上的常用標簽是:狡詐、沽名釣譽,甚至同性戀。
入主聯邦調查局
美國建國之初,在大西洋沿岸北美13個州的居民幾乎是不約而同地越過阿巴拉契亞山,向西去掠奪土地,追尋新生活,接下來的幾十年里,美國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型的土地政策,刺激了眾多土地投機者的暴發心態,這些人開始在西部從事非法土地投機活動:把買到的土地分成幾小塊,再高價賣給農民。
1908年時,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已經被這“西進運動”所遺留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當年夏天他授權司法部成立了偵探機構,來調查這些罪行。1909年,這個偵探機構更名為“聯邦調查局”。不過,在那個時候,可沒有誰想到,這個包括探員、會計和民權調查員在內只有34名員工(還不包括從財政部特工處借來的8名)的小型機構有朝一日會震懾天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后,一個名叫威廉·富林的男人出任調查局局長,此人是第一個使用局長這一頭銜的人,他對上司唯命是從。也正如此調查局完全控制在司法部長帕爾默手中。
這一年,盡管一戰已經結束,但歐洲正面臨發源于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世界美國也不能幸免。當時,恐怖和暴力活動在美國層出不窮,甚至在某一個月里,就有36位聲名顯赫的美國人收到了炸彈郵件,這里就有司法部長帕爾默。
這就有了電影里的那一幕:1919年,帕爾默家里被人投擲炸彈,胡佛第一個騎著單車趕到現場。當時他24歲,剛從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畢業。
帕爾默決定利用這些形勢來使自己入主白宮,同時讓調查局得到更多的權力。在他的斡旋之下,美國國會決定撥款成立了一個隸屬于司法部調查局的綜合情報處,處長正是埃德加·胡佛,帕爾默交給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清除非美主義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
新上任的胡佛在聯邦調查局建立了一套指紋數據庫,而這個創意正是他年輕時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設計的卡片檢索系統時,所保留下來的習慣。他建立了20萬張卡片資料,幾乎所有的激進組織,都被他用卡片記錄在案:一共搜集了6萬名嫌疑分子的姓名和個人履歷。由于密探的滲入,胡佛甚至掌控了一些組織的領導權。
1920年1月2日,胡佛發難。他指示打入激進組織內部的人員慫恿激進分子們同時召開會議,然后迅速逮捕了幾千名有激進傾向的嫌疑分子,但在審問的過程中,調查局無法拿出更有效的證據證明他們有罪,所以只好將其釋放。這件事情令司法部部長帕爾默被民眾稱為“江湖騙子”,他只好引咎辭職。吊詭的是,人們并沒有過多地指責胡佛,也許是由于調查局過多的宣傳,這一招在后來胡佛的任期中,一直運用得爐火純青。
在電影《胡佛》里,因為非線性敘事的緣故,人們看到的年輕胡佛是這樣的:他注重儀表,不擅長與同齡人交流,并有戀母情結。1924年,還是一名司法部年輕律師的胡佛被任命為聯邦調查局局長,沒有人會想到,他在這個位置上一坐就是48年。
登上權力高峰
在胡佛接手聯邦調查局之后,有一件事將他推向了權力的高峰。這在電影《胡佛》里也有所提及。這就是1932年3月,美國的飛行英雄查爾斯·林德伯格的獨生子小查理被綁架案。
林德伯格一度被視為美國夢的化身,他曾駕駛一架很小的單引擎飛機從紐約橫越大西洋飛到巴黎落地。這個小孩子的被綁架一致被認定是犯罪分子對美國自身的攻擊,因此,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將此案視為非法分子對國家秩序的一大挑戰??傻胤骄斓臒o能使得綁架分子在多日后仍舊逍遙法外。
民眾的壓力讓美國政府最終做出決定,如果地方政府提出要求協助辦案,那么政府會指派幾個部門參加對該綁架案的調查,埃德加·胡佛即被政府指定為聯邦協調人。但政府方面還宣布,聯邦政府不負有辦理這個罪案的責任,它只是在幫助地方政府。林德伯格孩子被綁架案最終以小查理死亡,兇手未知而告一段落,但對于聯邦調查局而言,這似乎才剛剛開始,胡佛權力的羽毛就此豐滿。
胡佛出生日期是1月1日。他一生似乎都在著力塑造一個和這個日子相似的個人形象:獨一無二、卓爾不群。
為了維護這個形象,胡佛要求別人只能對他溜須拍馬,而不能有半句非議。有一次,胡佛手下有個情報人員因公殉職,他讓司機開著車去紐約市的一所教堂參加葬禮。不湊巧的是,離教堂不遠的地方,道路正在維修中,汽車無法通行。由于時間不夠車子調轉路線,司機建議大家下車步行前往。這時,胡佛陰沉著臉,一言不發。第二天,司機被告知,不用去上班了。
與這個倒霉的司機不一樣,有人看出了胡佛的心思。20世紀40年代有一段時期,胡佛大概是對手頭的事情有點煩了,一度喜歡大學客座教授、學院名譽院長一類的虛名,許多部下只要能找到門路頂他一下,弄個學位或客座教授一類的頭銜給他嘗嘗鮮,輕則能加薪,重則可以晉級。有個家伙在情報局一直郁郁不得志,探明胡佛的心思以后,設法給胡佛弄個法學博士當當,并鄭重其事地寫了封信,讓胡佛知道是他促成此事的。胡佛看后果然心花怒放,拍馬屁者立即得到升遷。
而另外一個家伙就沒那么好的運氣了。杰克·霍爾,胡佛的另外一個部下,在他37歲時在一所法學院進修碩士學位,社會學教授讓他寫一篇論文:你心目中的聯邦調查局??赡芑魻栍悬c呆,他在論文中仔細地分析了聯邦調查局的各個方面,最后指出,聯邦調查局的主要缺點是過于僵化,一切都在圍繞著胡佛的生活與功績而轉。
盡管霍爾事后也覺得害怕,并要求導師保密,但在胡佛的眼皮底下,所有的秘密都不是秘密?;魻柋唤腥栐挘痪猛P秸{職;不僅如此,胡佛還撤走了在這所法學院進修的所有情報局人員。
《傀儡王:J·埃德加·胡佛的秘密一生》一書的作者理查德·??藢鹱鲞^長時間的研究,他發現胡佛的神話來自于對現代公共關系的掌握。他不僅掌管著聯邦調查局,還在任何地方控制著它的形象。
胡佛創造了一個關于自己的神話,這樣便沒有人敢要他離開。那時候,胡佛甚至要求好萊塢聽從自己的命令,一些電影拍攝過程中的細節都在他的監視之下。他會對電影的場景、腳本、演員都進行審查。例如在電影《國民公敵》拍攝時,胡佛給演員詹姆斯·卡格尼的建議居然就是“在結尾你必須要死掉,因為我不想看到任何騙子活在這個世界上”。
可以想象,如果胡佛尚在,《胡佛》的劇組成員一定會死得很慘。
隱秘的私生活
盡管和主演萊昂納多一樣,導演伊斯特伍德一直都在強調:這不是一部“同志”電影。
但另一位主要演員艾米·漢莫卻說,劇本有些讓他難以接受。在看劇本的時候,近似于同性戀的行徑倒還是其次,他更加弄不懂的是,局長助理克萊德·托爾遜為什么會甘心在胡佛的強大氣場下生活工作了50年。
有關胡佛是同性戀的資料誤導了很多人,其實,胡佛曾對采訪他的記者吐露心跡:“我年輕時曾經戀愛過一次,我想可以稱之為初戀。”
那是一個名叫艾麗絲的姑娘,胡佛對她一見傾心,不過被胡佛的母親一口否決了。胡佛有戀母情結,雖然沒有明著與母親作對,但依舊與艾麗絲秘密幽會。不過后來艾麗絲和一個軍官走到了一起。這件事情幾乎改變了胡佛的一生。
陪伴了胡佛大半生的男人是局長助理克萊德·托爾遜,在電影里由艾米·漢莫出演。1928年他進入聯邦調查局時,檔案里校方對他的評語“行為謹慎,對女人不感興趣”與胡佛口味不謀而合。他升遷很快,一下子就成了局長助理,人們都叫他“影子”,因為和胡佛形影不離。《時代》雜志曾含蓄地說,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身邊“總有男性朋友陪伴,通常是不茍言笑且表情嚴肅的克萊德·托爾遜”。
黑社會頭目蘭斯基曾派專人盯梢胡佛,他手里抓著胡佛和托爾遜的猛料,因此一點都不害怕聯邦調查局;而戰略情報局(中央情報局前身)也曾拍攝到一張曖昧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兩個男人:胡佛和托爾遜。1936年元旦前夕,有人目擊他們在一家俱樂部吃飯,然后手拉著手進入一間套房,一個晚上都沒有出來。
不過,在個人生活以外,胡佛卻嚴厲追查同性戀者,他的下屬一旦被他查出有同性戀嫌疑,便立刻解雇。他死了之后,有人發現他收藏的照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托爾遜:無論是睡覺、沐浴還是歪著腦袋吐煙圈。而在人們整理他的信件時,還發現胡佛總是稱一個叫伯韋斯的男人為“親愛的”,據說那是胡佛的第一個男人。不過,后來胡佛有了克萊德·托爾遜。
在同性戀以外,有一種說法是,為了避免丑聞的出現,胡佛犧牲了自己的全部私生活,終生未娶。的確,對于他這樣的一個人來說,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只有犧牲自己的生活。但這實在是難以服眾。
現實沒有電影那么富于藝術的張力。1972年5月2日早上,胡佛被發現死于華盛頓家中的臥室地上。當天下午,尼克松總統在自己的私人日記上寫道:“他在一個適當的時候死了。”不過,在對全國發表的官方講話上,尼克松說的:“埃德加·胡佛先生是這個年代里的一個傳奇?!?/p>
無論尼克松是否言不由衷,但胡佛在各種力量的鍛壓之下,終于成為了一個神話。他比別人擁有得更多,也比別人知道得更多。老年的胡佛,一直認為自己是美國的終極保護者,這也是許多美國人一度所認為的。
在沒有胡佛的年代,美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某一天,聯邦調查局接到了一個電話。“你好,是聯邦調查局嗎?”“是的,有什么可以效勞的?”“我是想舉報我的鄰居湯姆。他把大麻藏在他家的木柴中?!薄拔覀儠{查的?!?/p>
第二天,聯邦調查局特工去了湯姆家。他們仔細搜查了放木柴的棚子,甚至親自動手劈開了每一塊木柴,但沒有發現大麻,只好甩開湯姆,怏怏地離開了。這時湯姆家的電話響了?!拔梗瑴?!聯邦調查局的人幫你劈柴了嗎?”“是的。”“好,現在該你打電話了。我家花園要翻土。”
很多人都認為這則笑話間接地說明了聯邦調查局特工不受美國人歡迎的事實。但這個笑話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另外兩件事:一、沒有了胡佛,聯邦調查局特工少了戾氣;二、繼承胡佛的精神,只要是在職責內,聯邦調查局特工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來。
鏈接
談到胡佛這個角色時,《胡佛》導演伊斯特伍德表示:“他是一個充滿魅力的人物,我認為自己最適合拍攝他的故事,不僅因為我對他的一切都十分了解,更因為我是和他一起長大的,他就是一個時代的象征?!?/p>
有意思的是,最初制片人告訴環球電影公司“這是一部關于FBI的電影”時,環球公司以題材陳舊、不會賺錢為由拒絕。隨后,直到制作方找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擔當導演,環球公司的態度開始轉變。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加盟助陣,更是讓這部電影如虎添翼。(更多精彩介紹,可看2011年12月下期《看世界》78頁:《萊昂納多,分裂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