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究“四季五補”,即春季“升補”,夏季“清補”,秋季“平補”,冬季“滋補”,四季宜“通補”。
時下已到要“滋補”的冬季。有關專家指出:進補還需因人而異,如果未能對自己身體狀況有一個全面認識,可能錯誤進補、白白進補,甚至亂補造成不適。
少吃肉多喝奶
進補之前,要把脾胃調理到適應進補的最佳狀態才行,除了到醫院找中醫調理之外,我們要注意先進補一些富有營養,又容易消化的食物來加強脾胃的功能。然后再進補。
要多吃奶制品、豆類以及新鮮蔬菜水果。多吃山藥能補脾健胃。此外,菱角、板栗也是調胃的佳品。而烤肉、烤鴨、紅燒肉不易消化吸收,患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的人應少吃肉。
少吃姜多喝蜜
古代先賢說“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就是針對秋冬干燥提出來的,就是說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可以補充水的丟失,是秋冬進補養生抗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秋燥引起的便秘,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冬季要少吃辛辣燒烤的食品,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胡椒、生姜及白酒。因為這些食物屬熱性,食后容易上火,加重干燥對人體的危害。
少用藥多食物
很多人一提到進補,第一就想到人參、冬蟲夏草、燕窩魚翅等。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可取的。因為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
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健胃。日常吃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補品中的佳品。
少抑郁多微笑
冬季人容易有消極情緒,“心情差”,被認定是百病的“催化劑”?,F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使人們常常處于一種緊張不安的焦慮狀態,進而直接導致體質下降。
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及時疏解心里的煩惱和不快。多結交朋友,善于及時宣泄郁悶,取得有效的“社會支持”。對別人要寬容,也給自己“松弛”的機會。多曬太陽,不但對身體有好處,還可改善睡眠。
少宅家多運動
冬季要注重鍛煉身體,如進行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運動,以便養筋健骨、舒筋活絡、暢通血脈、增強自身抵抗力。
少熬夜多睡覺
中醫養生特別強調作息有律、起居有常。養生非常重視形體和精神的調養,認為“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能補充能量、恢復精力,有“養陰培元”之效。
為了適應“冬藏”,此時應適當增加睡眠時間。提倡早睡,適當多睡,以達到養精蓄銳的目的。當然,在夜間保證8個小時睡眠的情況下,午睡可以適當減少。
(萬達薦自北方網)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