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不少觀眾和網友大呼簡直是“食物版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趣的是,該片總導演、安徽人陳曉卿最大的愛好就是品嘗和研究美食。平頭、皮膚黝黑、說話有條不紊的他有股憨厚安靜的氣質,他笑稱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拍攝一部表現中國各地美食的紀錄片。
一坨鼻屎改變人生
陳曉卿,1965年生于安徽省東北角的靈璧縣。提及兒時的記憶,陳曉卿有點不好意思,“彼時的我天性頑劣,初中畢業我沒達到高中錄取線,由于父親是校長,我被便‘照顧’上了高中。中考結束的暑假,父母各找我談了一次話,母親在吃午飯時跟我說道:‘以我們家在這兒的關系,將來你考不上大學,我們最多也只能給你在糧站找一個開扉子(糧站負責開票)的工作’。”當日陳曉卿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糧站看看他的“未來”,卻在見到的那刻動搖了。“那是一個酷熱的夏天,買米買面的人很少,開扉子的是一個瘦弱的男子,他非常困頓地望著天花板,突然齜出黃牙,艱難地從鼻孔中拖出一大坨鼻屎,并毫不猶豫地把它按在了桌面上……我幾乎是一路狂逃回到家,然后,便迅速拿起了數學課本。此后我懸梁刺股、囊螢映雪,考上大學離開這里是唯一的希望。”
1982年陳曉卿北上求學,就讀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攝影專業。
深受紀錄片大師的指點
1986年,紀錄片大師伊文思在中國拍攝他的收山之作《風》,應廣院之邀與老師交流。當時陳曉卿作為唯一的一名學生代表參加了這次見面會,會上放映了其畢業實習作品《戰士從這里起步》,卻惹來伊文思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為什么不能把你看到的、讓你感動的東西原原本本地交給觀眾呢?”這句話影響了陳曉卿的一生。
1989年,陳曉卿畢業后進入中央電視臺,先擔任《地方臺30分鐘》的編導,制作文獻紀錄片;1991年開始制作電視紀錄片,先后創作了《孤島記事》、《遠在北京的家》、《龍脊》等。2000年,他開始擔任《見證·影像志》的制片人,2003年,國家林業局投資1000萬元想做一個關于中國林業發展的專題片,陳曉卿和他的團隊用了四年時間進入西藏、新疆、華北、秦嶺、云貴高原、東北、海南、福建等人跡罕至的林區拍攝《森林之歌》,用優美的鏡頭語言展現了人、動物、森林共生的世界。由于拍攝的艱辛,陳曉卿曾撂下狠話:“再也不拍這樣的片子了!長時間不刷牙、不洗澡,一身動物的味道。”但他回味更多的是甘甜。2007年末,央視推出了他拍攝的《森林之歌》,贊其是制作精良、可媲美國外同類作品的紀錄片。
“革命就是請客吃飯”
對于未來,陳曉卿沒有太大的野心,問及理想,他的回答過分簡單:“能一直拍下去。”正如他大學導師諄諄教誨的那樣,“我的導師朱羽君先生教會我不做官、不發財,專心做專業的事。”在央視工作這么多年,按照陳曉卿的話來說,別人都成了“腕兒”,他則還是一個“白丁”,他直言:“我不會當官,一開會就犯困,想睡覺。活在當下的中國,能做紀錄片是幸事,周遭正經歷千年未有的變局,值得記錄的太多。”
陳曉卿本身是個十足的“吃貨”,業余生活最大的愛好是品嘗和研究美食,并且在不少報刊、雜志都開設了美食專欄。他曾自曝自己有個“聚眾吃飯”的毛病,“我喜歡和朋友們在一起,如果革命就是請客吃飯,毫無疑問,我是一個革命者。為了這個毛病,我還專門看過心理醫生,大夫聽完了我的陳述,和顏悅色地告訴我:‘你是害怕孤獨的家伙!’”
《舌尖上的中國》是央視、也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作為總導演,陳曉卿總結《舌尖上的中國》所要傳達的理念時說:“以美食引出傳統文化,再延伸到中國人的生活價值觀,這是節目的精髓,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與以往美食紀錄片不同之處。我希望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感受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物質,讓觀眾能從中感受到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傳承。”
(吳小麗薦自《梅州日報》)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