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風災水淹,商店幾乎全部關門避難,尚未關的,大多集中在唐人街,街頭巷尾皆有店鋪堅持開業,華人白人黑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什么族裔的人若在其他地方買不到其他食物,都趕來這里尋吃。
歷史悠久的華人吃食傳統,此番,在危難里發揮了最大作用。管它風災水難,由它天崩地裂,“吃飯皇帝大”,吃了再說,吃飽再說,若真抵擋不過禍害來侵,橫豎都是死,干脆吃個肚滿腸肥,挺著個大肚腩去見閻王爺。
此乃一位紐約老友的觀察感言。前兩天看完電視新聞,掛念舊友,我撥個電話問候致意,處身于電話筒另一邊的他,笑聲依舊朗朗,昔日寫了三十年報紙專欄,盡管移民停筆,卻仍不忘冷看世情、熱議人間,點評眼皮底下的眾生萬象。
你們華僑,沒受影響吧?我急切地問。哈!當然有呀!朋友回答。忽然之間,許多華僑變得更溫情、更互助!許多華人家庭也有了更多的共享天倫時間呀!
原來如此。天災當前,原來只要熬得下來,只要撐得住,烏云旁邊總能看見明亮光線。
據老友相告,許多華人家庭平日的主要生活娛樂不外是打打麻將、唱唱卡拉OK、煲煲電視劇光盤、吃吃大江南北美食,這都是室內娛樂,不受風雨影響,甚至會因風狂雨暴而進行得更有氣氛。風災來襲,有人沒法開店營業,有人沒法出門上班,統統被迫留在家里,或跟家人,或找鄰里,相濡以沫,找尋“集體娛樂”,且因人氣旺盛而大大提升了快樂指數。
此時此刻,打麻將不可能不再夠腳了,有人落場,有人觀戰,廝殺得更來勁。唱歌嘛,也須互相搶麥克風才更好玩,唱完之后,有人鼓掌叫好,有人喝個倒彩,仿佛現場上演一場微型“殘酷一叮”,甚或憑歌寄意,暗暗化解了不少曖昧情仇。
吃食之事,兩菜一湯未免孤清冷淡,但若人少菜多,又嫌浪費,唯有在食指浩繁、人頭興旺之際,滿桌擺滿菜肉,觥籌交錯,互灌互敬,筷子不斷往碟里伸夾,搶吃最佳肉食,猶如武士在戰場格斗,使得食物美味暴增十倍。吃飽喝足以后,坐到沙發上,圍著電視屏幕看新聞,透過影像知曉門窗以外的不遠處正有人蒙難有人冒險有人喪命有人受傷,而自己和家人幸保安全,共聚于同一屋檐下。心頭忽然涌起一陣感動溫暖。
風雨之夜,原來可以覺得,生命從未如此美好。
(李穎薦自《深圳商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