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時期,是中醫界大家輩出、學術異常活躍的時期,整理此一時期的學術經驗和著作是當今出版人的責任和義務。這個時期,眾多中醫大家著有大量有價值的學術書籍,對今天我們繼承和發揚中醫有著寶貴的價值和意義。本文通過對這些中醫大家及其著作的介紹,梳理出了民國時期寶貴的中醫出版資源,以期能引起出版界的重視和關注。
[關鍵詞]民國時期 中醫書籍 整理出版
民國時期的中國,可謂是多事之秋,動蕩之秋。然而,此一時期的中醫醫壇,卻是大家輩出、星光璀璨。這些大家也著有眾多寶貴和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值得我們去關注和梳理。
一、從武進旅滬“醫林四杰”說起
清王朝中晚期,位于江蘇省武進市孟河鎮的孟河醫家學派興起。孟河醫派的奠基人是費伯雄,費氏是清咸豐、同治年間人,長于大內科病的治療;其后的馬培之、巢崇山則在內科、外科、喉科均有造詣;丁甘仁為孟河醫家集大成者。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被譽為“孟河四大家”。時有“吳中醫盛甲天下,孟河醫盛冠吳中”之說。上世紀初,孟河醫家的丁甘仁、謝利恒、惲鐵憔、張伯熙四位名醫由武進來滬,被人譽為武進旅滬“醫林四杰”。這看似普通的事情,實是民國時期中醫精英匯聚于上海的開始。以此為開端,整個民國時期,中醫之學術,實是以上海為中心展開。
丁甘仁治學,內外婦兒兼顧,尤長于治療外感熱病,并對喉科病癥有所發揮,其主要著作有:《藥性輯要》《脈學輯要》《診方輯要》《喉痧癥治概要》《思補山房膏方集》《思補山房醫略》《丁甘仁醫案》《丁甘仁醫案續編》《丁甘仁臨證醫集》《丁甘仁醫書二種》《丁甘仁臨癥一百十三法》等。謝利恒治學長于大內科,對中醫四大經典著作、金元四大家學術均有研究,曾編著《中國醫學大辭典》《中國醫學源流論》等書。惲鐵憔在學術上主張中西匯通,其主要著作有《群經見智錄》《脈學發微》《生理新語》等。張伯熙側重于臨床,醫名享譽江、浙、滬,然一生診務繁忙,較少著書立說。
除上述四人外,陸淵雷、曹穎甫也是上海中醫名家。陸淵雷重視《傷寒論》《金匱要略》研究,著作有《傷寒論今譯》《金匱要略今譯》等。曹穎甫以善用經方聞名滬上,著有《傷寒發微》《金匱發微》《經方實驗錄》等書。
二、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及其弟子
1916年,武進旅滬“四杰”之一的丁甘仁創辦中國第一所中醫學校——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丁甘仁是孟河醫派的集大成者,享譽海內外,以丁氏的影響及號召力,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可謂名師薈萃,高徒云集。謝利恒、陸淵雷、曹穎甫等先后執教于該校,被譽為“滬醫三杰”的程門雪、章次公、秦伯未即是該校學生中的佼佼者。
程門雪畢業后留校任教。建國后,程氏任首屆上海中醫學院院長,曾歷任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程氏治學嚴謹,提出“學而有疑則思之,思而困竭則學之”,可謂是對孔子“學”與“思”辯證關系的注解。學術上,程氏注重傷寒、溫病等外感疾病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金匱篇解》《傷寒論歌訣》《葉案存真》《程門雪醫案》《程門雪論外感病》等。
章次公畢業后懸壺上海,建國后調往北京任衛生部中醫顧問,負責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醫療工作。博通古今的毛澤東與之交談后贊其為“難得之高士!”章氏對傷寒、溫病的研究均有造詣,內科疾病方面亦常有獨到見解,如消化性潰瘍病的治療,常以散劑保護胃腸粘膜法治療。一患者經鋇餐造影確診為復合潰瘍,章氏以保護胃腸粘法治之,兩月后復查,潰瘍消失,八年頑疾痊愈。章氏著述有《藥物學》《診余抄》《道少集》《章次公醫術經驗》《章次公論外感病》《章次公醫案》等。
秦伯未建國之后調到北京,歷任衛生部中醫顧問、全國政協委員等職。秦氏于學術上重視大內科病的治療,尤精于膏方的應用。一17歲患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血癌)女患者,1966年8月發病,經搶救脫險。秦氏用膏方予以治療,服藥三年,惡疾痊愈,1986年4月隨訪,患者健在。血癌患者徹底治愈,令人贊嘆!秦氏著述頗豐,有《清代名醫醫案精華》《清代名醫醫話精華》《秦氏內科學》《內經類證》《金匱要略淺解》《中醫入門》《謙齋醫學講稿》《秦伯未膏方集》《秦伯未論金匱》等。
除“滬醫三杰”外,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培養的學生,大多為建國之后中醫醫療、教學、科研中的棟梁之材。如黃文東曾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黃氏長于脾胃病的治療,對李東垣《脾胃論》、張仲景《金匱要略》用功尤勤,主要著作有《丁氏學派的形成和學術上的成就》《金匱新輯》《著名中醫學家學術經驗集》《黃氏論醫集》《黃文東醫案》《黃文東論脾胃病》等。
又如張贊臣先生,幼隨父張伯熙習醫,后就讀于上海中醫專科學校,盡得家學、孟河醫派之精華,臨床致力于五官科。張氏于五官科疾病的中醫治療上所取得的成就,在中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張氏曾主編《醫界春秋》雜志,著有《中醫喉科集成》《咽喉病新鏡》《中醫診斷學綱要》《本草學概要》《中醫外科診斷學》《張贊臣論五官科》等。
除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培養的畢業生而外,江浙兩地歷來多出名醫,民國中醫兒科大家董廷瑤先生即是。董廷瑤出生于浙江鄞縣一個中醫兒科世家,早年隨父水樵公學醫,盡得家傳。先生將自己的書齋取名“幼幼廬”,無疑是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其主要著作有《幼科芻言》《幼科擷要》《難病診治剖析》《董廷瑤論兒科》等。
三、北方醫家及其著述
與丁甘仁先生創辦上海中醫專科學校相應,施今墨先生于1932年創辦華北國醫學院。當時民國政府內部取締中醫的呼聲余波未平,政府投入的資金有限,施氏自籌資金,將自己的診費作為辦校的補貼,苦苦支撐18年,培養學生600余人。這些學生,成為建國后中醫事業的中堅力量。施氏歷任多屆全國政協委員,多次為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重要領導人診治疾病。施氏長于糖尿病的治療,所創“對藥”理論,至今仍為人們所遵從和應用,其主要著述有《祝選施今墨醫案》《施今墨臨床經驗集》《施今墨論臨證》等書。
與施今墨齊名的是北京的蒲輔周先生。蒲輔周出生于四川一中醫世家,15歲隨祖父蒲國楨、父親蒲仲思學醫,學成后懸壺成都。1935年蒲氏于成都辦“同濟施醫藥社”,為無錢的病人免費醫療,歷14年,直至全國解放。蒲氏長于溫病治療,而于內傷雜病,亦頗有造詣。一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發病三年余,每日發作頻繁,雙下肢大片紫癜,他醫束手無策。蒲氏治之,一月心絞痛得到控制,四月紫癜完全消失,兩年后隨訪未復發。蒲氏主要著述有《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集》《蒲輔周論溫病》等。
北方醫家中,內科方面的大家當數岳美中。岳氏出身貧苦農家,25歲時因患病而學醫,既無名師指點,又未入名校學習,靠勤奮自學而卓然成為一代醫學大家。一頑固性癲癇兒童,患病四年,重時每日抽搐20余次。經岳氏治療,兩月而愈。岳氏主要著述有《岳美中論醫集》《岳美中醫案集》《岳美中醫話集》《岳美中治療老年病經驗》《中國麻風病學匯編》《岳美中論內科》等。
以上所舉,可謂是民國時期中醫事業的代表人物。這一批醫家,均出生于晚清或民國,小時接受私塾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根基,且大多出生于中醫世家,故學術上多有所建樹。其中,治療傷寒、溫病、外感病大家有之;治療心腦、脾胃、肝膽、肺腎等內科雜病大家有之;婦科、兒科、五官科、骨傷科、皮膚科、針灸科臨癥大家有之。這些醫家的經驗、著作,是中醫學寶貴且不可再生的財富。
上述這些中醫大家的經驗、著作,其中一部分已經出版,然亦有很大一部分未整理出版。整理這些名老中醫經驗,途徑有三:一、以叢書的形式整理,即分別整理每一位老中醫經驗,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如《丁甘仁全集》《謝利恒全集》《惲鐵憔全集》等;二、以類書的形式整理,即突出每一位老中醫的特色,分成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骨傷科、皮膚科、針灸科、方劑、中藥等,將其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三、整理出版《民國時期中醫大成》,此書可將“孟河四大家”其他三位的著作也收錄其中。
我國文化中,歷來有“盛世修史”的優良傳統。所謂“盛世修史”,是人們度過戰亂、社會動蕩后,生活相對穩定時,總結前朝、前人的經驗,以為今人借鑒與利用。當今在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的背景下,出版工作者了解這些民國時期中醫大家價值,在此基礎上,整理并出版民國時期中醫大家的學術著作,功在千秋且責無旁貸。
(作者單位: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