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毀滅?”不再只是困擾哈姆雷特的吶喊,有趣的是,在統計數據上一路飆升的中國出版業,也將面臨一個“加法or減法?”的非典型性困境。
根據新聞出版總署初步統計,2011年新聞出版行業總產出超過1.5萬億元,品種和總印數居世界第一。研究員深入分析稱,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精神食糧匱乏的局面已經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出版物從品種到數量都迅速增加。現在,年出版的圖書超過30萬種,比“文革”前17年圖書出版的總量還多,年圖書總印數超過70億冊,年出版報刊超過1萬種。可以說,人們已經基本滿足了精神上的“溫飽”,開始進入“小康”。
但是,風光的背后卻不無危機:一方面,出版市場日趨多元化,成果喜人,但迅速擴張的出版品種和數量,教材教輔占據了1/4強,圖書種類存在較顯著的結構性問題,可以說,既“結構性過剩”,又“結構性短缺”。另一方面,圖書低價傾銷、網絡快餐閱讀泛濫……一系列連鎖性問題揮之不去,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出版正身處某些“浮華的怪圈”。本期《出版廣角》通過對根源問題的探究,提出建議,希冀能對出版產業的健康發展貢獻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