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傳媒、網絡、電子、電信等行業的界限被打破,產業鏈被拉長,這直接推動了某些出版集團加速向綜合媒體集團的轉型,建立起開辟不同媒體形式、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
彈指一揮間,中國入世已經走過了第十個年頭。十年間,中國出版業的發展經歷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與中國入世幾乎同步的出版集團化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集團化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出版格局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中國出版:后集團時代的到來
后集團時代是一個時間段上的劃分,即指真正市場意義的出版集團經過前期起步后,到后面整體更高層次發展的階段。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前總裁聶震寧認為,后集團時代是指集團化建設已經過了濫觴時期,初步完成了集團化的起步階段,從發軔初期進入到相對成熟的這一階段。縱觀西方大型出版集團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發展,出版業進入后集團時代其基本特征一般包括:出版集團成為市場主體,引領出版業的發展潮流;出版集團規模不斷擴大,資金雄厚,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產業集中度增強,初步出現壟斷現象;跨行業、跨媒體、跨地區的趨勢明顯,并實施全球化戰略等。
中國出版在經歷了集團化濫觴時期的不安、騷動、困惑及艱難后,進入相對的平穩期和成熟期,逐步過渡到后集團時代。這主要表現在:
1.轉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全國在581家圖書出版社中,除盲文、少數民族文字和軍隊等部分出版社保留事業性質外,有528家經營性出版社已經轉企改制。經營性的事業制度轉變為企業制度,徹底實現了企業化,建立了符合現代市場競爭機制的現代企業制度。
2.進軍資本市場,掛牌上市。截至2010年底,新聞出版系統已經有40余家上市企業,其中大部分是出版集團。出版集團通過引進投資、上市融資等多種渠道,改善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得以迅速做大做強。
3.兼并重組,資源整合成效顯著。出版集團根據市場需求,積極尋求跨地區、跨媒體、跨行業經營,實現戰略重組與資源整合,打破區域限制、行業壟斷,這改變了出版集團化初期主要由行政推動組建,具有表層化、同質化、松散化、區域限制和資源浪費等諸多弊端。同時,還利用了多種形式加強與民營出版機構的合作,這些合作使國有出版集團接收了民營企業機動靈活、市場嗅覺靈敏的特殊優勢,又為民營資本進入出版業提供了一個正當的途徑。
4.開始涉足國際競爭。在中央關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引領下,各出版集團先后向國外出版了一批反映中國優秀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當代中國精神風貌的圖書,并采取舉辦書展、版權輸出、合作出版、海外收購等形式輸出產品、版權、技術、資本,擴大中國出版的國家影響力。出版物輸出的數量、品種、國家和地區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5.實施多元化經營策略。各出版集團在突出“出版”主業的同時,還進行了多元化的拓展,加快產業鏈的延伸,介入到影視、通信、手機、網絡甚至地產各個方面的經營,承擔著投資商、內容提供商、技術服務商、運營商的多重角色。這正是出版集團化的優勢所在。
不難看出,出版集團的發展從雛形期進入到了發展成熟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出版業已經迎來了后集團時代。
二、后集團時代中國的出版格局分析
隨著中國出版進入后集團時代,出版集團已經成為中國出版市場的主導力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出版業的現有格局,而且對中國出版格局的未來重構產生重要的影響。
1.各出版力量之間競爭加劇
后集團時代,出版集團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改變了以往單個出版社之間的競爭方式,演變為以省市級出版集團之間的競爭,特別是跨地區、跨行業的出版集團必然對原有的地方出版企業、出版集團造成擠壓,必然形成集團間的激烈競爭。同時,出版集團內部結構過于均衡,下設科技、文藝、教育、兒童等出版社,導致出書品種與內容同質化嚴重,跟風出版、替代產品眾多,價格戰隨處可見,低質競爭加劇。
國內社會資本與跨國出版集團的搶灘也會導致出版業界的競爭加劇。國內社會資本經驗豐富,機制靈活,有相當的資金實力,雖然現階段受政策的限制,只能從事出版外圍業務,但隨著出版業的逐步開放,其沖擊力是強大的。國際出版集團則有強大的資金、技術優勢和先進、成熟的市場運作機制。他們涉足出版領域,必將改變競爭結構,提高市場集中度,導致與國內出版集團間的激烈廝殺,從而帶來中國出版行業的深刻變革。
此外,數字出版產業的壯大與發展,其中蘊含的巨大利益商機,吸引了移動運營商、網絡公司、IT企業等外來行業者的進入。他們利用技術上的優勢積極拓展電子圖書、遠程教育、電子期刊、數據庫等新興出版業務,并將這種優勢轉化為市場上的優勢,在出版產業上劃界圈地,對目前才剛剛開始數字化轉型的出版集團造成了巨大沖擊。可以預見,后集團時代數字出版的競爭也會愈演愈烈。
2.資源及實力優勢導致分層加深
隨著集團化的深入,短短幾年間,中國出版業的分層迅速加快、加深。一批擁有資產優勢和行業發行優勢的出版集團逐漸成為出版大鱷,如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長江出版傳媒集團等。這些集團依靠著豐厚資源和多年的實力積累,在堅持主業的同時,突破出版范圍,向教育、影視、旅游、地產等領域拓展。在內部融合完成的后集團時代,這些大型出版集團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將會持續發力,逐漸掌握出版市場的主導話語權。
相對于大型出版集團,中小型出版集團基本上處于競爭弱勢地位,在結構調整、機制創新、資源整合等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完成。在目前出版格局中,這類出版集團依靠多年積累的專業渠道和行政資源尚能夠繼續生存,并且有些還處于“小康”狀態,活得有滋有味,但規模偏小,競爭力不強是其致命弱點。行政資源的萎縮、地區壁壘的打破將勢不可擋,中小型出版集團的發展將面臨更多的困難,做大之后怎樣做強是后集團時代中小型出版集團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后集團時代,中小出版社生存則日漸艱難。在各種出版資源的爭奪上,面對大、小出版集團,中小出版社在各方面都處于劣勢地位。此外圖書發行方面,出版集團都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發行流通渠道,盡力保護本地區和本集團圖書的市場覆蓋和銷量,這大大擠壓了中小出版社的圖書銷售。數字出版更是 “洪水猛獸”,對每年主要靠幾十種、幾百種圖書的出版來維持的中小出版社沖擊巨大。他們只能保持并強化特色出版,并堅持低成本運作,這樣才能在后集團時代的出版界找到生存空間。
這種因資源和實力導致的分層的加深,使得出版資源以不斷遞加的速度向少數企業集團集中。這種資源集聚,將會呈現出強者愈強 的“馬太效應”局面。
3.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
在后集團時代,各出版集團的數字化轉型也在加速進行。它們利用自身優勢,紛紛涉足數字出版。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推出“中國數字出版網”工程,試點信息化出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推出易文網、四川新華文軒推出“九月網”、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推出“大佳網”、天津出版集團推出“天下出版網”;安徽出版集團開通“時代”網上教育平臺,并推出手機教育報;陜西出版集團攜手中國國家圖書館建設中國版本圖書館,這將是國內最權威、最完整的音頻資源數據庫;貴州出版集團打造的貴州民族風情文化數據庫、旅游數據庫等,既獲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也產生了巨大的商用價值。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版集團需要加速實現三大轉變:首先,加快實現從消極被動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甚至是“領導者”,積極應用新媒體和新技術結合自身優勢,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數字化模式,獲得數字出版產業鏈的主導權;其次,由“內容提供商”轉變為“平臺搭建者”,在這個平臺上提供專業產品生產與銷售、版權運營、數據交換、內容資源供給、在線教育、網絡音視頻下載等多樣化的數字出版服務和個性化的數字產品服務,這樣就實現了多樣化的贏利模式;最后,在服務理念上要求從“編者中心”轉變為“用戶至上”。編者需要了解、尊重讀者用戶,讓內容契合新技術,讓新技術發揮內容的優勢,變 “編者中心”為“用戶至上”,體現出全媒體出版的優勢。
另外數字化出版浪潮帶來了產業融合。出版、傳媒、網絡、電子、電信等行業的界限被打破,產業鏈被拉長,這直接推動了某些出版集團加速向綜合媒體集團的轉型,建立起開辟不同媒體形式、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